【學習筆記】清楚說明,演繹和歸納是什麼?

閱讀《教育心理學》中有關「思維」的單元後,對演繹與歸納推理有更深一層認識,深感提醐灌頂。

演繹 (deduction)

演繹,是從「事實或假設」的前提,「推導」出結論。

論證過程有 3 步驟:

① 確認普遍原則(大前提)
② 舉出特殊事例(小前提)
③ 做出肯定結論

例如:

① 女人體內有卵巢;
② 阿花是女人;
③ 阿花體內有卵巢。

歸納 (induction)

而歸納,則是從「多重經驗」「歸結」出結論。

論證過程有 2 步驟:舉出特殊事例(經驗)→ 歸結普遍原則。

例如:

黑貓有 4 隻腳;
白貓有 4 隻腳;
只要是貓都有 4 隻腳。

重點與比較

重點一

演繹所得的結論是「肯定」、「必然」的。歸納所得的結論是「不肯定」、「不必然」的。

於是「演繹」的推理方式,能稱作「有效論證 (valid argument)」,但「歸納」只可稱作「類推論證 (argument by analogy)」。

註:哲學家大衛·休謨對此有更多的分析討論,可參考維基百科大衛·休謨條目裡,「歸納問題」一節。

重點二

學校教育階段,學科與課本的學習,多是根據「演繹」推理尋求肯定答案,但日常生活中難以使用。這是因為環境中不容易找到「普遍原則(大前提)」。

日常生活中的知識獲取,更多時候是採用「歸納」推理。

久病成良醫、三個和尚沒水喝、貨比三家不吃虧、看病要找名醫、不要因一時的衝動而創業、不要在現任面前提起前任,都是「歸納」所獲得的結論。

重點三

醫學的診斷與治療,採用的是「先歸納再演繹」。

A 咳嗽、有痰、呼吸喘,A 是肺炎;
B 咳嗽、有痰、呼吸喘,B 是肺炎;
C 咳嗽、有痰、呼吸喘,C 是肺炎;

那麼,咳嗽、有痰、呼吸喘的人,診斷大概都是肺炎吧!(歸納)

今天,D 咳嗽、有痰、呼吸喘……

那麼,就把 D 也診斷成肺炎。(演繹)

同理:

A 是肺炎,使用盤尼西林治療有效;
B 是肺炎,使用盤尼西林治療有效;
C 是肺炎,使用盤尼西林治療有效;

那麼,肺炎,使用盤尼西林治療,大概都有效吧!(歸納)

今天,D 是肺炎……

那麼,就也使用盤尼西林治療 D。(演繹)

從病人訴說症狀,到醫師決定處方,看似短短的過程,其實經歷了 2 輪的歸納和演繹。

結語

演繹是「從普遍到特殊」,由「事實得出事實」。

嚴謹正確,但可用時機少。

歸納是「從特殊到普遍」,由「事實得出觀點」。

可用時機多,但需提防錯誤。

原文 FB

參考資料:《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作者:張春興

--

--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長庚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of Family Medicin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