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從自己出發的班級經營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Published in
8 min readOct 19, 2019
我自己對理想的班級經營的黃金圈。問題分別是為什麼要有理想的班級經營?如何能有理想的班級經營?做什麼才能有理想的班級經營?

所有的老師都需要班級經營,但是什麼是班級經營?

雖然第一堂課沒到,不過透過補帶我覺得這是重要的概念,有很多老師會覺得班級經營是導師的事情,但事實上學生來到你的面前,就是你的責任,他也許有家庭的問題,所以他來學校開啟了另一個機會;他也許不一定是其他老師心中的理想模樣,但不一定在你這裡他就不是這樣,我覺得這是心態的問題——當所有老師,整個社會都意識到自己有責任的時候,其實我們不用太擔心誰去到哪裡會「有問題」。

以上是理想的概念,偉瑩老師說這是另一堂課「哲學」處理的問題,但班級經營處理的是現實的問題,現實就是學生是帶著那些不大不小的傷痕或狀況,而且每個學生極度不同地存在在班級裡,因此班級經營會提到的幾大關鍵字是:關係、規範、開放的心胸、發揮影響力

師生之間的關係、親師之間的關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如何建立規範、如何執行規範、如何讓規範發生意義;

最後則還是教育的目的,我們如何發揮影響力去讓改變發生、讓學習發生,但又保有開放、彈性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不一樣的事件與學生,把每一次的談話、事件,連結過去累積的經驗與思考,但同時又當作全新的狀況來看待,不先入為主、尋求最大的理解。

提取經驗的問題思考

第一堂到第三堂分別談的是規範的建立、走入學生的內心、如何教學生對自己負責,但這三堂課偉瑩老師操作的模式是不斷探問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你自己的經驗是什麼?」

除了討論事件本身,也討論事件與事件之間的癥結點是什麼,畢竟班級經營也需要一致的脈絡;除了討論「身為老師」的我們怎麼做,也問我們「當學生的時候怎麼想」、「遇見過哪些事情」,畢竟過去的經驗某部分來說決定了現在我們的選擇與做法,那些做得好的可能會被複製與留下,也可能成為一種警示——我千萬不可以這麼做——反思自己是如何被影響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教師,或者說每個人,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本就不是「真空」狀態,而是帶著自我存在著的,過去的經驗必然影響現在的關係以及模式,所以覺察「」的狀態十分重要。

規範建立

《設計智慧課堂》摘要

我自己在思考如何建立課堂規範以及執行,理想上想讓學生覺得「參與到我的課堂是一種榮譽,是一種特權,但是隨之而來的還有責任感、以及更高層次的要求。」為此我為自己列出了以下幾個步驟

  • 在訂定規定之前——我會在乎這個規則存在的目的是否合理,也需要和所有要遵守規定的人去討論這個規定是否合理、大家是否清楚為什麼要有這個規定、大家心中的期待是什麼,每個規定如果沒有做到,應該也要有相對應的後果,是否都可以接受。
  • 履行規定——徹底執行規定與規定未執行的後果,超級重要,如果沒有履行,就會變成規定那些會被規定的人,但沒有辦法達成規範的真正效果,規範應該要能讓所有人執行,並且必要執行,才能保障所有人的福祉——所以那些說得到做不到的威脅,最好不要說出口。
  • 規定不被遵守的話——說到做到,照常規定未執行的後果,給有遵守規定的人交代跟解釋。
  • 真的有例外的話——探尋自己內心認為可以例外的準則是什麼?如何解釋例外與原本規定的衝突?或者需要回過頭來修正原本的規定?

關係建立——如何走入孩子的內心

我們小組對於理想師生關係的想法

「如何走入孩子的生命」反過來,要討論的是教師自己有沒有對自己的生命有所掌握,有沒有與自己的生命和平共處。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曾經的學生經驗,影響自己的老師都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存在?當初或現在的自己是怎麼看待老師的?是否願意讓老師了解自己?

我在過程中覺得很有趣的是,很多人(包含我自己)其實已經想不起來老師具體說什麼話、做什麼事,只記得最後的結果和「感覺」,而且課業方面在裡頭幾乎很少被提到,我們整理出來對我們來說「好」的影響,大部分都是影響自己的待人處事風格、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協助學生建立自我認同,也就是老師最大的作用是「示範」與「協助」。

我們小組大部分的時候、沒有狀況的時候,其實只希望老師作為老師存在,但就像在場這麼多位老師有這麼多不一樣的想法,有些人覺得老師應該理性分析、有些人覺得老師應該溫暖以待⋯⋯每個學生的需求,以及想被瞭解的心態、時機一定是不一樣的,這就很仰賴老師平常就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對學生的了解。

示範——如何教學生對自己負責

我們小組對於老師為何、如何、怎麼做才是負責任的想法

要教學生對自己負責,很重要的事情是老師自己如何在關鍵時刻勇於負責?我的想法是消極面老師應該有能力處理自己面對的問題,不會將問題、挫折怪罪在學生身上;積極面在遇到立場不同、需要選擇立場或做法時,老師能夠頂住壓力去和他人、學生對話,取得較好的結果。

一個大家討論蠻熱烈的例子是「某校校長去日本考察回來後,要求女學生都要綁馬尾,老師們在校門口發橡皮筋給女學生綁。」這件事情發生後的處理方式:夥伴分享的是他的老師跟大家說這個不太合理,不用遵守,學生要被咎責時老師也去承擔責任。

在這個例子中有些人認為這個老師負責任,因為老師聽到學生的需求,為此負起責任,因為老師給學生這樣的權利跟建議,可是老師不是雙手一攤教唆大家這麼做,而承擔後面被追究責任的後果;有些人認為老師不負責任,因為學校在管理上要有一致性,老師應該在會議提出討論,讓這樣的規定循合法管道統一取消,而不是示範「對的遵守、不對的就不遵守。」

所以問題就回到一個核心,在學校裡面那些不合理、合理卻不喜歡的事情,我們要教導學生如何面對?

我自己認為老師跟學生都應積極去爭取與討論、溝通,而不是陽奉陰違,但若是爭取了卻不一定能夠改變、撼動的事情,要用自己舒適的方式放棄,或者繼續默默用有效的方式耕耘,如果大家未來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或扮演自己的角色時,都能做到這樣,這個社會中不太合理的事情,應該會慢慢變少;可是如果我們要求學生「一定要遵守」或「你就不管他」,不去討論背後的原因或試著修正這些事情,那個動能與希望就消失了,可能只會剩下抱怨跟無奈,或者鑽漏洞。

過程中,我也覺得大家對老師真的很嚴格XD 並不是只要做好被指派的工作,而是在學生遇到問題時與學生同在、遇到不合規定的事情時要一起思考並解決、為學生撐出最大的空間。

選擇即實踐

如果我們要求學生對課堂負起責任,教師自己也不應該遲到、課程準備上也應該更加要求自己、致力讓學習發生、尊重每一個學生;

如果我們希望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應該更加積極,教師也應該精進自己、對不熟悉或陌生的事物保持好奇;

更好的負責任態度應該是,教師不應過度承擔責任,不去承擔那些無法負荷的責任,應該釐清這些事情是誰的責任,為事情的解決找到更好的方法,但並非棄置不管。

老師的一言一行其實都透露著自己的教育哲學,真誠、一致、時時修正,可能是與學生共同成長、享受課堂的關鍵。

本篇的附圖為「黃金圈」概念的使用,在問題的討論中,先問WHY聚焦目標,才能核對一致,不會淪於忙碌做很多卻不能達到核心的窘境。

對了,大家知道medium最多可以拍手50下嗎?我的文章都是免費的,也是透過文字梳理自己的想法,所以拍手不會計價,但我希望大家能透過拍手給予回應:👏如果只是單純走過路過,請給我1–5個拍手。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給我這篇文章6–10個以上拍手。
👏如果覺得還不錯,而且想看更多這類型的文章,請給我10個以上拍手。
最後,有空的話也可以回覆「你對這篇文章的想法如何」,謝謝!

--

--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相信陪伴與分享的力量,認為教育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更好。 謹記陳爸說:「我們要愛孩子,等他們長大,他們會用我們愛他們的方式,去愛他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