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筆記】成人健檢與疾病篩檢國際實證/2024 家庭醫學年會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Jul 14, 2024

(按:本篇筆記文章有些是講者上課內容,有些是我個人在研讀後轉寫整理。由於學術性高,學界看法可能分歧,內容也可能簡化或有誤差,請斟酌參考,若有疏漏也懇請各位賜教,謝謝。)

明年(2025)開始,會有成人預防保健的繼續教育,也就是執行國健署預防保健的醫師,3 年內必須接受繼續教育,才能繼續執行「向國健署申報請款」的公費預防保健業務。

在學會現場這堂課,會錄影起來,直接用來當作繼續教育的教材。

1️⃣ 台灣參考國際預防服務工作小組基於醫學實證的建議,動態調整成人健檢的檢驗項目

民國 85 年,台灣開辦成人預防保健(以下簡稱「成健」)。民國 100 年,成健項目改頭換面,拿掉了原有的「全血球計數(CBC)」和「尿酸」檢測,因為偽陽性太高,不適合用來篩檢。同時增加了一些項目,是為「成健加値方案」。

(註:民國 100 年成健增加的項目包含:BMI、腎指數、高密度脂蛋白(HDL)、B 型與 C 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標、簡易憂鬱症篩檢)

國際上講求預防保健的「醫學研究實證」的組織,主要有二:

A: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TSF)
B:加拿大預防保健工作小組 (Canadian Task Force on Preventive Health Care, CTFPHC)

政府會參考上述小組的報告,再根據以下 3 項標準,制定預防保健政策:

A:所要檢查的「疾病」,對個人、家庭與社會的「影響程度」
B:此一「檢查」或介入預防性健康照護的「好壞處」
C:現有研究「文獻證據」的「說服力」

2️⃣ 同一問題,在不同族群的預防保健措施可能不同

例如,對於沒有症狀的一般族群,不建議以驗尿來篩檢「無症狀菌尿症(asymptomatic bacteriuria)」。(USPSTF 的建議是 D 級,即不建議篩檢)

這是因為「無症狀菌尿症」在一般族群中通常不會引發健康問題,不必要的篩檢可能導致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例如檢驗報告異常,醫生可能會依照病人要求開立抗生素,反而造成抗生素的群體抗藥性,並衍生不必要的醫療費用。

但孕婦情況不同。孕婦即使沒有症狀,也應進行尿液篩檢,因為無症狀菌尿症在孕婦中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例如腎盂腎炎、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因此,為孕婦篩檢尿液可及早發現和治療,降低併發症風險。(USPSTF 對於孕婦的建議是 B 級,即建議篩檢)

3️⃣ 判讀結果是與日俱進,同一措施,有可能過去建議現在不建議

例如,過去曾試圖以「前列腺特異抗原測試」(PSA)來篩檢前列腺癌,然而隨研究進展,USPSTF 在 2012 年將 PSA 檢測的建議等級降為 D 級,因為執行 PSA 檢測導致的「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風險,大於其潛在好處。因攝護腺癌進展通常不快,過度治療可能引起尿失禁、性功能障礙等副作用,也不一定能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

可這也不意味 PSA 作為攝護腺癌的篩檢工具毫無價値。對較高癌症風險的男性,PSA 檢測可能仍有其價值。因此,USPSTF 在 2018 年重新評估後,將 PSA 檢測對於 55–69 歲男性的建議調整為 C 級(即應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決策)。

4️⃣ 即使醫學上確定有效的項目,也需考量成本效益決定是否納入篩檢政策,而有些項目效用不一定明確,使政策制定更形困難

制定篩檢政策時,醫學項目有效,不是納入政策唯一的考量依據。

例如,在篩檢憂鬱症時,使用一份「包含多個問題的問卷」相較於單一昂貴的「抽血指數」,具有更高的篩檢效力。然而,這類多題問卷可能耗費醫護人員更多時間和資源,增加執行上的困難。

因此,國健署評估「疾病」與「篩檢工具」後,有時會選擇題目較少但準確度稍微低一些的量表,這樣可以降低篩檢成本(醫護和民眾)和執行複雜度,同時也能還算有效地識別出高風險個體。這種取捨反映了公共衛生政策,實務上必須平衡「篩檢效力」和「成本效益」,以達最大公共利益。

測驗網址
成人健檢的憂鬱症版本

5️⃣ 台灣已基於研究數據,搭建出專屬國人的慢性病風險評估平台

台灣國健署委託國衛院,運用健保資料庫的大量數據,建立 35~70 歲人群的慢性病風險評估模型。

不論醫護人員或民眾,只要在網站上輸入基本資料(年齡、是否有糖尿病、是否有高血壓、吸菸習慣),以及健檢報告數據(身高、體重、腰圍、收縮壓、空腹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便能預測個體罹患常見慢性病的風險(包含:冠心病 (CHD)、腦中風 (Stroke)、糖尿病 (Diabetes)、高血壓 (Hypertension)、心血管不良事件 (MACE))。網站還會提供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未來拿到健檢報告,可以為自己或家人來測試看看。

(謙按:平台連結請按此。嗯…我其實認為這平台應該是要由檢驗所自動串 API 生成結果,而不是醫護人員或民眾手動輸入才是…)

歡迎至本文 臉書貼文 交流分享

--

--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長庚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of Family Medicin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