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2020東京奧運:你可以深入思考的事情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Aug 11, 2021
圖源:東奧臉書

這次台灣對於奧運關注的力度逐漸從是否奪牌擴展到其他面向上,有許多議題在這個狀況下被推上鎂光燈,但希望這些討論都能繼續延續下去,不要只停在有奧運的時候。

我簡單整理了自己有看見的事件與衍生討論,並附上相關討論網址。

零、比賽規則

大部分的人如我對於各項比賽規則應該都不熟悉,除了商業化普及一點的球類比賽之外,很多都不清楚計分方式、怎樣算是獲勝,柔道被判「指導」時,很多人也會問「為什麼指導?」或像這次奧運新增的項目「運動攀登」是比三項,抱石、上攀、速度攀登,將三項取得的排名相乘,數字越小的是表現越好的,和一般的分數計算又不同。

除了當一月奧運迷,接下來如果要繼續關心運動,可以從瞭解具體的規則開始,比較清楚的懶人包可以點Home Run Taiwan製作的這個網址,或是中華奧會的網站

一、運動員權益

1.「選手全部都坐商務艙」是不是張好支票?

7/19 台灣奧運代表隊包機前往日本,戴資穎的一則IG限動「懷念長榮,可以搭商務艙」,引發選手參與比賽應該搭乘什麼艙等的爭議。

2016年蔡英文承諾要讓所有國手搭乘商務艙,這個限動無疑是承諾跳票的實證,也引發「誰該坐商務艙」、「防疫需求」、「包機效益」的討論,有些人整理出其他國家的不同做法,包含企業贊助、自費升等、回程坐經濟艙、金牌選手先選位置⋯⋯。

也許我們該重新思考,「教練、國手都坐商務艙」是不是一個好的努力方向,並重新擬定計畫、經費,按照共識來執行。

2.選手村之前入住的飯店需求和要求是否有一致規準?

同樣是戴資穎的限動XD

爆發網友覺得飯店設備/伙食比工作團居住環境差的爭議,時代力量發言人表示「小戴及選手比賽當然是以離場館近的,但重點就是隨團官員為何要安排住比選手貴的?」

體育署則回覆,他們租用的飯店距離比賽場地較近,只要10分鐘就能到達,且符合大會防疫規範,不過後續包含選手回國的防疫旅館標案延後開標、體育署開出的標案要求太高,未來也會需要進一步通盤考量。

在上面兩件事情顯示出來的其實是價值的選擇,是什麼事情都要政府負責規劃和考量嗎?或各專項協會可以怎麼樣和選手作協調,做出不同選手個別差異化的需求,才能真正做到「支援」。

3.體育人後援:裁判快篩費用是否應納入奧運計畫?

麟洋配在取得金牌之後接受訪問,李洋提到呼籲提升教練與後勤人員福利,在後援這塊,包含這次東奧有12位台灣裁判出任,因疫情關係,多了許多額外的支出,卻被劃分在東奧大會的管轄範圍,不列在國家防疫計畫內,後來又納入,這個事件也很值得思考,究竟裁判需要額外支出的這些費用,該不該由國家規劃、吸收?如果不該,為什麼事後又納入?如果應該,為什麼先前沒有納入?

4. 選手、隨行人員(教練、防護員、官員)的名單及決定流程是否應該修改?

閉幕式當天詹晉鑒律師在臉書貼文,指出拳擊協會的選拔辦法讓本次奪牌的黃筱雯差點無法前往參賽;奧運過程中莊智淵沒有教練的孤獨桌球,又重新召喚人們對於2016里約奧運謝淑薇因教練名單而和網協衝突,決定退出比賽的記憶(維基整理了很多新聞報導)。

各種參賽資格與隨行人員名單與決定流程看起來還有很多疑慮,實際上應該要再經過重整或說明,讓好的規定繼續延續、需要修改的規定修改得更加完善,讓選手能夠理解以及得到支持。

這點也有賴一般人(比如我)若對某個專項有興趣,去看看協會規章或參與協會事務,畢竟如果協會原先內部的人會覺得有問題,早就修改了(?)需要的可能是新的思維或歸準。

5.體改應符合運動市場潮流或增加更多政府施力

2017年林佳和教授在網站上投書,當時正值國體法修法期間,他點出國內體育環境的問題可能在「管理制度」;8月初超馬選手林義傑也在個人臉書貼文,呼籲運動發展部成立的必要,並點出體改方向應回頭思考我們是想成為國家加強體育預算的「奪牌強國」,或者讓社會主動參與以及挹注運動資源的「運動強國」,這些提醒和國家以及國家中的人民對體育的認知有關,避免成為多頭馬車抵銷了各方努力。

8/11也有一場國是體育論壇,可以透過直播關注。

6.國訓中心改革與選手福利

本次有很多選手在賽前訪問時介紹國訓中心,完工於2020年6月,不查不知道,一查才覺得以前的國訓中心很可怕,期待未來也能持續優化。

7.運動員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

美國體操選手Simone Biles退賽時,隊友與民間普遍的聲音,是支持,並把運動員心理健康擺第一,回看我們自己,選手得牌有好表現值得我們鼓勵與支持,但如果有選手去到比賽現場,真的在身心上有不能上場的狀況,作為觀眾,你會如何回應,或者整個國家在列相關計畫時,是否也照顧到選手的心理健康?

我們可以從戴資穎發文回應批評她金牌戰打不好的粉絲來看,也可以從有人重提曾雅妮的故事來看,剛開始的那篇貼文我認為對她非常不公平,講得像是她向下沈淪是因為誤交損友、不自制,後來曾雅妮出來澄清自己並不會在賽季中做影響表現的事情,睡過頭、成績下滑是事實,但和她的交友無關。

觀眾無論如何都不該越過那條底線,去批評、干預選手的私生活,更不該因為賽場表現而進行人身攻擊、下指導棋,選手代表的是他自己,得牌是帶回榮耀,沒有得牌也無損國家顏面,期待每位選手都能享受比賽、不要受傷,而不是背負著國仇家恨站上台。

二、運動風氣

1.推動商業化運動 vs 高額獎金+月退俸

和一-5有點像,7/30網友在奧運版上貼文提到「台灣畸形的獎金制度」,指的是金牌2000萬、銀牌700萬、銅牌500萬此一規劃,不是給得不夠多,而是一直往上給是否真的有助於體育環境的改善?

段宜康也在臉書貼文指出台灣給奧運金牌的獎金已經是全球排名前段班,無限加碼還有往上給的獎金,和其他國家的趨勢其實不相同。

2.你的收入有多少花在體育上?

石明謹這篇貼文和一日迷很有關係XD

裡頭提到「付錢看比賽」,也讓人想到奧運期間黑人使用安博盒子看奧運而出來道歉的事件,進場看比賽、付錢看比賽,才可能讓更多企業願意投入在運動產業上,無論是買廣告或者入場經營,不然很多運動選手未成名前都還是公股企業在支持,非常辛苦。

3.業餘運動:奧地利數學博士Anna Kiesenhofer

本次其中一個振奮人心的案例絕對是奧運自行車金牌一邊當研究員一邊參加奧運,熱愛運動不嫌晚,也不限職業,投入就有可能!(最好是XD)

三、性別議題

超多性別議題可以談⋯⋯包含奧運新增的許多措施,比如本屆開始,各國代表團各有一名女旗手和一名男旗手,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1.身體自主權:教練和選手相擁,是/不是性騷擾?

郭婞淳在舉重得金時,教練激動擁抱、郭刻意露出嫌棄表情的神情,以及之前教練親吻選手的畫面,都被拿出來討論「性騷擾」。

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會轉發懷疑性騷擾的首篇貼文,因為太多令人不舒服的時候,都是「不小心」,比如酒醉的長輩大力擁抱,這也是大多數人在討論的「積極同意」,進行身體接觸之前,有沒有經過同意?

但這個事件比較危險的是有些人持「長久的情誼」、「本意並非如此」等說法來討論性騷擾是否發生,只會讓可能的受害者反過頭來檢討「自己是不是想太多」,這點要特別小心。

另外「過度憤慨」、「代求公道」以為能夠真正幫到別人,包含貼文下方有人問教練是誰、不配當教練,也是容易使受害者打退堂鼓的作法。

2.男高女矮的性別刻板印象

在選手回台的記者會和相關採訪影片中都可以看到楊勇緯和羅嘉翎打破刻印象,相差16公分的身高差,意外成為各家媒體的採訪焦點,在Dcard、ptt中也的確引發過去「男生沒有170半殘」、「如果他沒得牌」等關於身高的討論。

3.不只是運動員,更是媽媽:體操選手Oksana Chusovitina

烏茲別克的體操選手Oksana Chusovitina比了8次奧運,32年的時光這樣過去,中間以德國籍身分參加比賽,賺取醫療費用,直到兒子康復,卻仍在這條體操路上,相關報導令人動容。

4.德國體操長褲緊身衣革命:女性可以穿自己想穿的

我們想表達的是,每個女性、每個人都應該決定自己穿什麼。

5.奧運史上第一位跨性別參賽者,紐西蘭選手哈伯德Laurel Hubbard

紐西蘭舉重女子87公斤以上級的跨性別選手Laurel Hubbard和其他選手比賽,是否符合一直以來以生理性別做出參賽項目區隔的標準?

尤其對於舉重項目的討論談到骨密度、肌肉量、荷爾蒙用藥等差異,也是此次大家關注的焦點,「何謂公平」挑戰著每個人的價值觀。

6.韓國射箭女選手安山因短髮與發文遭質疑

安山在射箭項目拿下三面金牌,從超短髮型到mamamoo 應援別針(相關事件請見),引發韓國網友對於「是不是女性主義者」的討論,由於韓國仇男和仇女的兩端矛盾不斷激化,女性主義在韓國等於是激進和不理性的代名詞,常會引來爭議(儘管事件本身可能只是身體自主權的一般展現)

不過有些報導過度簡化好像韓國不準女生剪短髮,倒是不太公允,確實有另一批人在推特聲援短髮,但真正激烈討論的倒不是短髮本身。

7.郭婞淳練舉重傷身體?骨盆受傷和生育並無關聯

郭婞淳得金之後,有一運動產業人士在個人臉書貼出「心疼」的言論,認為練舉重傷害骨盆,甚至指出她若是跳水、韻律體操、水上芭蕾選手該有多好。

老實說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沒有哪個競技運動不傷身、不挑戰極限,這也是這些畫面動人之處,抓著骨盆不放,不免讓人以為女性的存在價值是保護用來生育的骨盆。婦產科醫師烏恩慈就回覆許多關於子宮的知識與迷思。

四、台灣精神與國家認同

1.為國族而戰vs為自己而戰

因為疫情待在家、也因為沒有時差,更因為本次選手們的相關新聞,觸動更多台灣民眾一起關注賽事。

遂開始有人注意到選手的神情自在又散發光彩,和過去或某國背負著國家榮辱的重擔不同,雖然沒有過去經驗可比較,不過不得不說,本屆這些選手們都可可愛愛,很做自己啊!

2.東奧正名公投/開幕入場順序/他國對台灣的稱呼

台灣的主權問題,致使我們特別在意外媒報導如何稱呼、國家是否被當成國家的形象。

這次日本安排的開幕入場順序,採用日文片假名發音,用「台灣」而非「中華台北」,排在「大」韓民國後面,也是首度排在中國前面。

於是又有一波國外都這樣稱呼我們,我們自己公投卻正名沒過的討論,期待有以其他名稱出賽的那天,畢竟中華台北的台北二字,常讓人覺得無法涵蓋台灣的其他地方。

3.從容自信,希望無窮的表現

如題(?)選手們真的是帶給大家很多新話題和感動啊!

戴資穎和依瑟儂、陳雨霏的苦戰與堅持到底、莊智淵自己喊暫停在場邊思考而後再戰的沈靜、林昀儒在男單/男團/混雙的各種拼勁、麟洋配在預賽落敗卻打回一面金牌、李智凱從怯場到在奧運演出一套新的高難度動作完成⋯⋯

所有的故事都賺人熱淚、也擴大了人們的想像與力量。

4.那面旗&那首歌

耳熟能詳的國旗歌旋律其實不是國旗歌,選手奪牌時升上去的不是國旗,是會旗,算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冷知識。

而麟洋配打出的「in」綠底白線則掀起了一陣風潮,換大頭貼邊框、製作各種版本,則是另一面旗的故事。

5.明星稱「國手」,中國品牌代言取消

魏如萱刪文、小s掉代言、彭佳慧唱「走在紅毯那一天」被出征⋯⋯藝人在這次奧運中,又再次被迫表態國家認同,不過這本就沒有兩邊討好的可能,選擇賺中國的錢,就要玩他們的規則,但不能期待台灣觀眾要買單這樣的討好行為。

未來要用什麼名字、什麼象徵、什麼形式參賽,是台灣人逃不開的命題。

五、媒體識讀

1.可以關注,不要捕風捉影亂說故事

1-a 一個人的武林

1-b 教練是誰你給我出來

1-c 詹家姊妹聯合網協?

撰寫與轉發人物故事時,裡頭的含沙射影、過度揣測,其實也對選手或真正投入在這個領域耕耘的人有很嚴重的影響,包含因經濟艙事件直接怪罪在體育署署長身上,要求下台、看郭婞淳的表情就認定教練性騷擾不適任、暗指選手動用權力關係或刻意排擠虧待⋯⋯

期待這些討論能夠回歸專業、證據,並且做系統性的修正,而非船過水無痕的口水戰。

2.商用圖片記得購買授權,消費者也要有意識,任何人轉載都要注意圖片來源

各式各樣的商品網站未經授權直接後製照片、商業新聞台翻攝有轉播權的採訪畫面衝流量、壓上自家商品的logo⋯⋯其實都是侵權行為,也是對選手和攝影師、認真派人到現場、買轉播權單位的不尊重。

公視就在臉書上貼出提醒:「奧運轉播畫面使用上請於內文請加註畫面來源,並嚴禁在畫面上加註任何文字,煩請配合或將貼文下架,以避侵權 ,請大家幫忙配合喔!」

設計師江孟芝本次為麟洋配後製的海報,也引發了類似爭議。

六、政治人物注意事項

1.平常就要關注特定體育項目,不然在觀眾眼裡就是蹭

2.準備餐點還是要聽專業人士的建議

3.比起為單一選手改路名、到家拜訪、打電話、發文,不如想想怎麼樣「系統性」建立好的優質環境

4.泰國羽球協會換衣協調範例,提供給協會參考

5.幻象該不該伴飛?

以上五點我就不寫細節,大概如題目所寫,也如體育署長請辭的聲明所寫:「體育事務經緯萬端,改革非一蹴可幾。」更好的體育環境,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撼動,好的政策更需要人們的思考跟上。

除了台灣選手,還有Gianmarco Tamberi和 Mutaz Essa Barshim 共享金牌、田徑項目屢破世界紀錄、Tom Daley 編織日記、年輕卻極致表現的金牌得主西矢椛、全紅蟬⋯⋯

伴隨著這些賽場內外的小片段,奧運順利落幕, 這個月的話題版面滿滿,有歡笑、有淚水、有爭議、有溫柔,宛如一部勵志電影。

--

--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相信陪伴與分享的力量,認為教育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更好。 謹記陳爸說:「我們要愛孩子,等他們長大,他們會用我們愛他們的方式,去愛他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