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筆記】│ 年輕醫師如何研究起步/黃暉凱醫師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Nov 18, 2020

本文整理自花蓮慈濟家醫科,黃暉凱學長的演講。

學長從 R1 到目前 V1,一共產出 25 篇 SCI 論文,目前擔任多本國際醫學期刊的論文審稿人。

找到好的指導老師,是關鍵的一步

跟對指導老師很重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

寫論文有很多眉角,不論是尋找主題、挑選適合的統計方法、尋找要投的期刊,以及跟 reviewer 和 editor 的應對等等,都需要有經驗的人帶。(自己學當然也可,但過程會很漫長)

畢業後成為年輕醫生,沒有經過論文寫作的訓練,像剛出生羽毛還濕、甚至還沒長羽毛的小鳥要過馬路,馬路上車子很多很快,又有隱形的牆壁…

跟對老師,就像跟在羽毛豐滿的成鳥旁邊,能幫助你避掉很多彎路,讓你一開始就叫得大聲。

關於寫論文,現實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痛苦悲傷的角落故事。例如論文寫好了交給指導老師,等改稿就等了一年…等。

那要怎麼找到好的指導老師呢?

當然,原則是儘量去找「與主題領域相同、願意教、有經驗」的前輩,但具體來說,該如何評判呢?

① 去 pubmed 搜尋,看對方是否有穩定產出。

例如 5 年才出產一篇的前輩,恐怕自己都吃不飽了,很難有機會再分主題給你寫。

② 看對方是否已帶過其他人寫,且學生已成功發出論文。

如此一來,當然更有信心,這位老師有能力帶你發出 paper。

老師是非常重要的,畢竟一旦找錯對象,一旦踩雷,將很難和平分手,畢竟他們很可能是你職場上的長官。

找指導老師前,要注意什麼?

有人說,帶下面的人做研究是老師的本份,但這只是個人觀點。

帶新手其實非常累。雖然新人可以幫忙搜一些資料、寫一些段落,但要來來回回與其溝通、討論,這之間花的時間精力其實很可觀。對於有能力帶後輩的老師,換作自己的話很可能早就寫完了。

當第一作者的基本要求是:能寫且願意寫、積極主動接洽指導老師、不要耽誤整個團隊進度。用自己的技能交換對方的技能是社會基本道理,如果你沒有資料處理、統計的能力,那麼耐操也不失為一種技能。

當然也可以透過參加研究相關的工作坊來培養技能,不過一天都是萬元起跳,而且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興趣和決心。如果不想花錢,平常自己 journal reading 時,可多注重研究設計,以及各段落的寫法。

當你稍微有一些經驗之後,你可能會面臨要與誰合作寫論文的問題,對方可能是主任級前輩,也有可能是新手菜鳥。

經驗上來說,跟「長官大老」與「完全新手」合作的結果,最後的真相都是你自己做。

通常跟「正在發展中」的對象所展開的組隊,比較有機會開展出真正的合作。

當你有一些累積的時候,建議研究的主題不要過度分散,至少一定程度專注在相同領域,之後要升等、被他人評判的時候,才比較看得出你研究的走向,也比較容易創建個人品牌。

Q:我大學統計很爛,不適合做研究吧?

不少臨床醫生統計其實也不好,但也發了 paper,許多統計是其它人員幫助完成的。

Q:我都想不到題目啊,怎麼辦?

找到研究題目,大致有 3 種途徑:① 從臨床尋找問題、② 從學理推想假說,以及 ③ 模仿別人的研究。

① 從臨床尋找問題

醫生做研究的優點,就是有機會從臨床現場,從病人身上找尋問題。

例如 PGY 輪訓內科值過年班,覺得人力不足、精神不濟,病房照顧品質實在差了,又遇到不少需要 CPR 的個案…

但過年假期,醫院的照護品質、病人的預後究竟會不會比較差呢?查了一下 pubmed,卻發現沒有實證,那麼,就自己來做一篇研究吧!

在眼科門診外訓時,看到打石膏的病人來開白內障。跑居家醫療時,發現視力不好的病人常坐在家裡,那麼白內障、視力不良、跌倒與骨質疏鬆之間,究竟有沒有關聯呢?

不知道,就來研究一下吧!

② 從學理推想假說

只不過,從臨床視角出發尋找問題,需要一顆好奇的心,才能對研究主題有足夠的敏感度。

經常有一些醫生前輩,用這點來質問學弟妹。(謎之音:難道你平常看病人都沒遇到什麼問題嗎?你有認真看病人嗎?到處都是研究題材不是嗎?)

但事實上,公衛系所、非醫師的研究員,雖然無法直接從臨床搜尋靈感、素材,同樣能做出好的研究。

有一次,藥廠業務跑來門診推銷自家產品,說補充 Vitamin K 可以預防骨鬆骨折。

真的是這樣嗎?

來查查看,發現有 Warfarin 與 NOAC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對骨折的相關研究,而藥理學上,Warfarin 影響凝血功能,不就跟 Vitamin K 有關嗎?

那麼整理一下,來寫一篇吧!

後來,藥廠業務又跑來門診,推銷自家產品,這次說補充 Vitamin K 可以幫助血糖控制!

哪泥?又來惹XD

那就再查一次吧!

③ 模仿別人的研究

最後,就算自己完全沒有靈感,也還是可以參考別人的研究,做 ”me too study”。

”Me too study” 雖然不是拿創新的點子來寫成論文,但門檻相對較低,而且也很常見、很重要。

西方族群對這藥物有效,那東方族群呢?這是我來試試看的機會。

有些內科疾病在高齡族群會增加死亡率,那甲狀腺機能低下會嗎?這是我來試試看的機會。

這個世界上就是有很多的 ”me too study”,一篇 Meta-analysis 才能同時分析幾十篇文章,不是嗎?

祝福學弟妹寫論文順利!

學長太強啦!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本文 FB 連結

後記

科會聽了研究超強的學長演講,除了將重點整理成文,也分享一下心得。

學長說,一般而言,寫論文最重要的是跟對好的老師,好的老師可以解決論文寫作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

不過我想,學長之所以可以強大得那麼魔幻,關鍵在於他那不同於常人的強烈興趣。

有誰會過年值完內科班、CPR 幾個病人,工作量爆增累炸了,下班後不好好休息耍廢,還會去找「過年假期對住院病人預後影響」的實證。找不到,乾脆就自己來寫篇論文?

有誰遇到廠商來門診推銷,說 Vitamin K 可以治療骨鬆、幫助降血糖時,會去查 paper 確認?通常就只是說聲謝謝,禮貌性地把傳單拿了,然後轉身丟到回收桶裡而已吧?

Nobody nobody, but you !

「同事約吃飯我都覺得不想去,想要趕快回去寫 paper」
「我常常很急,都是我在催老師(改論文),不是老師在催我(交論文)」
「兩個星期沒有寫到 paper 感覺就怪怪的」

如果沒有辦法移植學長對於研究的感情到自己身上,那麼他的強大,就是無法複製的。

只能望洋興嘆,俯首稱降。

#我沒跟同事吃飯是因為想回去做簡報是不是也要竊喜惹
#兩個星期沒發部落格文章確實會感覺怪怪der

長這麼大,最近才知道許多醫院要求(逼迫)醫生寫論文的模式,是如果你有 SCI 論文,每個月可以多領上萬、甚至數萬的獎勵金。

變相懲罰沒有出產論文的醫生。

有些醫院,沒論文就不能升主治。有些醫院,你仍然可以升主治,但沒有 SCI 論文,就領住院醫師等級的薪水!

整理演講內容,把文章傳給學長看後,學長給了我一些分享,超級溫馨。

「你這個筆記和部落格的技能超強欸
在目前大醫院體系和老師們的價值觀下暫時沒什麼用
在業界或自己出來打拼的話應該超有用
離開大醫院的體系
這就比寫 paper 有用多了
病人誰會鳥你寫幾篇 paper,民眾只會 google 看到醫師部落格就跑去掛號XD
我如果跟病人說我 R1 到 V1 寫了 25 篇 paper,你覺得他們 care 嗎…

我身邊有人也很愛寫文章
有時醫院公傳會幫他寫成新聞稿
他現在也是 young V
真的有很多病人是網路看他的文章跑去掛他號
而且他本來是 A 科
後來因為複雜因素
轉到高齡科(一個醫院網路掛號不容易找到的科別)
民眾不知道他那個在幹嘛
A 科也不給他顯示在該科網路掛號名單上
他現在初診病人越來越多
病人想整合藥物的
還會 google 以後跑去找他
他原本是一個不能開該科門診的 A 科醫師
本來以為等於被冰凍
結果現在意外地活得挺不錯的XD」

對事物的特殊興趣,是一種奇幻的力量。

究竟出於什麼緣故,能誘發一個人對某件事底層的感情,使之成為奇行種,或許終不可考。

但莫名沉浸在別人不所理解的世界裡,順著心流悠遊生活,才是真正使人強大的路徑吧?

願我們都找到屬於自己的核心感情,坦誠自在過一生。

--

--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長庚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of Family Medicin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