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議論文:推論與論證(下)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Published in
5 min readMar 11, 2019

--

在直接推論與間接推論的概念釐清之後,我們進到更難的論證。

論證中的基本形式為演繹及歸納,比較清楚的說明可以從這個影片的7:00開始

歸納論證

歸納囿於經驗,但對於找出事物類別及其相同階層的論證十分有幫助,在寫文章時,若沒有相應的敏銳度,容易提出各種不同面向卻沒有章法、不在同一向度上,自然沒有結構可言。

我們可以試著利用以下幾個例子練習歸納法,歸納性的論點通常主詞一致、述詞有變化;或述詞一致、主詞有變化。

這些例子來自《金字塔原理》

(A)

日本商人加速進軍中國市場。

美國商人加速進軍中國市場。

德國商人加速進軍中國市場。

(B)

日本商人加速進軍中國市場。

日本商人加速進軍印尼市場。

日本商人加速進軍泰國市場。

(C)

日本商人加速進軍中國市場。

日本商人加速進軍冰島市場。

日本商人加速進軍秘魯市場。

三個例子分別能夠歸納出什麼結論呢?A我們可以說投資客正湧入中國,B可以說日本商人正積極進駐東南亞市場,C呢?

除了日本商人進入市場以外,這三個地點並無明顯的相同之處,無論地理位置、氣候、人口、地形,都沒有能夠提取的共同特徵,因此無法得出更概括性的觀點,陳述這些句子變成只是純粹的「訊息」,而這些訊息無法得到整理。

這是歸納法重要且關鍵的原因,利用歸納法審視自己所提出的論據、論點,能更有效組織文章。

演繹論證

哲學上的演繹論證由前提和結論組成,我們在提出一個論點並用論據支撐的同時,其實也在做論證,只是並非那麼標準的形式,而常充斥著隱藏前提。

在標準論證形式的這兩題,有P1、P2,學生都可以蠻輕易地得到結論「婦女懷孕時不應該食用某些食物」,以最近很紅的鄉土劇爭議為例,孕婦究竟可不可以吃蜂蜜?

有些人認為婦女懷孕後應該以胎兒發育為主,且蜂蜜可能危害胎兒發育,那麼這個人就會主張孕婦不該吃蜂蜜,但如果有些人覺得婦女本人的意志更重要?或蜂蜜根本無害?那麼這句話就不會成立。

在演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前提不存在、結論不存在,所以能從句子中梳理出論證形式,有助於之後駁論及回應能在對應的脈絡中對話。

前提與結論

這題學生的掌握度也蠻高,但大家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P1跟P2如果互相交換,C還會一樣嗎?

這確實是我沒有想過的問題,但我讓學生互相辯證,大部分的人都說有差但不影響(什麼意思?)另有一個學生說,這應該跟加法一樣是個算式,前後不影響答案,但次序有差別,我認為這應是較完整的回應。

事後詢問哲學系友人,他表示應該都能成立,只是學生較易理解階梯式的層遞。

隱藏前提

接著是隱藏前提的練習,在例子中「吃肉是不道德的」作為結論,能找出幾個前提,但前提要成立,仍需要更多隱藏在前提之前的前提,才能構成。

引導的過程孩子會不斷針對結論有很多回應,比如「不吃肉是要吃什麼?」順著這些回應往反向推,思考說這些話的前提是他「不在乎什麼」很容易就推導至答案,他認為「吃肉不是必要的行為」、「是有選擇的」,而在知道生物被殘忍對待或有痛苦的情況情況下還是選擇吃肉,正是說話者的判斷依據。

另一方面學生也在不斷辯證,針對P6有些孩子會說「是必要的,因為有些肉類才能提供的蛋白質其他東西沒有」,馬上又有人提出「蛋、豆類有」,進到事實核實的階段,大家才不會只有吵「感覺」,「必要性」也會在此處有明顯的定義,便是「是否不可被取代」,接著又有人提出對蛋、豆過敏,這些人怎麼辦?是否必要?

總之是段有點有趣的討論,尤其放在駁論的課程之前,權當做練習。

右邊是第二部分隱藏前提的練習,分別拉開來討論之後就很清楚,再回頭討論孩子們的價值觀,很多人都回答「看情況」,那這樣的「情況」該如何被放進前提中,促成「道德與否」的結論?

雙贏的討論

從原本直接進三段論證,到刻意拉了三堂課進行這樣的邏輯訓練課程,正是因為在文章中太常出現過度推論的東西,或者閱讀時常常太容易認為有道理,卻未檢視脈絡與合理性,或太容易因為結論或分論點便認為通篇沒有道理,沒有檢視論據與論據間的關係(歸納)、或者論點與分論點的關係(演繹)

更甚者,如果在對話時沒辦法找出各自的隱藏前提,就是在浪費時間吵架而已,其實並未站在對方真正的價值觀上思考,可能只是被情緒或思維誤區帶著走,卻沒有辦法真的達到雙贏的討論。

唯有將邏輯脈絡清晰擺放出來後,才能知道現在到底在吵什麼?難道真的只是吵「吃肉道不道德」?更核心的想法可能是對於「想要與需要」的爭論、可能是對於「人與動物重要性」的爭論,並不僅僅只是對於對方道德上的指責而已,如果不清楚這點,可能常常是在不同的空間對話,並未構成共同的交點。

--

--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相信陪伴與分享的力量,認為教育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更好。 謹記陳爸說:「我們要愛孩子,等他們長大,他們會用我們愛他們的方式,去愛他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