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筆記】健康有時是一種運氣,有時是一種選擇 ── 台灣歷經 10 多年,成功研製腸病毒疫苗,家長可帶嬰幼兒至醫療院所注射/2024 家庭醫學年會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10 min readJul 16, 2024

大部分腸病毒感染雖不可怕,但少數嬰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病情惡化快速。即使家長帶小孩去診所看醫生,診所醫生覺得病況跟一般感冒很像,開藥回家觀察,1~2 天後病情迅速惡化,家長帶小孩到大醫院,直接住進加護病房,兒科醫師還來不及治療,孩子就死了。

所以,才會有 #腸病毒疫苗。

在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協助下,台灣的 #國光 和 #高端 製藥公司,10 多年來努力研發腸病毒疫苗,就是為避免上述悲劇。目前疫苗已經上市,家長可以帶小朋友到有施打「腸病毒疫苗」的院所注射。

可是,腸病毒疫苗每劑要 4000 元,而且 1~2 個月後需施打第 2 劑 ── 花這個錢,真的有必要嗎?況且,大部分疫苗皆由國外歐美藥廠研發,怎麼今天突然有台廠的「腸病毒疫苗」?品質有保障嗎?

我不是兒科醫師,對上述問題瞭解有限,好在家庭醫學年會會場,聽聞兒科醫師介紹最新疫苗的演講,也與國光公司經理交流。會後參考中央社《腸病毒風暴 25 年》系列報導,寫出這篇文章,針對「腸病毒疫苗」這個主題,來篇通俗版的 review。

腸病毒造成各式各樣症狀,病程早期無法識別是否將進展成重症

腸病毒(Enterovirus)不是特定一種病毒,而是一大類病毒的統稱,這類病毒都會在腸道中複製,但會在腸胃道以外的各種器官,造成多種多樣的症狀。

腸病毒造成的典型症狀有:

① 發燒 + [口腔出現紅點 → 水疱 → 潰瘍] + [手掌和腳底出現紅疹或水泡](#手足口症)
② 發燒 + [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 疼痛](#皰疹性咽峽炎)
③ 其他 #一般感冒也經常出現的症狀

家裡小朋友感染腸病毒,出現上述症狀,按理來說並不可怕,也不一定需要用藥。可就是有一些亞型的病毒株,感染之後,一開始也造成上述狀況,但卻會在短時間內進展成重症,出現以下嚴重併發症,甚至器官衰竭,進展至死亡:

④ 突發性發燒、頭痛、嘔吐、頸部僵硬、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無菌性腦膜炎)
⑤ #急性心肌炎
⑥ #肺水腫

醫學課本裡,記載腸病毒分為許多亞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埃可病毒(Echovirus)、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以及不分類的腸病毒 68-71 型。這些病毒像一群頑皮小鬼,一般只對幼兒造成輕微症狀 ── 讓孩子嘴巴起個水泡、手腳起個紅疹、發燒幾天,過了就過了。小鬼搗蛋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一大群小鬼中,潛藏少數危險惡魔,意圖直接將孩子致於死地。

對抗腸病毒造成的重症和死亡,學理上人類有 3 大策略

好在醫學研究發現,這些「惡魔」都穿著背後寫著 71 的上衣 ── 學術的語言是,會造成重症的通常都是腸病毒 71 型(EV71),而由腸病毒 71 型所造成的重症病例中,死亡率也較高,可高達 20%。

所以,為了守護人類健康、對抗腸病毒中的惡魔,咱們在公共衛生上,不得嘗試不採取以下幾種防治策略:

① 健康時,減少接觸

包括勤洗手(乾洗手無效)、以漂白水稀釋 100 倍後擦拭家具、避免接觸病人、確診孩童的班級宣告全班停課,以減少傳播

② 感染後,早期警覺

指導家長認識腸病毒急重症前驅症狀,加強醫護人員識別重症病例之能力

③ 重症後,有效治療

這招在理論上是可能的,然而目前醫學上無有效方法,僅能對重症孩童提供支持性治療,等等看人體是否能戰勝病毒。

注射腸病毒疫苗產生抗體,可預防感染、避免重症

3 這條路既然不通,而 1 和 2 的效益也有限 ── 畢竟病毒彌漫在空氣中,再怎麼努力減少接觸,也難以避免病毒進入體內。而再怎麼衛教,也不可能所有家長都變得跟小兒科醫師一樣,擅於辨識腸病毒重症的前驅表現。

既然人類終其一生,注定會接觸到腸病毒,而年齡愈大的孩童,擁有腸病毒抗體的比例愈高,直到成年時幾乎已人人具有腸病毒抗體,而抗體能幫助身體抵禦病毒,避免感染和重症,那麼,是不是有一種方法,可以讓嬰幼兒在安全的情況下,早點獲得抗體呢?

這就是為什麼,咱們必須研製腸病毒疫苗。

透過注射腸病毒疫苗,讓缺少抗體的嬰幼兒在暴露腸病毒之前,直接產生抗體。這麼一來,即使嬰幼兒日後接觸腸病毒,也不至於出現感染症狀,進展至重症的比率也可大幅降低。

腸病毒重症是地方性公衛問題,歐美藥廠對此不感興趣

注射腸病毒疫苗,保障嬰幼兒健康 ── 這麼好的點子,歐美先進國家難道沒有想過嗎?台灣民眾施打的疫苗,絕大多數都是由國外知名大廠進口: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MMR) 是美國默沙東 Merck 的產品;
五合一疫苗是法國賽諾菲 Sanofi 或英國 GSK 的產品;
COVID-19 疫苗不論 AZ、BNT、Moderna 也都來自歐美

正因為現代醫學在歐美發展得早,容易研製的疫苗,歐美都已經研製完了。為什麼腸病毒會輪到台灣的國光和高端來研製呢?

這是因為,腸病毒在東南亞地區的盛行率顯著高於歐美國家。中緯度的歐美,腸病毒盛行率低,且多數感染者僅出現輕微症狀,因此歐美國家對腸病毒疫苗的需求較小,製藥公司對研製腸病毒疫苗的意願也就沒那麼強烈。

東南亞國家氣候條件適合腸病毒生長傳播,尤其每年 5、6 月,腸病毒發病率達高峰,腸病毒重症個案不僅造成家長心碎,還衝擊整體醫療公衛政策。生育率高的越南,每年以手足口病為表現的腸病毒發病人數高達 10 萬人。1998 年的台灣,爆發手足口病及皰疹型咽唊炎時,曾高達 140 萬名孩童感腸病毒,當時有 405 位重症、78 名幼童死亡。

當時經過一輪腸病毒戰役的慘痛教訓後,台灣公衛界人士痛定思痛,決定發展疫苗,所以有後來的 3 項成就:

一、成立疾病管制署,增修《傳染病防治法》

政府認識到疫情爆發期間,疾病監控和快速反應十分重要,將原有的不同部門整併成疾病管制署 (CDC) 後,疾管署在後續 SARS 和 COVID-19 疫情因應過程裡,發揮重要作用。

二、出產許多腸病毒 71 型的臨床研究論文

全世界腸病毒 71 型論文中,台灣就佔了 3 分之 2,而世界衛生組織腸病毒 71 型的治療指引,也參照台灣指引制定。

三、決定研製腸病毒疫苗,歷經 10 多年後終於成功上市

台灣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和中央研究院學者何美鄉,曾向國際大廠請求協助研製腸病毒疫苗,但大廠評估後認為市場太小,不符成本效益,台灣最後才走向自行研發。

國光和高端自主研發腸病毒疫苗,創台灣自製疫苗先例,也可能是世界上最頂級的腸病毒疫苗

研發的路不好走,首先由國衛院做第一期臨床試驗,2013 年技轉給國光和高端,2017 年開始第三期臨床試驗,在台灣和越南收案,直到 2023 年才取得食藥署藥證,成功上市。

這次家庭醫學會年會會場,講者介紹了國光廠商研發出腸病毒疫苗,執行第三期臨床試驗,收案的流程及最終結果。

可惜研究流程和結果我沒有拍到,網路上也沒査到資料。轉述現場資訊如下:

在台灣和越南收案 4000+ 位小朋友,最後有 3733 位完成追蹤:其中 1474 位小朋友未打腸病毒疫苗,而 2259 位打了疫苗。

1474 位孩童,最終有 70 位感染腸病毒(即出現症狀);2259 位打完 2 劑腸病毒疫苗的孩童,最終只有 1 位感染。全數 71 名確診個案,只有個位數是台灣的孩童,其他都是越南的小朋友。

經過生物醫學領域的專業評估,國光研製的腸病毒疫苗有效性達 99.21 %,為全世界的腸病毒疫苗中(中國有 3 間藥廠也有生產腸病毒疫苗),疫苗保護力最高的。

疫苗臨床細節多,醫師雖曾接觸相關知識但容易忘,所以需仰賴健全的醫療運作

隨醫學進展,臨床醫療處置與日俱進。醫學系畢業不到 10 年,就有好多學生時代沒學、住院醫師時期也沒聽過的藥物和醫材,在臨床工作中漸漸冒出來。別說民眾不知道,就連執業中的醫師也需重新學習。

臨床上會碰到很多問題,例如民眾會問:

「腸病毒疫苗哪些人可以打?要打幾劑?不同劑之間要間隔多久?有沒有需要跟其他疫苗保持多長間隔?疫苗保護力可持續多久?」

「腸病毒疫苗有什麼副作用?如果副作用很大,之後第 2 劑可不可以選擇不打?如果身體不舒服或要出國,第 2 劑最長可以延後多久?曾得過腸病毒,還要再打腸病毒疫苗嗎?」

這些問題,醫生一開始也不知道,他們也要請教有經驗、對研究結果更熟的醫師、廠商人員、科學家。講座結束後,會場來自各縣市的醫師向講者提出的問題,差不多就是上面幾個。

註 1:適合施打腸病毒疫苗的族群為 2 個月以上至未滿 6 歲之嬰幼兒;不論國光或高端都要打兩劑,兩劑之間國光要間隔 28 天,高端間隔 56 天;由於腸病毒疫苗屬非活性疫苗,可與其他疫苗間隔任何時間接種;因目前實驗還在進行,疫苗保護力目前確認可持續至少 1 年

註 2:經驗上大部分小朋友在注射腸病毒疫苗後沒有副作用,有的話也不明顯;由於研究都是做打 2 劑的,所以沒有只打 1 劑的數據,無法確認若不打第 2 劑,保護力有何影響;注射第 2 劑疫苗的時間如有延遲,不建議延超過 1 個月;曾得過腸病毒,依然建議痊癒 1 個月後再注射腸病毒疫苗

上述細節,除非是經常在把關小孩注射疫苗的兒科醫師,不然對其他科醫師來說,久久遇到一次,恐怕不容易記得,何況還有其他疫苗的細節需同時掌握,容易搞混。

可是沒關係,醫療不是只有醫師一關。以診所而言,還有櫃台人員、護理師,甚至廠商的宣傳單張,以及最重要的 ── 醫療的標準作業流程 (SOP)。遵循 SOP,便能確保讓正確處置發生在病人身上。

圖:高端腸病毒疫苗的宣傳衛教單張(資料較舊)

結語

雖然多數腸病毒感染並不嚴重,但 EV71 亞型可在短時間內進展成重症,甚至致命。

腸病毒防治有三大策略:減少接觸、早期警覺、有效治療。可即使盡力,成效依然有其極限,畢竟腸病毒症狀表現多變、家長經驗有限,醫學上也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療方式,所以需要更有效的預防策略 ── 腸病毒疫苗正因此而生。

由於腸病毒重症的地區特性,歐美製藥公司對研製疫苗興趣缺缺。在國衛院協助下,國光和高端製藥公司歷經十多年研究,成功推出具國際水準的腸病毒疫苗。

以國光的研究為例,追蹤一段時間後,1474 位未打腸病毒疫苗的小朋友,有 70 位感染腸病毒,2259 位打完腸病毒疫苗的小朋友,最後只有 1 位感染。腸病毒疫苗的效力可謂毫無爭議。

雖然感染腸病毒後,只有不到 1% 小朋友會進展成重症,但重症致死率高達 20%,花 ~8000 元,為孩子和家庭的幸福買下健康平安,應是相當不錯的投資。

全民健康得來不易,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可以選擇,仰賴在藥廠工作的科學家和銷售員,也仰賴醫療院所的醫師、醫療場域工作的所有同仁,以及醫療流程的運作管理。

健康有時是一種運氣,有時是一種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