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家醫科】2 │ 學長,為什麼你要選家醫科?附個人履歷節錄

承上篇文章:【家醫科系列】1│ 學長,我要選什麼科?

討論完關於「選科」的思索,這篇文章要來介紹家醫科的優(缺)點,以及分享我選擇家醫科的理由。

家醫科被公認的優點

每科都有優點和缺點。

依照大家的普遍共識,家醫科主要的優點,被認為是:

① 相對輕鬆
② 能較早出去診所執業
③ 生活比較自由

整體來說,確實如此。但嚴格說來,這些說法也不是挺正確的。

① 相對輕鬆

輕鬆,要看是什麼階段,以及跟誰來比。

住院醫師階段,跟住院科(內外婦兒…等)比起來,因為家醫科三年中會有非住院科,也就是其它門診科(復健、皮膚、耳鼻喉…等),包含家醫本科的月份。而因為門診科沒有住院病人,當月不需要值班,所以跟須值班科別的住院醫師比起來,家醫確實比較輕鬆。

但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家庭醫學會有規定,R1 (住院醫師第一年)、R2、R3 一星期,各別需看 1 / 2 / 3 節門診,所以在某些住院科輪轉的病房工作期間,有可能會比本科的住院醫師還要累、壓力更大。

來源: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訓練計畫認定基準

一是要去門診,時間更少,而且有時難免需要拜託其他人 cover。二來是因為各住院科的病房有太多自己的例行處置,排檢查、打電話、上排程,不同主治醫生又有當科 R 才懂的習慣,家醫外訓的 R 不會有當科熟。

而到了主治醫師階段,家醫科給別人輕鬆的感覺,大概是因為許多家醫科主治的時間,主要是花在「靠說話而非動手」的門診,而且就診族群相對健康。甚至,有些偏鄉的衛生所,一個診根本沒幾位病人。

以上都是不爭的事實。但值得注意的是,主治醫師階段的選擇性太多、變異太大,實際上很難這樣下結論。

例如,以說話和身體檢查為主的體檢和疫苗門診,真的就比較不累嗎?我看過,也和不只一個朋友聊過,他們去學校/公司/社區健檢時的情形,幾小時之內的業務量是一百多位民眾,我也不覺得輕鬆。

另外,家醫也不一定是體檢和疫苗診佔大宗。

許多診所,家醫科和其它科醫師面對的病人,還是以急慢性疾病為主。這時候,如果病患患有多項慢性疾病,那你要幫他整理藥物到什麼程度呢?以及,衛教、促進身體健康的知識,到底要和病人說明、介紹到什麼程度,這也都會影響工作的負荷。

我個人認為,現階段,家醫科主治相對於其它科別輕鬆,主要有 2 個原因:

1. 體系因素:

整體上,民眾對家醫科不那麼認識,有不舒服通常會掛其它專科,所以家醫科門診的病人數相對較少。

2. 個人因素:

一位醫生之所以選擇家醫科,通常就代表他相對其它科醫生,對「時間」和「金錢」這 2 項人生資源的價值取向,較往前者傾斜,通常也較沒有事業上的「野心」。

所以,他們會在許可範圍之內,展現其能動性,選擇不要看太多診,保有更多工作以外的時間,來追求其它嗜好。

② 能較早出去診所執業

以我的經驗,在選科階段大家的討論中,家醫科常會被提到的另一點優勢,就是家庭醫學會所規範的訓練期程相對短,於是選擇家醫科,能夠比較早晉升為主治醫師,出去診所執業。

來源:各科專科醫師訓練年限表/醫事司

不過,這樣的觀點,自始至終都沒有打動過我。主要是因為我不覺得成為主治醫師,離開大醫院到診所執業,是一項令人嚮往、值得追求的價值。

我個人是覺得,如果這麼想也太負面,彷彿把在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視為一種避之唯恐不及的階段,能短則短。而成為主治之後收入增加,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可能是我的內心比較長不大吧?畢竟不論在醫院或診所,主治醫師的薪資常會與績效掛鉤,須直接對病患負責,還要處理申覆等文書作業,而住院醫師則不需為這些煩憂。更重要的是,在病情處置方面,住院醫師或多或少仍然保有學生的身份,如果對診斷和處置不確定,也還有後線的主治可以討論。

況且,如果真的是為了賺錢,想及早「出去」診所,其實根本連住院醫師都不用當。放棄進行/暫時擱置專科訓練,也一直都是可行的選擇。

環顧周遭,我附近有人走醫美,有人做體檢(無家醫專科),有人到地區醫院病房受雇上工,或是赴其它領域進修、發展,算下來至少也有 6 位。

③ 生活比較自由

見實習以來,學長姐之間常流傳一種說法:

「對於不追求功成名就、想追求生活品質,重視家庭婚姻、喜歡陪小孩的女生,家醫是個蠻適合的科別。訓練期限短、考專科輕鬆,成為主治醫師之後的時間,又可以自己掌控。

所以,選家醫是為了顧家,因為家醫本身就是個顧家的科,不僅能顧別人的家,也能顧自己的家!」

雖然這番話帶有性別刻板的思維,但是主治醫師階段之後,生活比較自由,基本上是個事實。

而要把自由的時間花到哪裡,就是每個人的選擇。家,是一種選擇,也只是選擇的其中一種。

至於,同樣選擇離開大醫院,基層其它科的主治,會比家醫更不自由嗎?我想,應該沒有。

偏愛家醫的私房理由

介紹完家醫科被公認的以上 3 種優點之後,接下來,我想要提出可能不是那麼多人在意,但卻是促成我選擇家醫,很重要的 2 個家醫科特色:「更容易和病人成為朋友」和「跨領域發展性高」。

④ 更容易和病人成為朋友

這點不容易說明清楚,因為牽涉到很多底層的價值觀。我暫時不在這裡花篇幅解釋,反正結論而言,就是我認為理想中醫病關係的本質,應該要是「伙伴關係」。

家醫科醫師,因為預防醫學的緣故,比較容易接觸到健康區段光譜的病人,並衛教生活相關的知識,同時,在體制內也相對沒有被健保壓得那麼喘不過氣,所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關心和瞭解病人(健康民眾)的生活,甚至進入他們的生命。

若有興趣進一步瞭解,可參考 【2019 今天教師節】── 我所嚮往的醫病關係 一文。

不過,這真的很看個人價值觀及個人特質。

誠實說,從 intern、PGY 到現在,我加了/被加了 9 位病人家屬 FB 或 line。雖然在他們出院之後,我們未必還保有持續的連繫,但我能很有信心地說,我們之間的相遇在彼此的心中,都是一段溫潤如玉的回憶。

還特別寫了文章呢:
【減少痛苦的方式】│ 台北榮總內科值班札記
【17 歲妹妹的糖尿病地圖】

⑤ 跨領域發展性高

最後一點我選擇家醫科的原因,就是我認為它跨領域的發展性很高。

這與我對「知識傳遞」的興趣,以及「各人文社會學科」的涉獵直接相關。

這部份的想法,我把它充份呈現在自己申請家醫科時的履歷之中。

我很害羞地XD 將它截錄在文末,用它來結束這篇文章。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先提一下家醫科的缺點。

家醫科的缺點

家醫科的缺點嘛……就是訓練期間一直在遊牧,薪水比同行少,成就感可能較低,以及一直要回答親朋好友「家醫科到底在幹麻」吧!

好啦,我承認,缺點的話問我不準,因為我真的喜歡家醫科,覺得它真的沒什麼缺點嘛~~

履歷節錄

經過許多時間的探索,我漸漸瞭解到,自己肯定足以勝任醫院裡例行診斷、治療與研究的各項工作,但那應該並不是「最」能為自己帶來意義感的志業。

經過多次舒適圈的微型脫離,我相信自己人生的靈魂所在,在於「知識(或概念)傳遞」

我是一個心思細膩的人,對於學習者(病人、家屬或是學生)有著珍罕的同理與同情,因為自己擁有那個位置深刻的記憶。不管是病情現況、治療方針,或是疾病概念的說明,我一直都在找尋最容易讓人理解的表達方式。我相信,一旦對方能真正明白訴說者的想法,那麼雙方之間就容易建立起信任。

① 把醫學知識的研究結果從學術領域帶入社會,讓人們對身體、醫學和疾病有更多的認識,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並促進人們的健康。

② 改善未來世代醫學生們醫學知識的學習。行有餘力之下,這也是我心中的理想~

家醫科是在醫學專業上跨度最大、在醫療政策上落實最廣,對於人們生活行為關注最深入,且與其它領域的科技和應用最有機會相連的學科。

我相信在未來的時代裡,醫學一定會從專業的巨塔裡更走向社會,並且與各種智慧的科技結合,家醫科的重要性只會愈來愈顯著。在新科技、新思維的協同之下,健康與人類的關係將會逐漸完成一場壯麗的蛻變,而家醫科在這之間必然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深信,行醫的本質是追求人類集體的健康,減少人類作為生物體所受到的疾病限制,進而讓人們擁有最高程度的靈魂自由。

但是,讓人們健康,卻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它不僅需要由實證醫學建構出的正確知識,還需要讓這些知識能進一步地在社會上有效傳遞,最終才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落實。

以上的過程聽起來雖然不起眼,但回顧人類的文明,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能夠把這樣的概念做好。因為它必須要對抗膚淺而有限的人性,以及各種社會體制運作的結構性困境。

常聽到許多人說「家醫科沒有專業」,但我認為恰巧相反。

家醫科存在於當前的社會,不只是個被醫療體系所劃分出的科別,它更是一種概念,標誌著把知識從學術圈帶向大眾,把健康從醫院帶入家庭的美好願景。而正是因為這項目標異常的艱難,所以家醫領域的人才不只需要醫學的能力,還需要跨領域的涉獵和思維。

我相信台灣的大醫院中有優質的「醫學」,然而,整體社會的「醫療」運作卻仍然不盡理想,亟待改善。我認為,要建設完善的醫療環境,讓人們更健康,必須要把前沿的研究成果,落實到複雜脈絡的社會中,而單純擁有醫學的專業是遠遠不夠的。希望自身的專業,結合自己的興趣,未來能於這方面發揮所長。

--

--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長庚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of Family Medicin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