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專欄】清酒釀造-「水」

越後の苦辣必多
越後の苦辣必多
21 min readMay 7, 2020

前言

籌劃了一陣子,終於決定開始寫這篇關於清酒釀造最重要的原料之ㄧ「水」,對於自己的第一篇文章究竟要寫「水」還是「米」,其實猶豫了很久,清酒之釀造,水跟米缺一不可,究竟是水重要還是米重要,當然都很重要,但如果只能二者取其一的話,終究我選擇了水開始動筆。

為什麼我覺得水比米重要呢?可以從三個方向來看:
1. 漢字觀點
2. 維生觀點
3. 釀造觀點

  1. 漢字觀點
    「清酒」
    兩個字,特別是「酒」這個字,原本就是水字部,可見得這「關於水的東西」在一開始被造字命名的歷史意義上,古人已決定水是比米還重要的。
  2. 維生觀點
    維生四物分別為「陽光」、「空氣」、「水」、「土壤」,生物界萬物皆在這四個條件皆備下孕育誕生,動物也是、植物也是,所以說沒有水的話,自然也就沒有米了。
  3. 釀造觀點
    一般而言,一桶「醪(もろみ)」之釀造,水與米的比例約1.3:1,且釀造一瓶酒所需之相關用水,水的使用量約為白米重量的30~50倍﹔此外,最後壓榨、上槽且裝瓶後之成品,一瓶成品酒裡水約佔整體比例之80%,剩下20%才是從麴米及蒸米經麴菌酵素、酵母發酵,各種化學轉化後的「酒精」、「糖分」、「有機酸」、「胺基酸」、「香氣成分」等超過700種的物質

但其實我說了這些,並非真要將清酒到底是水重要還是米重要給做個高下,只是想表達為何我選擇了水而非米來做為我的第一篇文章。

有名水的地方就有銘酒

日本有「名水ある所に銘酒あり」(譯:有名水的地方就有銘酒。)、「銘酒は良い水から生まれる」(譯:銘酒來自優質好水。)等俗語,有好水自然可釀出好酒,水質好壞直接左右了清酒品質好壞,且為了就近取得釀造水源,酒造藏元的設立位址多為河川兩側、泉水湧出處、地下水源豐沛且取得容易的地方。

以江戶時期開始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兩大清酒產地「兵庫縣的“灘”」「京都府的”伏見“」為例,「灘の宮水」聞名全日本,宮水亦為日本「名水百選」的日本百大名水其中之ㄧ(參考網址:日本環境省選定名水百選),其知名程度於江戶全盛時期甚至出現名為「水屋」這樣的行業,水屋為專門販售宮水的店家,且亦有遠從關東慕名而來的酒造藏元,僅為將宮水運回關東釀酒的歷史文獻紀錄,在此歷史背景光環的加持之下,直到今日兵庫縣的清酒生產量依舊為全日本第一

灘宮水發祥之地。(資料來源:日本環境省選定名水百選。)

此外,另一大清酒產地京都府的伏見,其用於釀造清酒的水為「伏見の御香水 」,其亦為日本名水百選裡的百大名水之一,然而相較於灘之宮水釀出來的酒,酒體扎實飽滿,宛如剛強的男性,伏見之御香水釀出來的酒,酒體較柔滑圓潤,比較像是嬌滴滴的女性,故日本酒界有「灘の男酒、伏見の女酒」這麼一句話,附帶一提,京都府的清酒生產量目前僅次於兵庫縣,為全日本第二

伏見御香水發祥之地。(資料來源:日本環境省選定名水百選。)

在此名水加持下的歷史動脈循序至今,兵庫縣和京都府不但盤據日本道都府縣清酒生產量排行之第一、二名(如下圖,全日本道都府縣生產量排名前三。),其縣內(府內)酒造公司之特色多為標準化大量製造、生產高度機械化、通路遍佈全日本、從業員人數眾多的大手企業,如兵庫縣的「白鶴」、「大關」、「日本盛」,京都府的「月桂冠」、「松竹梅」、「黃櫻」等,也拜這些大手企業在持續不斷創新、研發下的福,日本酒界不論在酒造技術上、酒質品質上等皆向上提升,且開創出許多新型態、革命性的遊戲規則,如紙盒屋旋轉鋁罐等非傳統玻璃瓶的容器陸續誕生,支撐著日本酒未來的無限可能。

本圖為平成30年(2018年)之數據。(資料來源:https://region-case.com/rank-product-sake/

灘之於男酒、伏見之於女酒

深入探究這句話,為何灘之宮水釀出來的酒,酒體扎實飽滿,宛如剛強的男性,而伏見之御香水釀出來的酒,酒體較柔滑圓潤,比較像是嬌滴滴的女性?其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水的硬度」,水的硬度取決於水中礦物質「鈣」「鎂」的總量,較常見的硬度表示法有「德國硬度(ºdH)」以及「美國硬度(mg/L ) or (ppm)」,本文接下來所提到的相關數字皆以美國硬度mg/L (一公升的水(L)中所含礦物質鈣和鎂的總量,其數據係以碳酸鈣(CaCO3)和碳酸鎂(MgCO₃)的重量(mg)換算過後得到的數值)。

一般將水的硬度分為4個等級:
1. 軟水:0 ~ 60mg/L
2. 中等程度軟水:61 ~ 120mg/L
3. 硬水:121 ~ 180mg/L
4. 超硬水:181mg/L以上

硬水內含較多的礦物質鈣和鎂,口感較苦澀、厚重、複雜;軟水內含少的礦物質鈣和鎂,口感較甘甜、柔和、乾淨。話雖如此,但就釀造用水而言,硬水因內含較豐富的鈣、鎂礦物質,而鈣、鎂對於清酒釀造是屬於「有益成分」(註:下面章節的「釀造用水之水質基準」會有更深入的探討。)在釀造技術、設備科技尚未發達的江戶時期,使用硬水來釀造可使發酵較旺盛,酒母釀造及正式的醪釀造前期即可快速培育出大量酵母菌,減少「腐造」之釀造失敗機率。

何謂「腐造」?
腐造為自然環境中存在的一種稱為「火落菌」的「乳酸菌」,如在釀造前段混入釀造中的桶槽裡,會造成醪(もろみ)內的酸度異常上升、且酒質劣化、酸敗等現象;而在釀造後段之上槽後儲藏、熟成階段,或已裝瓶後才混入,除了前述現象外,更會造成酒內漸漸產生白濁沈澱物之現象,原因多為儲藏環境不佳、未加熱殺菌、或是加熱殺菌作業不確實所造成。

遠近馳名灘之宮水的硬度平均落在120 ~ 180mg/L之範圍,其實是屬於硬水的,但宮水除了含有較大量的鈣、鎂等有益成分外,其「有害成分」礦物質「鐵」(造成清酒著色、酒質劣化之成分。)含量不到0.001mg/L,是非常、非常出色的低標數據,這也是為何灘之宮水這麼出名的原因,對於釀造技術不成熟、設備科技尚不完善的江戶時期酒造業者而言,是多麼想入手的夢幻水源啊!而另一方面,伏見御香水的硬度則平均落在40 ~ 80mg/L之範圍,屬於軟、中等程度軟水。

關於新潟水的硬度

而筆者所在的新潟,硬度約落在30 ~ 40mg/L附近,平均而言比伏見的水還要更軟,也因此說到新潟清酒,大家腦海多立馬浮現「淡麗辛口」這四個字,確實軟水比起硬水更適合打造出清爽、乾淨口感的淡麗口感,但這時大家不覺得越來越混亂了嗎?同樣是軟水派的,為什麼京都伏見較為人知的是甘口酒,而新潟卻是辛口酒?

這時不得不說,本人淺見,硬水、軟水影響較大的是一款酒的「濃醇」「淡麗」,除了硬水、軟水本身俱來的口感差異外,於釀造時硬水帶來的高發酵率,常常ㄧ併提高了一款酒的酸度,而酸度高低正是一款酒濃醇或淡麗的關鍵。而一款酒屬於「甘口」或「辛口」,主要差別還是在於酒液裡糖分的多寡,而影響酒液裡糖分多寡的因素在於釀造手法上糖分的產出率與酒精轉化率,適度的糖度產出搭配高度的酒精轉化率,則最後上槽時殘留於酒液裡的糖分較低,即為辛口;相反地,高度的糖度產出搭配適度的酒精轉化率,最後上槽時殘留於酒液裡的糖分較高,即為甘口。一般而言,人們常用「日本酒度」來分類一款酒屬於甘口或辛口,普遍標準來說,日本酒度介於-1.4 ~ +1.4屬於中間值(普通),小於-1.4為甘口,大於+1.4則為辛口,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https://www.sake-nonbe.com/
資料來源:https://www.sake-nonbe.com/

何謂「日本酒度」?
日本酒度 Sake Metre Value(SMV)為清酒於15°C時的比重為基準,加以公式計算後,用於衡量一款酒甘辛度的數值,公式如下:
日本酒度=(1/清酒15°C時比重-1)×1443
如酒液中糖分(甘味由來)含量較多,則比重增價,日本酒度下跌(ㄧ)
如酒液中糖分(甘味由來)含量較少,則比重減少,日本酒度上升(+ )

如清酒於15°C時的比重為1(和4°C的純水比重一樣),則經上述公式計算出來的日本酒度(SMV)值為0;若含糖量增加,則比重大於1,日本酒度下跌,並往負值(-)移動,一般歸類為甘口;若含糖量減少,則比重小於1,日本酒度上升,並往正值(+),一般歸類為辛口;是故這裡也必須澄清一個觀念,很多台灣人看到「辛口」兩個字會以為是很辣的酒,事實上不一定真的很辣,只是相對於甘口而言,含糖量較少的代名詞。

但品飲一款酒時,舌頭味蕾實際感受到的甘辛口感,其實不單止看日本酒度而已,仍受到1.釀造用水的軟硬度2.一款酒的酸度高低、以及3.酒內所含香氣分子的種類和濃度,甚至是4.品飲溫度帶所影響:相同日本酒度的兩款酒,高酸度(濃醇),會使舌頭味蕾感到較辛口;而低酸度(淡麗),則會使舌頭味蕾感到較甘口,相信清酒迷一定都有看過這張圖:

資料來源:https://www.kuramotokai.com/omosiro/zemi/id/1/

雖新潟釀酒的歷史起源並不算晚,許多酒造都成立於江戶時期,但水質硬度落在30 ~ 40mg/L附近的軟水,在當時並不是最適合用來釀酒的水質,發酵緩慢、易產生腐造,失敗率高,甚至被稱為「田舎酒」(中譯:鄉下酒),帶有次等品、品質低下的諷刺意味。一直到昭和40年代後,拜釀造技術的提升、新科技與設備導入、微生物科學解明、以及低溫長期發酵的確立所賜,新潟清酒才一躍成為日本名酒產地,「淡麗辛口」酒的代名詞,新潟縣的清酒生產量現今更是尾追兵庫縣與京都府,為全日本第三

硬水、軟水之轉化

想必這時大家心中應該都會浮現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有沒有將硬水變成軟水,或者是將軟水變成硬水,這樣逆天的可能?」,答案是:「有的!」

  1. 軟水轉硬水
    釀造技術提升下的最大產物,無疑就是硬水和軟水之間的轉化,因食品加工業的興盛,把含有鈣、鎂離子的合法食品添加物加入水中即可將軟水轉化成硬水,常見的添加物有:
    磷酸二氫鈣Ca(H₂PO₄)₂ · 0 ~1H₂O
    硫酸鈣CaSO₄ ·2H₂O
    氯化鈣CaCl₂ ·2H₂O

    硫酸鎂MgSO₄·7H₂O
    氯化鎂MgCl₂·6H₂O
    此外清酒釀造時水中的有益成分「鉀」的磷酸二氫鉀KH₂PO₄也可加入水中,加速發酵
    ,有關清酒釀造時水中的「有益成分」,本文後段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2. 硬水轉軟水
    上述化學物質在日本都是可合法添加於釀造用水中,提高釀造時發酵效益的食品添加物,且使用的酒造不在少數,也不是什麼祕密了,接下來話題轉到將硬水轉化成軟水的部分,這部分就不像將軟水轉化成硬水,只需將含有鈣鎂離子的化學添加物投入水中即可,必須裝置離子交換樹脂軟水器RO逆滲透膜系統將硬水中的鈣、鎂離子給去除,就筆者所知,日本導入這樣裝置的酒造其實非常非常稀少,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在日本的水大多是軟水,就算是硬水也是適合順利發酵、不影響口感的低度、中等程度硬水,並沒有硬到需要到大費周章裝置這樣設備的程度。

日本與台灣水質軟硬度比較

既然提到了日本的水大多是軟水,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日本的水到底是有多軟,而台灣水的軟硬度又是如何,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日本各縣的水質硬度地圖:

參考資料來源:http://softwater.jp/what/index.html#000052entry

再來看看咱們家台灣各縣的水質硬度地圖: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參考台灣自來水公司-平均水質)

由這兩張圖可看出,日本真的幾乎就是一片藍海的軟水,除了首都圈、北九州區域,以及沖繩部分屬於中等程度軟水;而台灣除了新北市、澎湖縣屬於軟水,以及北部地區(苗栗除外)、台中為中等程度軟水外,中南部地區幾乎都是硬水,特別是彰化高雄,更為硬度181mg/L以上的超硬水。

這次整理台灣水質硬度數據資料時,其實發現了滿多有趣的數據:

  1. 關於澎湖縣的平均硬度32mg/L,全台最低,應該跌破眾人眼鏡,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想法嗎? 原來澎湖的三個場全部都是海水淡化廠!關於這樣的結果其實我也滿吃驚的,原來海水淡化過程的同時,鈣鎂離子也被大量過濾,淡化後的水不單僅是淡水,更是軟水。
  2. 此外,聞名全台的「埔里泉水」以及「阿里山泉水」,到底有何魔力?經調查數據顯示,埔里兩座淨水場所測出的硬度數據分別為42mg/L、64.6mg/L,而阿里山兩座淨水場所測出的硬度數據分別為44.3mg/L、48.8mg/L,在全台數據來看,都算是非常低標的軟水數據,原來這兩個地方的水真的就是不一樣!
  3. 再來公布一下全台最硬與全台最軟數據,全台最硬水為臺東縣海端鄉利稻淨水場所測出的硬度數據275mg/L,而全台最軟水則為花蓮縣新社淨水場所測出的硬度數據20.8mg/L
  4. 另外值得一題的是,全台平均最軟水的地區新北市,其中位於翡翠水庫的坪林淨水場,其所測出的硬度數據22.6mg/L,算是全台單一淨水場數據僅次於上述花蓮縣新社淨水場所測出的20.8mg/L,也是非常軟的水,但為何全台僅新北市平均數據落入藍色的軟水區呢?我想這是個很適合延伸的有趣議題,就留給大家自行去探索了!

最後要提醒一下各位的是,上面提到的數據只是淨水場的區域性數字,更別提縣的數據也僅是該縣內各淨水場數據加總後的平均值,並不代表整個縣的每個地方、每個角落都是這個數據,平均值是軟水的縣也是“有可能”找到有硬水的地方,相對的平均值是硬水的縣也是“有可能”找到有軟水的地方。

酒造用水

接下來就來正式淺談酒造用水,其依用途來區分,大致上可分為三類(詳如下圖):

  1. 原料用水
    (1) 包含正式加進桶槽裡與麴米、掛米(一般蒸米)等混合,直接參與釀造作業的釀造用水,清酒和葡萄酒釀造工藝最大差異點之一即為“添水釀造”,澱粉要能夠被酵素轉化為糖分必須在液態條件之下,因米不像葡萄一樣內含豐富水份,故釀造時必須添加水,所以如要正式定義清酒的原料為何,基本上是水跟米,同本文宗旨,水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2) 以及壓榨上槽後、裝瓶出貨前直接加進酒液中的調和用水,此作業又稱之為割水作業,關於割水作業為何,我們下一段有更詳細的說明。
  2. 原料處理水
    主要為洗米用水和浸漬用水,其雖非主要參與釀造過程的水,但其水份多少被米粒吸收、殘留於米粒中,且一併進入後續釀造作業。
  3. 雜用水
    上述原料用水及原料處理水以外所需的用水,包含洗瓶水、鍋爐用水、道具洗滌水、儲槽溫控用水…等。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何謂「割水作業」?
撇除一些加烈酒和移除水份等特殊釀製手法,ㄧ般清酒原酒可釀到酒精濃度17~20度,號稱是全世界釀造酒裡酒精濃度最高的(註:葡萄酒集中在酒精濃度17度以下、啤酒則集中在酒精濃度12度以下)。

而壓榨上槽後、裝瓶出貨前,除了強調新鮮風味的生原酒以及厚重口感定調的原酒等特殊產品外,一般多會將酒精濃度17~20度的原酒加水調整,稀釋到15~16度之間,此即為「割水作業」。

大部分的人以為此作業的主要目的在於降低酒精濃度,使清酒更加柔軟順飲,雖這也是此作業至今仍為主流,被廣泛採用的原因之一,但沒想到當初開始這項作業的“誕生背景”竟然是中日戰爭爆發

中日戰爭導致糧食米的不足,清酒產量也大受影響減量,於是市場上開始出現大量加水稀釋的清酒,只為了使酒量倍增,其酒精濃度低到連養金魚都可以存活,被笑稱為「金魚酒」。於是政府介入管制,將不同酒精濃度嚴格分級。

直到戰後,酒精濃度分級制度延留下來,甚至成為課稅基準,酒精濃度高於16度,剛好稅率上調一個等級,大家為了避免被課高稅,於是多將酒精濃度加水調和至15~16度來避稅,直到2006年(平成十八年),日本酒稅法修法,1公升的清酒不分酒精濃度,一律皆為120日圓,酒稅與酒精濃度級距正式脫鉤,但已密著於日本人生活的原酒加水調和至15~16度,回不去了。

儘管如此,隨著設備進步、釀造技術提升,如今有了溫控設備,原酒也不再需要像江戶、明治時期,為了避免雜菌混入造成敗壞,非要高酒精濃度儲藏才行,像是台灣高人氣「新政」、「仙禽」的酒精濃度15度原酒;且伴隨新飲食文化、年輕女性市場的崛起,5~12度的低酒精濃度產品誕生,在糖分還大量殘留、尚未轉換成酒精的狀態即壓榨上槽,強調的是甜度與酸度的完美平衡,像是「寶酒造」酒精濃度僅5度的甜氣泡清酒「澪MIO」。

資料來源:澪mio。(本圖為文章豐富度所需,無牽涉任何商業行為。)

日本酒造用水之水質基準

說完酒造用水的用途之後,繼續看看日本酒造用水又有什麼樣嚴格的條件與規定。

  1. 日本一般自來水與酒造用水之水質基準比較,規定如下表: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上表右側自來水水質規定係參照日本厚生勞動省之水質基準法規,左側酒造用水規定係由日本釀造協會所定,由此表可得知,酒造用水的規定較一般自來水的規定來得嚴格許多,其最主要的兩大差異為鐵、錳規定及相關細菌規定,鐵為造成清酒著色、且酒質劣化之成分,而錳則為清酒經日光照射後,加速、促進清酒著色的物質,下段接著說明。

2. 水的成分與釀造、酒質關係,詳如下表:

資料來源:自行整理

(1)有益成分
鎂、鉀
前面的部分稍有提到,水中所含的(水質軟硬度指標之ㄧ),以及等礦物質,為提供麴菌發育及酵母發酵時的重要養分,酒母釀造及正式的醪釀造前期即可快速培育出大量酵母菌,減少腐造之釀造失敗機率。


至於水中所含的(水質軟硬度指標之一)則可促進麴米酵素的生產,並促使酵素順利溶出於酒母及醪中;此外,清酒中所含適量的鈣含量可支撐一款酒的酒體,使口感較集中、扎實,但避免過量,過量時將造成口感過度厚重,且苦澀、有雜味。

磷酸
磷酸主要可協助酵母增生及促進發酵,惟相較於從水中之含量來獲取,發酵時主要來源為稻米自體所含之磷酸量。


促進麴米酵素可順利溶出於酒母及醪中、協助發酵。

(2)有害成分

鐵可說是酒造用水中最讓人頭痛的內含成分,鐵會與清酒內所含的無色物質デフェリフェリクリシン(DFCY)反應,進而產生稱之為フェリクリシン(FCY)的赤色、褐色物質,為清酒著色原因之ㄧ,如下圖右側:

資料來源:http://www.nada-ken.com/main/

而鐵讓人頭痛的不僅有著色這一點,其可加速促進清酒中之胺基酸糖分アミノカルボニル反応(amino-carbonyl reaction),造成清酒香氣的變質與劣化。


太陽光裡的光線波長320~380nm(紫外線)直射裝有清酒的透明瓶子裡,大約1~3小時的時間,其著色反應變化提升至原本的2~4倍,且伴隨清酒的濁度提高及產生「日光臭」(蒜臭、腐臭味),而錳的存在可催化此化學反應,加速清酒著色。下圖右側為日光著色後的清酒:

資料來源:https://news.livedoor.com/article/detail/16199275/

何謂「日光臭」?
清酒經太陽光(紫外線)照射後所產生的不快臭味,來源為清酒內含的「色胺酸」(胺基酸的一種)經日照後加速分解所產生的「糞臭素」3-甲基吲哚),其為強烈臭味;以及清酒內含的「甲硫胺酸」(亦為胺基酸的一種)經日照後加速分解所產生的「甲硫醇」(腐臭味)及「乙硫醇」(蒜臭味)

題外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見的酒瓶大多是棕色綠色,因為這兩種顏色的酒瓶可阻擋部分紫外線的透入,減少瓶內酒液所接觸到的紫外線,進而達到延緩著色、變濁、及異臭產生的目的;但事實上經實驗證明,比起棕色跟綠色酒瓶,黑色酒瓶利樂屋包裝具有更佳的紫外線隔絕效果。

資料來源:https://weathernews.jp/s/topics/201903/210215/

亞硝酸、氨、有機物
這三種物質於水中的存在常常被歸類在同一類討論,其中亞硝酸、氨為動植物死亡後帶有的氮氧化物分解而來;而有機物來源多為漂白劑、清潔劑、農藥等人工合成化學物質,帶有大量亞硝酸、氨、有機物的水幾乎可以被斷定是受到污然的水源,其對人體有害。

此外,會造成人體官能壞死、生病的重金屬、細菌、病毒、寄生蟲,以及釀造不全因素、酒質異常的野生酵母,也都被歸類為有害成分。

水的淨化

本專欄的最後,來聊一些比較生硬的部分,為水質的淨化方法:

  1. 曝氣法

如下圖所示,透過蓮蓬頭式的灑水器,讓欲淨化的水與空氣充分接觸,使水中的可溶物質氧化,變成不可溶物質並殺死微生物,通常會與下述的「砂過濾法」一併作業處理。

若水中含有非揮發性的有毒物質,則使用曝氣法並無法去除該非揮發性的有毒物質,必須使用蒸餾、凝結水氣的方式來淨水;若是含有具揮發性的有毒物質,則可利用其與水沸點不同的原理,加熱揮發。

資料來源:日本釀造協會

2. 砂過濾法

如上圖,通常接在上述「曝氣法」作業之後,透過砂石層可除去大部份的混濁物、浮游物以及上述曝氣法,經氧化過後的不可溶物質,如鐵質等有害成分。

惟必須特別注意的是砂石層必須定期替換,砂石層累積過量的有害成分後,如未定期替換,不但不再具有過濾效果,甚至會反過來污染注入的原乾淨水源。

3. 各種過濾法

活性碳、錳沸石、素燒、濾紙、細孔板、螯合樹脂、皮膠原固化單寧膜、膜過濾法…等各種濾材,針對過濾水中不同的有害成分使用不同效果的濾材。

4. 凝集法

聚乙烯氯化鋁、硫酸鋁等化學藥品的使用,凝集水中的懸浮及混濁物質,且可將曝氣法中難以去除的鐵、錳等金屬錯合物給除去。

5. 離子交換樹脂法

使用稱之為離子交換樹脂(Ion exchange resin )的物質,用其物質本身帶有的離子與酒造用水中的有害離子互相交換,進而達到水質淨化的目的,為了更有效地透過離子交換樹脂法來完成淨水,通常會搭配上述的3. 各種過濾法及4. 凝集法作為前處理作業。

鐵、錳等有害成分的去除,甚至是更前面提到,將硬水轉換成軟水,皆可透過離子交換樹脂法來達成,惟離子交換樹脂種類繁多,須配合欲達成之淨水目標,選擇適合的離子交換樹脂。

關於水的淨化,其內容是非常非常專業的,本專欄如要深入這個議題,尚須搜集許多資料和花很多時間來撰寫,加上只是對清酒、喝酒有興趣的人,應該會覺得這內容有幾分乏味,有興趣的人就請您自行去Google探索,這邊就蜻蜓點水的點到為止。

總結

清酒釀造和葡萄酒釀造最有趣的技法差異之ㄧ在於必須添加水釀造,正因如此水為清酒的直接原料,其水質軟硬度、內含成分除直接地影響酒的口感外,更間接地影響釀造期間、熟成期間清酒內含物質的化學變化,而這些化學變化後形成的物質,正是清酒香氣、口感之來源,水質好壞差異不言可喻。

正因如此,水量的穩定供應、水源確保、與環境保護避免污染,自然也是酒造業者不得不去重視的重要課題,像是我們公司就認養了水源頭的一片森林,該片森林曾於好幾年前因大火而燒光,如今重新開始植樹,植樹為百年大計,非一代即成,必須代代相傳守護,很敬佩日本人這種把環境保護好留給下一代子孫的觀念,這一代保護好的水源,是為了下一代仍舊可以釀出好酒使用,公司每年都會派人上山視察復原情況、並拔除雜草,心想有生之年應該也看不到這些松衫長成大樹,內心無限感慨(笑),本文最後附上令和元年時,小弟本人參與本項活動的最後大合照。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可以註冊 Liker ID,並在下方拍掌圖示上頭按個讚,即使您沒付費,我也可能獲得收入,亦是鼓勵我持續寫出更好文章與創作的動力,謝謝。

聲明:本文未經本人合法同意或授權,不得將全部或部分內容,以任何形式改作、編輯、租用、移轉、出售、轉載、重製、散佈、出版、展示、傳輸、傳播或任何目的之使用。

--

--

越後の苦辣必多
越後の苦辣必多

旅日清酒釀酒師,來自台灣的日本酒造藏人。傾注全力釀造僅屬自己、獨一無二的旨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