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探索】3 │ 一根導尿管背後的醫療政治學

從事居家醫療的醫師友人,指出台灣醫療一個常見現象:

「有些病人因為急性問題住院(通常是感染),住院中尿不出來,被插上導尿管,出院回家時,導尿管仍在身上、未被拔除,然後 ── 就沒有然後了!」

原文出處

儘早移除尿管才是正確醫學行為,現實卻不易發生

醫學上,持久留置導尿管不是合適的行為,因為有多項缺點:

① 增加泌尿道感染風險、造成膀胱後遺症
② 使人人生活不便(必須掛著一根管子和一包尿袋移動)
③ 造成心理社會負面影響(自尊心降低、不願出門活動)

這不是哪個專科的高深學問,而是醫學領域的 #基本常識,在學生階段就會知道了。醫學教育的課程裡,前輩也總是說咱們應以病人權益為考量,時時關心病人的導尿管是否已可移除。

可是,當醫師到了病人家裡,卻發現醫院端經常沒有醫護同仁告訴病方導尿管其實是可以(或至少有機會)移除的,更沒有人解說該如何安排移除導尿管的規劃,病人和家屬甚至可能沒有收到醫院的回診單。

奇怪了,怎麼會這樣呢?同樣令人不解的是:

「病人家屬也不一定會主動問,情況經常是等到居家醫師前往診視,才發現病人導尿管因不明原因持續留置(過程中可能有更換)了好幾個月。詢問家屬,家屬也對狀況不瞭解……如果居家醫師沒有關心介入,導尿管不知要放到什麼時候!」

這讓認真的醫師內心很不好受 ── 明明相當基本的醫學處置,怎麼病人住院醫院的醫護同仁,以及病方一眾人,都沒有打算把這件事做好?

會不會是因為,對醫護人員而言,每個當下都有比「幫助病人成功移除尿管」,還來得更重要的事。

醫療品質,反映在醫學延伸到醫療的路上

經常覺得,要認知到「醫療品質」這件事,其實非常困難。自己即使身為醫師,也是到了職涯中後期,才認識到品質反映在兩個地方。

第一個地方,是 #醫學。

醫學品質顯而易見。病人發燒昏迷到急診,在急診驗出尿液有細菌,注射抗生素,幾天之後燒退了、人醒了 ── 這是醫生有本事,診療過程在「醫學」上有品質。

如果醫生開藥後病人狀況沒改善,家屬會認為醫生很爛、醫院很爛,病都治不好,根本沒有品質。

可是,如果發燒昏迷送到急診,急診沒有床位;抽血驗尿,報告要等五個小時才出來;急診醫師講 15 秒的話後就轉身離開,不知道接下來要等什麼;住上病房後,護理師忙著三讀五對,沒能花時間關心陪伴;交班不確實,上一班和下一班做的事情重覆或遺漏;査房時醫師來匆匆去匆匆,沒能細心告訴你病程預期和討論出院後規劃 ── 病人和家屬雖然感受不佳,卻不容易覺得這有太大問題。

品質發生的第二個地方,是 #醫療。只是醫療品質經常在許多不起眼的地方體現,如果沒有刻意指出,多數人在當下其實不容易意識到。

就像家屬很難感知到醫護人員努力「幫助病人成功移除尿管」,究竟有多重要。家屬不知道主治醫師或住院醫師選擇待在病床旁邊,說明了 20 min 這次住院期間可能不會發生的事,必須付出什麼代價,不瞭解擁有「需時時思考何時可移除尿管」的認知,將如何左右病人命運。甚至就連醫護人員自己,由於很難有機會走進病人出院後的生活,可能也不容易體會「幫助病人成功移除尿管」這件事,能帶給病方多大價値。

當醫療品質難被看見,自然就不會受重視。

忙碌環境下,醫護追求醫療品質的心力終究有限

即使充分瞭解移除管路很重要,有助於幫助病人重獲好的生活 ── 可是,有價値的事太多了。我手上還有 3 床、5 床病人放置尿管,每一床都要解釋,未來某個時候管子可能可以拔掉,拔掉之前之後要注意什麼、移除管路的計畫是什麼,還要注意住院病人原本糖尿病的血糖,注意將病人的住院病歷寫得詳實而符合評鑑規範 ── 全都做到,我就不用下班了。

而且,我下午還要門診,晚上還要値班啊!忙了一整天,晚上還要處理新病人治療計畫,還要處理病房有人突然胸悶、有人突然腳痛、有人 11 點就說睡不著想要醫師開立睡覺藥……

你知道嗎?我不是聖人。坦白說:你之後導尿管可不可以移除,對現在的我來說,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我想幫你嗎?當然想。若能幫到你、多做一件好事我自然願意,無奈精力有限。況且,放置尿管的病人爺爺,旁邊是印尼籍的外傭,我跟她語言不通,她回家後的主要照顧者說不定也會換人,花時間跟她討論什麼?爺爺的兒子要上班,昨天白天請假過來的時候,我正在請另一床家屬簽電腦斷層的同意書啊!

幫病人移除導尿管這件事,在精神和道義上當然重要,是在現實醫療工作中,我還是先處理其他病人,讓自己早點能睡覺,明天下班時間不要延遲太多吧!

醫療品質,在有待改善的醫療職場環境下,一點一滴逐漸流失。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式,是讓「幫助病人成功移除尿管」這件事對醫護人員而言,比當下的其他事情來得更重要。

留置尿管明明不舒服、不方便,病人和家屬不容易發現?

好吧!若說醫院醫護同仁,是想優先完成自己擔負的其他任務,才沒主動跟病人或家屬討論移除導尿管的事,那家屬呢?家屬很可憐、很無辜,醫生沒有講,他們不知道尿管之後可能可以拔掉啊!都是醫護人員的問題!

真的是這樣嗎?

有沒有可能:自家長輩之所以持久留置導尿管,其實是因為對子女而言,每個當下也都有比「幫助長輩成功移除尿管」,還來得更重要的事。

什麼?長輩有沒有導尿管,對子女來說怎麼可能不重要?

等等,別激動,咱們先問另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 如果你就是那個帶有導尿管的長輩,管子放了那麼久,你不會不開心、不會想拔掉嗎?

沒有人覺得留一根長長的、插在陰莖上的尿管會舒服,尿管盡頭還掛一個尿袋,當事人但凡有神智清晰,肯定都會小心翼翼避免管子勾到、踢到、扯到,不然肯定爆幹痛,所以當事人一定會非常關心自己的管子什麼時候可以拔掉。發燒昏迷被送急診的時候就算了,人迷迷糊糊,尿管有跟沒有或許沒有明顯感受,可是人清醒了、回到原本生活,回診時病人怎麼可能會沒有跟醫師說想把尿管拿掉?病人怎麼可能沒有跟家屬、跟外傭吵說他不要放尿管了?如果有,家屬怎麼可能在帶長輩回診時,沒有主動跟醫師提說尿管是不是可以拔掉呢?

醫療端過勞、交班品質糟就算了,白班和夜班醫師、住院和主治醫師、醫院和院外醫師,各自覺得之後會有人「幫助病人成功移除尿管」,照護不連續就算了 ── 怎麼代價長在自己身上的病人和家屬,竟然對留置尿管一事不在乎?居家醫師前來訪視時,家屬竟然回答不出病人目前仍留置尿管的理由?

這不奇怪嗎?

除非,每位長輩都是忍者,一朝放尿管,之後再怎麼不舒服我都能忍,醫生問我有沒有不舒服,我也堅決不說;除非,子女個個冷酷無情,醫生幫爸媽插了尿管,哼哼你最好就一輩子插著,行動不方便我也不會帶你去看醫生;除非,醫院醫生個個醫德敗壞,當病人或家屬提問尿管是不是可以拔了,一律不去確認當下是否仍符合留置尿管的適應症,不論三七二十一都騙說你這尿管必須得留!── 直到居家醫師到了現場,如英雄降臨,發現眼前一場災難,努力之下終於成功「解救」病人!

顯然不是這樣。

病人沒有安寧,家屬沒有安寧

根據臨床經驗,真相恐怕是,實際被放尿管的長者有太多人認知功能退化,失去感覺、無法表達,甚至連叫喚幾乎都經沒有反應,到了符合安寧的階段,卻仍然被家屬積極「謀生」、積極「照顧」著。

怎麼照顧?用每個月賺的薪水,透過仲介請一位外傭,請外傭協助長輩翻身、餵食。當接到外傭電話,得知長輩不舒服時,請外傭叫救護車帶長輩去醫院,上病房後留外傭照顧長輩,住院醫師想「幫助病人成功移除尿管」、前來說明後續進程時,沒能遇見家屬對口,也就忙其他事去了。

家屬確實不是醫療人員,不容易在病程初期,便主動想到要詢問導尿管何時能移除,可對長輩用心的子女,認真守在病床邊,很難不注意到長輩有尿袋移動不便,很難不幫長輩將尿袋的尿倒掉 ── 就算一天兩天沒想到,直到出院都沒想到,回家後的每一天,也依然不能同理那根管子可能會讓爸媽不舒服,不會去跟醫護人員表達將管路移除的期待?怎麼可能?

現實情況恐怕是,長輩對兒女而言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兒女生活中有太多令人煩惱的事 ── 不能太常請假以免被主管盯上、孩子在校成績和人際關係不太好、丈夫疑似有曖昧對象、外傭下個月有幾天要回國該找誰代班 ── 這些事情,比關心意識不清、不會自己表達的爸媽身上的一根尿管,還來得更重要、更緊急。

長輩的健康很重要,為人兒女我也不是不孝,就請外傭好好照顧、勤勞翻身,讓臥床的爸媽不要感染、不住院也就是了,還要怎麼樣處理尿管?再說,就算知道長輩身上的尿管有機會拔,我就一定能主張該拔掉嗎?我爸住在姐姐家,這豈不是在向我姐姐的照顧指指點點?即使我爸跟我住在一起,我能做決定,萬一居家護理師將尿管移除,之後爸爸萬一尿不出來,我又要請假送我爸到急診放回尿管?我弟問我說爸怎麼又去急診了,我要怎麼回答?尿管好好的在那邊,是我主張要拔掉?就算順利移除尿管,長輩頻尿一直想去上廁所,一來容易跌倒,二來來不及的話會尿褲子,小尿片還要一直換,外傭難道不會跟我抱怨難照顧?

那麼,我還有平靜生活嗎?

結語

之所以社會上有太多不必要卻長期留置的導尿管,是因為對至少一部分人而言,讓那根管子「繼續留置」,會比「把它移走」還來得更好。這些人可能是醫院醫師,可能是病人家屬,可能是外傭。

然而對居家醫師來說,居家出訪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病人獲取醫學上較好的結果、回到好的生活,由於非必要性留置尿管不利長期健康,自然認為「把它移走」比「繼續留置」更好。

一根導尿管,蘊含醫療政治的萬千世界。

--

--

陳和謙
走在通往理想的路上

長庚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榮總家醫科住院醫師 Resident of Family Medicin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