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羅的海到黑海──自由的國度是這樣的。

Yute Kern
超簡略UN國家介紹
30 min readAug 15, 2021

「我明白我們分離著/鏽蝕的棕色鐵絲網橫亙之間/每個邊境都有個大嘴巴的守衛/準備咳出致死的槍響」

──亞伯拉罕.蘇茨凱弗(Abraham Sutzkever)〈我的兄弟〉(Oh My brother)。

此詩最起初寫於立陶宛,在二戰結束後,這位猶太詩人憑藉自己的記憶重新寫出另一個版本的詩。趁個機會,不妨就來簡單介紹一下,立陶宛究竟是個怎樣的國家吧!

立陶宛國旗,黃色象徵太陽與繁榮、綠色象徵和平、森林與希望。紅色基本上跟各國一樣,用於紀念為立陶宛而死的人們。
立陶宛政府旗
立陶宛所在,與北邊兩國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並稱波羅的海三小國(Baltic States)。西南邊為俄羅斯最大的飛地(exclave)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以及波蘭(Poland),東南方與白羅斯(Belarus)相鄰

一、立陶宛簡介

立陶宛位於波羅的海地區,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稱波羅的海三小國。地勢由西向東升,但全國最高處不滿海拔300公尺。地屬於溫帶氣候,平均夏天氣溫約攝氏18度,冬天則會來到攝氏0-1度左右。

圖片取自Geography Now

立陶宛在宗教上,屬於天主教居多,是歐洲最晚基督化的國家之一。她的兄弟國家拉脫維亞則是以新教(中文俗稱基督教)為主。但在此之前,立陶宛當地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基督宗教將當地宗教歸納在Pagan(意義上就是異端,與Heathen通同字,最起初用於指涉羅馬帝國內部非基督宗教或猶太教的多神信仰)。

在當地宗教逐漸失傳之後,如同各種尋找身分認同的社會運動,在立陶宛近代也有重新追尋古老宗教的活動,在這裡他們將最初始的宗教稱為Romuva。這個詞源於當地古老宗教用於指涉宗教建築的Romowe,同一個詞也可以用於表達內心平靜之所。

圖片取自歐洲民族宗教代表大會

經濟上,立陶宛最大的產業與出口是煉油。全國超過2/3的人口從事服務業。雖然說是屬於波羅的海三小國中經濟表現最好的,立陶宛仍然面臨嚴重的人口外流情況。自1990至2011年,離開立陶宛的人口就有將近67萬人。而該國鄉村的人口外流情況更是不容樂觀。

但在出口上,立陶宛並不特別仰賴單一國家。最大的出口對象俄羅斯,也僅佔13%。乃至連對哈薩克的出口量都大於對中國的出口量。

在國家特色上,立陶宛最著名的就是對於籃球的熱愛,甚至有著「國家的第二個宗教」之稱。國家隊伍在獨立之後,共計13次的歐洲籃球錦標賽拿下3金3銀1銅的好成績,也曾經在奧運的籃球項目拿下三次獎牌。

在NBA中,這個人口數量僅280萬人不到的國家,就有八位曾在NBA出戰場次超過200場的球員。目前還在職的球員中,最出色的大概是曼菲斯灰熊的瓦蘭丘納斯(Jonas Valančiūnas),到2021年為止共計出戰600餘場比賽,生涯平均得分13分,加上將近十個籃板。

立陶宛國家隊今年籃球後衛Mantas Kalneitis,自從立陶宛獨立以來的八次奧運,今年是他們唯一一次沒有打贏地區預賽進軍奧運的年份。於地區預賽敗給斯洛維尼亞隊(不是斯洛伐克)

立陶宛在國際戰略局勢上,對於俄羅斯非常非常的沒有好感。儘管就長期遠光而言,與俄羅斯合作也有助於立陶宛把注意力放在對付無孔不入的正在崛起的中國,但在立陶宛政治場域上,提出與俄羅斯合作基本上等同於政治自殺。

在歷史篇會提到,立陶宛是蘇聯垮台的時候,第一個宣布退出蘇聯的國家(順帶一提,最後一個不是俄羅斯,而是哈薩克)。在這獨立至今才剛30年的時光中,立陶宛最大的國防安危一直都是俄羅斯。因此獨立之後沒多久,立陶宛就迅速加入了以美國為首防堵蘇聯的北約,甚至屢次拜託西方國家多注重他們口中說的民主、自由與人權。

2016年川普當選之既,許多立陶宛人憂心忡忡。川普與普丁之間的友情,以及21世紀的這十多年以來俄羅斯於立陶宛西南方的加里寧格勒的加強駐軍,讓立陶宛人提出多次警告,俄羅斯人極有可能會測試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到底還是不是那麼願意與他們交手。

曾有現任的立陶宛政治家告訴BBC,曾經還記得當年蘇聯坦克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行進的聲音。對他們而言,他們明白身處在一個巨大國家身邊的小國,你最不應該有的就是天真的心情。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塗鴉。與台灣不同的是,立陶宛人從來沒有那麼喜歡川普過。

二、立陶宛歷史簡介 — Part 1:中世紀

立陶宛真正有中央集權的國家,是很晚的事情。儘管早在西元前10000年左右就有人類活動的蹤影,現在的立陶宛的印歐語系民族大約是在西元年3000年左右抵達波羅的海一帶。

在羅馬帝國時代,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一帶並沒有被包含在帝國疆域之中。但波羅的海當地部落仍然與羅馬間有著俗稱琥珀之路(Amber Road)的交易路線,波羅的海語系中比較西邊的幾個部落族群,像是加林人或是約特文基人,也因此登上歷史版圖。

琥珀之路為圖中的咖啡色虛線,最遠由聖彼得堡一路到威尼斯一帶。

在接下來的一千餘年,立陶宛的部落對於外人以及貿易商而言都是無利可圖的地區, 因此某種程度上並沒有受到太多外界干擾。但後來仍然在西元7世紀左右起,與來自西北方的維京人交戰,某種程度上臣服於東方的基輔羅斯,以及與東南方羅塞尼亞(Ruthenia)彼此侵奪。內憂外患不斷,與周遭勢力之間的關係也都非常的不好。

到了十二世紀,波羅的海諸部落面對擴張的日耳曼勢力還可以維持上風,也因為長年來的外族侵略,讓波羅的海開始有了一個有組織的武力。將這些部落統整起來的人,就是立陶宛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國王,明道加斯國王(Mindaugas)

立陶宛最重要的第一號人物,明道加斯國王,繪於2014年,by Lina Kalinauskaitė
波羅的海部落,在立陶宛成立一個比較大的政權之後,許多地方部族其實也是仰賴立陶宛的統治得以不被西方的各個基督王國在文化與政治上同化

在明道加斯國王之前,立陶宛基本上仍然是各個部落分立。但在1219年,21個立陶宛部落的公爵與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Kingdom of Galicia–Volhynia,烏克蘭人的王國)簽署合約,讓史學家基本上把這一年當成是立陶宛有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的起點。

在十三世紀中葉,明道加斯國王治理下的立陶宛除了面對西南方的條頓騎士團(Teutonic Knight)外,也要面對在北方佔領了現今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一帶後,由條頓騎士團成立的分支立窩尼亞騎士團(Livonian Order)。這兩隻均屬教宗授意之後的征北基督教十字軍(Crusade)

在大時代背景下,立陶宛的明道加斯國王於1250年左右開始改信基督教。並且受教宗旨意加冕成為立陶宛國王。但在後來他又與立窩尼亞騎士團撕破臉而遭到暗殺。爾後將近一百多年時間,立陶宛仍然是一塊沒有信仰基督的土地。儘管政權動盪不安,卻也沒有真的毀滅。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與西方的基督教之間關係非常之差,當時的立陶宛與東方的各東正教王國反而有著更為和平的關係。許多任的立陶宛公爵們都願意與東正教王國來往通婚,一直要到1386年,立陶宛與波蘭達成婚姻協定,才真正的改信基督教。

13–15世紀的立陶宛,儘管外部敵人不少,在改信基督教後仍然繼續擴張,曾經一度是東歐地區最大國家之一,版圖從波羅的海一路延伸到黑海一帶

1341年,立陶宛為了因應來自各方的威脅,決定將國家的範圍一分為二,並沒有真的成為不同國家,而是交由自己的兩個兒子管理,形成雙王制,東邊主要與莫斯科的政權對戰,西方則負責防守條頓騎士團的進攻。

在1377年,統治東方的大公過世,他的兒子雅蓋沃(Jogaila)與條頓騎士團簽署和平協議,並試圖擊敗統治西方的大公。雅蓋沃在戰爭失利後被俘,卻又成功逃獄。而後他成功逮捕了西方的大公與兒子。繼承了立陶宛大公的位置。

成為立陶宛大公後,雅蓋沃再透過婚姻,使自己接下波蘭國王一位。西方大公在獄中過世後,他的兒子維陶塔斯(Vytautas)逃離囚禁,並趁著條頓騎士團與雅蓋沃撕破臉的期間,反覆與條頓騎士團聯手、開戰、再聯手的方式,侵蝕雅蓋沃的勢力。

雅蓋沃指派的立陶宛大公代理人同樣的在國內也不受歡迎。因此維陶塔斯靠著軍事實力,讓雅蓋沃妥協,改由指派維陶塔斯擔任立陶宛大公代理人。實際上給予了立陶宛非常高的自治權力。

立陶宛中世紀最重要的第二號人物,維陶塔斯(Vytautas)各種意義上他被尊為國家英雄,

維陶塔斯後來與波蘭合作,成功地擊敗了條頓騎士團並將其影響力減到非常低。在東方,金帳汗國君主脫脫迷失(Тохтамыш)在敗給帖木兒(تیمور)後也要求維陶塔斯幫助。維陶塔斯帶兵一路打到克里米亞疆界,統治範圍從波羅地海來到黑海。

這樣的戰功,也讓維陶塔斯後來能夠獲得教宗承認徒。可惜脫脫迷失後來仍然敗給帖木兒,但立陶宛國內在中古世紀就開始收留了許多韃靼人。

由於在維陶塔斯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個立陶宛大公能夠做到像他這樣子讓立陶宛能夠在歐洲留名,因此在立陶宛境內,維陶塔斯甚至在活著的時候就逐漸普遍被當成是民族英雄,即便到今天也是立陶宛很重要的人物。那個時代的波蘭史學家Jan Dlugos就曾經留下這樣的句子:

「在我們的時代,人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王能夠比的上維陶塔斯的慷慨與動力。他靠著文化與軍隊,是第一個將他默默無名的祖國帶到耀眼、顯赫的榮耀之中。在他之後的王根本無法迄及這樣的高度。沒人會質疑,立陶宛的偉大由他而始,而在他死後,也終結了。」

(Mūsų laikais žmonės laikosi nuomonės, kad joks jo laikų kunigaikštis negalėjo prilygti Vytautui nei dosnumu, nei veiklumu. Jis pirmasis savo tamsią, silpną ir nežinomą tėvynę savo žygių šlove bei darbų garsumu išvedė į šviesą ir iškėlė. Po jo valdę kunigaikščiai nesugebėjo jos išlaikyti tokiame lygyje. Neabejotina, kad Lietuvos didybė buvo jo sukurta ir su jo mirtimi baigėsi)

維陶塔斯於格倫瓦爾德之戰率領波蘭立陶宛聯軍擊潰條頓騎士團,19世紀繪於波蘭畫家Jan Matejko
這是英雄說書的波蘭介紹,裡面有提到非常精彩的格倫瓦爾德戰役。影片裡的小瓦哥就是我的文章裡的雅蓋沃,他的堂哥就是與他多次廝殺的維陶瓦斯。

三、立陶宛歷史簡介 — Part 2 近現代

維陶塔斯之後,立陶宛大公的位置基本上還是被前述的雅蓋沃以及其雅蓋隆(Jagellion)王朝統治。而立陶宛面對來自東邊的莫斯科大公國(Grand Duchy of Moscow,亦稱Muscovy)已經逐漸撐不住了。

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形成共主聯邦。每任國王都由雙方的貴族進行投票遴選。兩國仍然各自擁有獨立的軍隊與內政,但在外交與整體施政上面基本上尋求一致方向。

但就跟波蘭歷史一樣,立陶宛在第三次瓜分波蘭之後,跟著波蘭一起被吃乾抹淨。唯一的差別是,波蘭遭到奧地利、俄羅斯與普魯士分家,而立陶宛基本上9成以上被俄羅斯取走,剩下的則變成普魯士的一部分。

圖片取自立陶宛人介紹自己國家的影片

在拿破崙以一己之力幹翻整個歐洲的時候,立陶宛人其實是相當高興的。當時的波蘭人很多加入拿破崙的軍隊,並且成功等到了華沙公國的設立(雖然後來很快就沒了),但立陶宛人多半是等到拿破崙要征伐俄羅斯的時候才加入戰局。而拿破崙唯一生平打過的敗仗,就是遠征俄羅斯。

拿破崙之後,立陶宛人與波蘭人仍然時不時就會努力起義反抗俄羅斯統治,這讓俄羅斯對立陶宛的控制加以緊縮。在維爾紐斯,原先設立的大學遭到關閉。俄羅斯也試圖在文化上去同化這個他們眼中的「省份」。

立陶宛人的不屈精神非常可怕,而且是連帶著波蘭一起來的。在俄羅斯人的同化政策下,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幫忙強化了立陶宛人的國族信念,讓許多認為自己國家在1569年與波蘭共組聯邦救不復存在的立陶宛人有了一個可以想像的國族雛形。

於此同時,波蘭詩人納巴特(Teodor Narbutt)引用日耳曼研究,發表了立陶宛語和印歐語系的梵文之間的相似性(而這是現近代的斯拉夫語系所不具備的),更是讓立陶宛人對於自己是誰有了更多的想像。

波蘭詩人密茨凱維奇(Adam Mickiewicz)畫像

立陶宛書刊禁令與Knygnešiai

1865年,基於立陶宛仍然持續有各種起義反抗俄羅斯統治。沙皇於是決定開啟立陶宛書刊禁令。學校到民間,全部禁止使用立陶宛語進行創作,而是用西里爾字母(俄羅斯語用的那個)去寫立陶宛語。

沙皇提出的幾個目標如下:

  1. 在日常生活中消滅波蘭語言
  2. 在政府組織不准聘用天主教徒
  3. 控制與限制天主教會
  4. 創造適合東正教傳播的環境
  5. 將立陶宛行政教區學校改成俄羅斯語文法學校
  6. 鼓勵俄羅斯人移居立陶宛地區
  7. 禁用拉丁語文,改用西里爾語
  8. 禁止任何拉丁文書寫的立陶宛語言出版品

在俄羅斯的概念中,並沒有所謂的波羅的海文明。那裡是東斯拉夫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nyder. 2003, pp49–51),因此與祖國俄羅斯統一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俄羅斯人透過這樣的方式試圖洗腦立陶宛人,自古以來立陶宛就是俄羅斯的一部分。也試圖將立陶宛與波蘭人的連結切開。

立陶宛的薩莫吉希亞主教Motiejus Valančius,於立陶宛書刊禁令期間完全支持走私圖書的地方領袖

針對俄羅斯人的同化政策,立陶宛史學家古維丘斯(Edvardas Gudavičius)認為,如果立陶宛人沒有做出反擊,立陶宛語就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一個歷史中的語言。

但立陶宛人反抗了。

波蘭人在這件事情上面仍然貢獻良多。在當時,為了對抗俄羅斯的官方政策,許多人開始在國外設立印刷廠。包括東普魯士與美國的波蘭人與立陶宛人,開始印製一本又一本的立陶宛語書籍。並且透過Knygnešiai帶入立陶宛國內。

Knygnešiai這個對於立陶宛人而言意義非凡的詞,指的是立陶宛語圖書走私者。而在這當中有非常多人實際上是說波蘭語,但希望幫立陶宛的存在貢獻力量的人。

當時最主要國內的反抗力量,則是主教瓦蘭丘斯(Motiejus Valančius)央求政府不要將禁令擴張到教會讀物,並且暗中金援國外的反抗勢力以Knygnešiai的形式帶書進入立陶宛。

在1904年,除了俄羅斯的政治體制越來越不堪,沙皇支持度創下新低,遠東的日俄戰爭過後,俄羅斯再也無力迫害國內少數民族。立陶宛書刊禁令也因此告一段落。

立陶宛人Jurgis Bielinis,於暗地裡組建了巨大的圖書走私網絡。其生日1846.03.16被定為國家節日:圖書走私者之日
圖書走私者之牆

世界大戰

立陶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的幫助下獨立。但獨立的過程可以說是非常的取巧。德國為了不要在國際間形象太過難看,在1915年占領維爾紐斯後,原先希望可以透過創立傀儡國的方式幫助立陶宛獨立。

但在1917年,一戰開始逐漸轉向,立陶宛也沒有直接跟著德國走。原先希望透過1918年的立陶宛獨立法案創立共和國,但德國並不允許。因此立陶宛繞了個彎,透過「君主立憲」的方式避免被德國併吞。

但剛立國的立陶宛直接就成為了蘇聯的靶子。只是於此同時,在一戰後復國的波蘭也同樣把立陶宛當成自己的一部分。立陶宛剛被紅軍占領後,又被波蘭佔領。三方勢力在立陶宛交戰的結果,是蘇聯退出立陶宛,而波蘭實際佔領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長達二十年。

1940年,蘇聯與德國瓜分波蘭後一年,立陶宛隔年又再度被蘇聯入侵,一待就是50年。

波立戰爭後,波蘭將軍於綠色地區建立了中部立陶宛共和國(Central Lithuania Republic),並於兩年後併入波蘭的一部分。現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即為圖中的Wilno

蘇聯統治

1939年,蘇聯在二戰期間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之後瓜分了波蘭,並在隔年併吞了立陶宛。立陶宛前後被蘇聯、納粹德國佔領過。最後在二戰結束後又完全落入蘇聯手中,並「友善且自願的加盟蘇維埃共和國」

在史達林的統治下,約莫5%人口,將近12萬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數萬民眾因為反抗共產黨而被殺或被發送古拉格勞改營。單純就死亡人數而言,蘇聯統治下的立陶宛比起二戰期間的立陶宛更是人間地獄。

而在1956年,立陶宛自由聯盟鬥士的游擊隊軍官遭到逮捕,最後一線抵抗的希望也蕩然無存。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前KGB總部,裡面有種族屠殺受難者博物館

史達林的最大樂趣就是亂劃底下的加盟國行政地圖。這點實際上也體現在目前的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長達二十年的紛爭與對立。但在立陶宛這裡,史達林在主導的時候,將維爾紐斯重新劃回立陶宛治下。

另外,原先預計要把俄羅斯人搬到立陶宛境內的計畫並沒有像其他的加盟共和國那樣成功,加上波蘭人被迫搬離維爾紐斯。讓維爾紐斯在歷史的長河中再度由立陶宛人佔據。

或許身處於帝國邊疆,立陶宛人儘管在那些集體化農業、監視生活等面向上比起其他加盟共和國並沒有太多差別,某種程度上對於蘇聯的信任並不高,被共產黨洗腦的比例也相對低。波羅的海三小國中,立陶宛其實也是最少俄羅斯人居住的地區。

在蘇聯史上唯一一個開明領袖(他本人在日後訪談表示很後悔如此開明)戈巴契夫的統治下,迅速與其他兩國串聯,希望能夠打出獨立的號角。

波羅的海之路──波羅的海三小國

1970年代起,立陶宛人對蘇聯的抗議已經逐漸正在醞釀。1972年3月中,立陶宛第二大城市考納斯(Kaunas)中,年僅十九歲的學生卡蘭塔(Romas Kalanta)在考納斯音樂劇場前在自己身上淋了三公升的汽油,然後引火自焚,作為抗議蘇聯對立陶宛的獨裁統治。

這個做法或許也與三年前,蘇聯傀儡國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發生的另一樁揚.帕拉赫(Jan Palach)為了抗議蘇聯統治的自焚事件相關。

卡蘭塔(Romas Kalanta)

卡蘭塔是天主教徒,平常半工半讀。蘇聯日後將他留長髮以及對嬉皮文化的同情,作為向老年人抨擊他這個人並無可取之處的象徵。

卡蘭塔在死前,將自己的筆記本放在附近的長椅上。上面寫的文字,要等到立陶宛真正獨立後,才從前KGB檔案庫找出來。裡面寫著一句話:

Dėl mano mirties kaltinkite tik santvarką

「我的死只怪罪國家。」

為了避免激起立陶宛的人民情緒,蘇聯政府在四天後想要火速下葬卡蘭塔。但他的葬禮前後兩天,上千名立陶宛人上街遊行,怒吼「還立陶宛自由」,前後也攻擊了黨辦公室與警察局。該年度立陶宛共計有12人為了抗議蘇聯統治而自焚,從卡蘭塔到另一位24歲的V. Stonys到62歲的Zališauskas。

2017年的影視作品,Emilija iš Laisvės alėjos,就是以1972年考納斯事件而拍攝的。

Emilija iš Laisvės alėjos劇照

1988年,政治組織薩尤季斯(Sąjūdis,立陶宛語的社運)成立,以立陶宛民族主義為宣傳,並且在愛沙尼亞的塔林、拉脫維亞的里加與立陶宛的維爾紐斯都曾舉辦過大型示威遊行活動。

薩尤季斯於隔年宣布將以立陶宛獨立為目標,並且也舉辦了最著名的波羅的海之路,超過兩百萬人加入,延續675公里的人鍊,手牽著手的和平示威。

波羅的海之路的成功,也在各國的和平示威中掀起仿效潮。當中在台灣,就有2004年的「228百萬人手牽手護台灣」

波羅的海之路

1990年,薩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蘇維埃選舉拿下絕對多數,把持了立陶宛最高蘇維埃後,隨即宣布立陶宛獨立。

立陶宛宣布獨立後,蘇聯於三月底也開始進駐坦克,希望拿下維爾紐斯的各個建築,包括檢察機關、機場與立陶宛共產黨的辦公室。戈巴契夫為首的蘇聯也發出了最後通牒,要求立陶宛吞回去,否則就要面對全面的經濟封鎖,也不會承認於1940年併吞立陶宛時還不屬於立陶宛的維爾紐斯與立陶宛對外唯一海港克萊佩達(Klaipėda)的主權。

立陶宛人打死不退,因此蘇聯開始對立陶宛實行經濟封鎖。原先蘇聯共產黨也想透過政變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最後戈巴契夫沒有同意這個做法。

在此之前,立陶宛在經濟上完全仰賴蘇聯的配給,包括電力、各類物資與藥物。因此這樣的經濟封鎖存在著非常強的效力,

立陶宛人民立刻就感受到經濟封鎖的痛苦。物價飛漲,甚至到了有人民靠著自焚抗議封鎖。新政府的支持度從45%掉到28%,西方世界的支持也非常不足,法國總統與德國總理也指示要立陶宛新政府暫緩獨立與莫斯科講和。

德國,你真的好意思。你們前一年的柏林圍牆倒塌有多少人支持你們。現在卻講出這樣的話。

時任西德總理,兩德統一的主導者Helmut Kohl。

當時的立陶宛總統在世界飛來飛去尋求支持,儘管英美兩國對他十分友好,卻沒有給出實際的援助。當時的西方國家都很擔心蘇聯解體後的情況,因此反而希望戈巴契夫這個親西方的人在位,好確保東歐可以走向民主政體。而西德總理之所以如此冷淡,也有一部分是為了確保跟蘇聯關係良好,可以讓自己統一德國機會上升。

所有的歐洲有權者想的都不是普世價值,而是如何最大化自己國家的利益。因此立陶宛也嘗過這段被拒絕到爆的時光,所有的國家都不想插手幫立陶宛一把。

在這當中,真正起到作用的,只有波蘭,和美國。波蘭的部分幾乎都用正統外交的方式對待立陶宛,但最後也沒有承認立陶宛獨立,深怕好不容易正常化的國家遭到蘇聯報復。而美國儘管沒有給出實際的援助,沒有公開呼籲調停,布希政權卻也暗自做出指示,在蘇聯停止立陶宛的經濟封鎖前,先不要與他們討論交易協定。

五月中,立陶宛終於退讓,暫緩獨立決議。蘇聯也在六月停止經濟封鎖。但在同個月,蘇聯自己的問題也越來越大,當時的俄羅斯共和國總書記葉爾欽同時也宣布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獨立,並在一年後正式退出蘇聯。

蘇聯的軍隊仍在1991年一月於立陶宛爆發了一月事件。當時的立陶宛仍然沒有完全從蘇聯的經濟封鎖復甦,持續以來的通膨已經到了100%,卻還在往上飛漲,民眾也苦不堪言。

蘇聯為了強化政府無能的形象,也利用了當地少數的俄羅斯人。工廠的俄羅斯員工、波蘭員工認為自己遭到國家歧視,上街遊行,蘇聯為了保護自己國人也派出軍隊前往維爾紐斯幫忙。

當時的立陶宛統一組織,一個親莫斯科,反薩季尤斯的組織也在背後支持示威遊行。蘇聯的特種部隊阿爾法小組、俄羅斯空降軍第76近衛空中突擊師為了「確保蘇聯憲法秩序、法律執行」而於1/12與1/13試圖攻佔立陶宛的政府建築。

1991年1月13日,一個舉著立陶宛國旗的男子站在蘇聯坦克旁
立陶宛版本的坦克人

一月事件中,蘇聯從來沒有給出不會有軍事行動的保證。在攻佔維爾紐斯電視塔的時候,蘇聯軍隊朝民眾開槍,總計14名市民遭槍殺,1人因心臟病發而死,702人受傷。亦有一名蘇聯特務KGB士兵遭友軍擊中身亡。

而在一月事件中,夜間有兩萬多名立陶宛人在最高議會的建築外設立路障、阻礙,在建築內唱歌、禱告或喊著立陶宛獨立口號。這個數字到了白天這個數字來到將近五萬。而儘管幾乎全副武裝,從坦克到軍卡、BMPs等軍用載物都來到了維爾紐斯的最高議會附近,最後蘇聯沒有發起進攻,而是撤退。

十四名死者的葬禮

立陶宛最高議會在這件事情之後公開譴責蘇聯對立陶宛,一個獨立國家所犯下的暴力罪行。挪威與波蘭在這件事情上也站在立陶宛方,甚至挪威將這件事情告到聯合國去。

蘇聯方則宣稱,自始自終沒有發過一發子彈。他們很可憐他們才是被打壓的一方立陶宛很邪惡想要成立布爾喬亞獨裁國家等等。

這樣的說法顯然沒有人相信。

隔月,冰島成為第一個對立陶宛遞出橄欖枝的國家,與立陶宛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而立陶宛自由市場機構的Živilė Kriščiūnė將這件事情稱為冰島時刻,並且認為台灣能夠在立陶宛設立外交代表處也是立陶宛給台灣的冰島時刻。)。

同年二月九日,立陶宛的公投結果出爐,高達9成民眾希望立陶宛成為一個完全自主獨立的國家。

每年立陶宛的復國日(亦即立陶宛最高議會宣布自蘇聯獨立的日期)都是個盛大的聚會。

三、維爾紐斯

首都維爾紐斯簡介

傳說中,維爾紐斯是上述提到的中世紀民族英雄維陶塔斯的祖父,在夢中夢見有狼在此處嚎叫,因此而創立的城市。

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中的時間點,是1323年。在十四世紀末,維陶塔斯率領下,維爾紐斯這座城市成為一座非常兼容並蓄的城市。從韃靼人、穆斯林、日耳曼商人、猶太商人等基本上各色人種都可以在這裡安然生活的城市。

維爾紐斯市郊的綠湖
聖彼得與聖伯祿教堂(Church of St. Peters and St. Pauls),原先建於14世紀,現在看到的建築物則是16世紀重建產物

維爾紐斯大學的建校時間非常的早,是在西元1579年,並且在此之後成為東歐最重要的科學與教育的殿堂。

儘管如此,維爾紐斯在18世紀末,仍然隨著立陶宛的滅國而被併入了俄羅斯中。維爾紐斯大學也因為象徵著立陶宛的重要性,在立陶宛書刊禁令之前就已經先被沙皇下令關閉。

維爾紐斯在1918年立陶宛獨立時,也曾經被波蘭將軍搶過去,而後併入波蘭領土。一直要到兩國共同被蘇聯侵吞之後,才又在行政區上被劃回立陶宛的治下。

維爾紐斯空拍圖
維爾紐斯地圖

這裡稍微細講下維爾紐斯。這個城市大致上可以分成四個區域來談,第一個地方是舊城區(Senamiestis)。舊城區是維爾紐斯最古老的地方,四處都是中世紀的建築物,從哥德式建築、文藝復興時期到巴洛克時期的建築物都有。基本上是一個,只要在那裏花上時間走上一圈,可以看到歷史層層堆疊出來的感受的地區。

而在舊城區中,最有趣的一個部分大概是「對岸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Užupis),這是一個微型國家,於1998年自己宣布獨立,立陶宛政府也沒有真的理會過他們的獨立宣言。基本上是這個區域是藝術家的空間,但比起其他微型國家,還真的有個十二人的軍隊、憲法以及五百多名外交官。於2013年,對岸共和國也宣布要給當時拜訪立陶宛的達賴喇嘛榮譽公民身分,達賴也饒有興致的在五年後,重返對岸共和國的圖博廣場(Tibet Square)種樹以紀念立陶宛獨立宣言一百周年(這裡指的是1918那一次)。

維爾尼亞河東北岸的對岸共和國

在維爾紐斯北方,則是斯內普司克斯(Šnipiškės)。此地原本是屬於比較接近貧民區的地區,但在重新整建後,目前是維爾紐斯的商業重鎮,各家科技公司與銀行的所在之處。

順帶一提,如果你有打算去立陶宛的維爾紐斯,據說那裡的網路跟愛沙尼亞都是世界最快的。

斯內普司克斯一隅
斯內普司克斯另一隅,可以發現其迅速發展

第三個區域,是斯內普司克斯西邊的薩菲利納斯 (Žvėrynas)區。這個詞在立陶宛語中有著野生動物的意思,指此地的綠意盎然。此地是之前貴族的打獵的森林,而少數的東正教教會實際上也存在於這個區域。此地建築與其他地區也相對上不太一樣,走一個比較古老的畫風。

最後一個區域,是新城區(Naujamiestis)。是維爾紐斯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如果去到維爾紐斯最好找吃的、玩的以及各類建築物景點的,包括前KGB辦公大樓也在這個區域。

四、十字架山與巫婆山

如果對立陶宛其他景點還有興趣,那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有兩個,分別代表不同的宗教文化。

第一個是十字架山,這個景點的歷史主要是在19世紀中葉開始的。1831與1863年,立陶宛有過兩次反抗俄羅斯統治的起義(第二次的起義基本上就是造成立陶宛書刊禁令的直接導火線)。基本上都遭到俄羅斯殘酷鎮壓。

當時許多反抗軍的屍骨基本上無法找到,家屬於是選擇製作十字架並安置到這座山上。對於我們外人而言,十字架山看起來就是一個恐怖的地方,但對立陶宛人來說,十字架山第一層意義是用來紀念那些為了立陶宛而犧牲的烈士,第二層意義,是用來具象化立陶宛承受苦難負重前行的象徵。

十字架山上據估算,在立陶宛獨立前夕有55000個十字架,而到了2006,這個數字更是爬升到十萬支。當中也有許多朝聖者戴上去的雕像。十字架山對於立陶宛的天主教徒而言,是一個朝聖的地點。

第二個景點,叫做女巫山(The Hill of witches)。這個就和立陶宛的古老宗教比較直接相關。

女巫山位於立陶宛唯一對外海港克萊配達南邊的沙洲上,與立陶宛本土中間隔著一個海灣。傳說中,這片森林也是惡魔與女巫出沒的地點。因此當地人們在2006與2007年前後鑿了很多木製雕像,放到女巫山上來增加氣氛。

基本上來說也是一個很適合散步的地方啦。雖然與立陶宛的地方民俗信仰比較相關,但很可惜並非13世紀以前留存到現在的產物。但仍就是個有趣的地方。

路西法與地獄之門

五、立陶宛特色快速談

(1)

立陶宛在2010年曾推出蘇聯集中營體驗活動,叫做Deportation Day,參照史達林時代將5%的立陶宛人口遷到西伯利亞去的歷史。

基本上就是花錢進去讓訓練的演員扮演KGB探員對你們大吼大叫,讓狗狗搜身還有審訊過程。搭配那個環境以及時間(約莫四小時),你會真誠的感覺到共產黨最擅長的施壓與恐懼,感覺到自己不被當成人對待等等。只是這樣的活動不知道還有沒有舉行就是了。

(2)

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北方的耶路撒冷,或是立陶宛的耶路撒冷,取自於這個城市的兼容並蓄以及許多猶太人居住的地區。這個名稱自十八世紀流傳至今。其中北方的耶路撒冷為法國拿破崙給的名字。

(3)

立陶宛的Girija村為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的歐洲中心點(The Center of Europe),但這個稱呼普遍不受各國承認。主要原因不是看不起立陶宛,而是因為斯洛伐克、烏克蘭、愛沙尼亞、白羅斯、匈牙利全都宣稱歐洲中心點在他們國家。

Girija村的歐洲中心點地標

但這不妨礙這個小村落蓋起自己的地標就是了。

(4)

維爾紐斯大概是世界上最多熱氣球的國家了。基本上來到這裡,找個地方搭個熱氣球再走吧。可以從空中鳥瞰一座城市的機會不多,但維爾紐斯的熱氣球真的超級多

總結

立陶宛是一個曾經被奪走自由的國家,現在這個國家對於人權、自由等概念非常的重視。甚至也是會在國際間會要求有能力的西方國家放更多心思在他們口中說的普世價值。在戰略上,立陶宛是北約的一員,曾經收留過兩個鄰國的政治難民,當中包括許多俄羅斯被死亡威脅的記者、白羅斯於2020年代夫參選的Светлана Георгиевна Тихановская,在盧卡申科自行宣布當選後也是流亡立陶宛。

正面硬剛強權這種事情,立陶宛不是第一次幹了。儘管很多時候能夠給出的支援仍然有限,畢竟人口數不到三百萬,但對台灣的友好之情完全合乎立陶宛的歷史軌跡。在未來的日子裡,也希望立陶宛越來越好。

Referen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Lithuania

--

--

Yute Kern
超簡略UN國家介紹

台南人,大學畢業。喜歡隱隱發光的事物與人。聯絡信箱是jamesk85228@gmail.com,歡迎寫信給我跟我說你有多喜歡我寫的邦交國介紹計畫(欸),這樣我會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