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社交恐慌,追求精神自由

謝寬|Kuan Hsieh
走馬看花專員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y 26, 2019
攝於北美館

Social Media Detox

是個下班在家滑 YouTube 看影片的一個平凡晚上,看見我最喜歡的 YouTuber、現在社群平台的教父之一,CaseyNeistat 的影片:

探討現今社群軟體,Twitter、Instagram、Facebook 等,在我們的生活中發出的絕大多數都是毫無價值的噪音,而決定把手機中的社群應用程式刪除;這個主題燃起的我的興趣,讓我想到每天通勤上下班浪費掉的好幾個小時,為了填補這個罪惡感,我繼續研究 Social Media Detox。The 30 Day Social Media Detox:

這是另一位崇尚極簡主義且堪稱最常講實話的 YouTuber,兩位都分常詳細的分析了現代人使用手機社群軟體的習慣與現象。這件事讓我想到青澀的高中生活,每當 Facebook 通知變少時,我都會想透過某些辦法讓通知或訊息的熱度再次回溫。這篇想聊聊自己從國高中的天天期待,到大學後對社群軟體釋懷的心境轉換。

Social Media 如何抓住你的心?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 錯失恐懼症,也稱社群恐慌症等,是指一種由患得患失所產生持續性的焦慮,得上這種症的人總會感到別人在自己不在時經歷了什麼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以上為維基百科清楚的定義,請在「別人在自己不在時經歷了什麼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上畫重點,也就是因為這種好奇心與害怕錯過某些「值得分享」的事情,讓社群軟體得以在這幾年迅速竄起。根據網路上瀏覽的資料,YouTube、Twitter、Facebook、Snapchat 與 Instagram 這五個社群軟體中,YouTube 在促進身心健康部分獲得最高分,而 Instagram 毫無意外的是最低分的社群軟體;「比你我都還聰明的人寫出了這個演算法,而這個演算法讓你我都無法放下這個社群軟體……」CaseyNeistat 在他的影片中說道,你每天滑過的貼文、按讚的動態,讓名為 Instagram 的毒藤蔓在不知不覺中爬滿了雙手,看著越來越符合自己期待的動態,你早已無法自拔。

酒精成癮的人,放不下酒瓶;性愛成癮的人,制不住慾望;我想社群成癮的人,大概也放不下手機吧!有多少次從口袋拿出手機,看著螢幕才發現自己 15 秒前才將剛刷新過的動態看完一遍。每天起床、睡前、通勤、上廁所、吃飯的時候,腦中都塞滿了不同帳號發出來的噪音,明知道沒什麼幫助,卻忍不住的點滑點滑,渴望別人 po 出來的動態能拯救當下很無聊的你,直到 You’ve seen all the new posts from the past 2 days 這句警語出現,你以為你會停止,但你卻繼續「探索」。我們都以為社群軟體能讓人際關係更加親密,但當你陷得越深,你也會慢慢發現,距離卻越來越遠。

Social Media 做了什麼?

我是個不太會因為看到別人的「完美生活」而心情低落的人,也不會因為看到一個我沒參與到的派對而感到惋惜,畢竟社群軟體上絕大多數都是每個人最美好的一面,是吧?許多人只看到了最表面的東西,也就是別人包裝好呈現到你眼前的精美佳餚,而忘記了最值得思考的「背後的故事」,有看過走在路上拿著自拍桿直播的網紅嗎?大概就是那種感覺。當你看到某某朋友分享他的「完美生活」時,除了自怨自艾之外,你還可以激勵自己,讓自己往目標前進;他有他的路要走,你有你的夢要追,當你認清這件事後,生活其實沒有這麼困難。帶著不甘被演算法操弄的心情,還有對 Social Media Detox 的好奇心,我按下晃動中的 Instagram 與 Facebook 左上角的叉叉。其實我之前不管是滑 Instagram 或 Facebook,都會避免去按官方帳號或網紅們的讚,就是希望多少能逃出偉大的演算法手中,但當 Instagram 探索中顯示的動態仍然大同小異,才發現只有不使用才能放自己自由。但我不禁納悶,我們什麼時候才會對社群軟體的演算法感到疲乏呢?以為螢幕閃過的畫面能帶來新刺激,卻只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入同溫層的陷阱,但可怕的不是陷阱本身,是你無法抵擋陷阱的誘惑,上癮

Social Media Detox 對我的影響

回想上一次投入大自然懷抱的經驗,大概是跟家人,大概是跟朋友;也許艷陽高掛,也許大雨滂沱;可能是青山,可能是藍海,但都有個共通點,你暫時遠離了工業革命的產物:城市。Social Media Detox 讓我暫時逃離刺鼻的空氣與吵雜的聲音,剛開始的幾天還是會反射性地拿出手機,無意義的往左往右滑,發現「哎呀,原來沒有 IG 可以滑了」之後,尷尬的放下手機、尷尬的抬頭看看身邊的人;接著發現會有衝動想要向身邊的人分享我的生活與想法,不同以往的是,這次是面對面,而不是透過現實動態,你的大腦需要接收並處理活生生的肢體語言跟立即的表情變化,這時候的我才發現,原來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跟表達能力,已經被社群軟體訓練的支離破碎。我更能享受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思考的次數跟深度也隨之增加,當然發呆跟做白日夢的時間也變多了。我也發現,斷絕原本的習慣後,你會尋覓新的刺激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新聞、雜誌、YouTube 影片成為我吸收內容的新來源,長篇的論述與腳本都能讓我深深著迷;某個泡咖啡的早晨,收音機傳來飛碟早餐唐湘龍的聲音,依稀記得他正在分享他在去廣播電台的前兩個小時中,寫完了高達五千多字的稿子,他接著說:「一分鐘大概必須寫下 40–60 個字。」正在沖咖啡的我停了下來,盯著濾紙中的小旋渦,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的同時,對這位新聞記者與廣播電台主持人的寫作能力敬畏滿分。

逃出動態轟炸,給自己一條出路

每個人 Social Media Detox 的做法都不太一樣,我刪除了兩個主要的社群軟體,Instagram 與 Facebook,我本來就沒在用 Twitter 跟 Snapchat,手機上跟社群相關的剩下聊天軟體 (Messenger、WeChat、Line)、Dcard、YouTube 跟 Pinterest。Social Media Detox 有好處也有壞處,你會發現自己其實有更多的時間去完成一直都想做的事,也不再需要期待別人的認可或回覆,情感上跟理智上都能得到該有的休息;壞處是你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會需要他們幫你補一下背景知識,因為你可能會因為沒看到某個動態而錯過部分的故事。在打這篇文章的同時,我也覺得差不多是時候將 Instagram 載回來了,看到這邊你們可能會想,那我以上是在講屁話?我只能說一切都是心境上的轉換,當你發現其實沒有社群軟體也可以過得很好之後,看待他們的方式自然會跟著改變,會從非看不可變成莞爾一笑。當然啦,若社群軟體是你的賺錢工具、是你不可或缺的平台,那我相信你對社群軟體的掌握度與見解都高人一等,也不需要看我在這耍大刀。但如果這篇用兩個多月的時間換來的文章,能讓你對使用社群軟體有不同的想法,那我就達到我的目的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