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寫作這堂課一開始先詢問學生「何謂議題」,藉由提問按順序得到主題/問題、可討論/有爭議、公共性、可能沒有正確答案,這四個要件。
一開始學生的答案其實是「主題」,我反問「彩虹顏色」這也是一個主題,但在你們的感覺裡,這是議題嗎?大家才說,要是可以討論的問題,接著我再舉例「老師漂亮嗎?」是一個可討論的問題,但為什麼它不會是議題?學生又想可能是因為沒有很多人關心,由此得出公共性,也補述,可能與立場相關、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
這個討論導引出後面我整理出來各方對議題的定義:
- 議題:可被討論、研議、具複雜性的題目。通常無特定解答,只有較適合的方案,故須經研究討論才能得到。
- 公共議題:吸引一般大眾注意、有曝光度與討論度、受媒體討論時間較長的議題。
- 核心議題:通常短時間爆發的議題是核心議題的附帶議題。例如修訂《優生保健法》,人工流產無需配偶同意。這個議題是「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議題。
接著我們更透過專題、問題、議題三名詞的定義與範圍,理解到問題應如何形成議題。
專題通常是可以透過搜尋資料找到答案的,例如上圖學生透過蒐集資料與比較分析,了解何謂雲端架構,形成自己的概念與理解;問題通常具備多個方案或策略,要去找到最適合解決問題的方法;議題則具有不同立場以及背後支撐的論述、觀點。
以「應該推廣台灣有名的食物,還是幫助正在發展的店家?」為題,我給了學生一個模擬情境「現在文化部有一筆經費,你會選擇把經費給誰?」馬上就出現兩派,一派認為台灣有名的食物為台灣的象徵與代表,應該讓它更加茁壯,成為文化特色;另一派認為已經很有名的食物只會越來越有名,應該開發新的產品,讓不同特色的店家產品都能代表台灣。
關於這個議題,會與如何分配、文化部目標、各店家現況、產品特色與推廣性⋯⋯有關,如果真的有一個這樣的事件,就得去釐清不同立場背後的想法是什麼、想促成的是什麼。
也有學生提出1/2對半分,或一份給已經很有名的、兩份給正在發展的,我問「為什麼?」大家反而愣住,腦袋覺得這樣比較合理,但其實沒有任何證據來支撐這個決定。
對議題定義了解之後,我們就要開始從類別中選題,我請學生參考十二年國教的議題說明手冊第9~12頁,在教育部提出的十九項議題融入教育中,選擇自己可能有興趣的議題,找到其中的三個問題。
例如想做性別平等的學生,就問出「女生該不該當兵」、「性別教育應該讓學生認識同性婚姻嗎」、「性別欄只有男、女是否不尊重跨性別」。
學生會在找資料的過程中,寫出與類別相關的問題,再經過跟老師討論,修改問題成為議題,或者選擇較好找到資料的議題,判斷標準我通常會請他們分析以下四項:
- 媒體曝光度
- 是否有相關公開會議
- 是否有支持/反對之倡議團體持續推動
- 是否為短時間的新聞話題
以避免在後面了解議題時,原始資料不夠,淪為個人觀點論述。
- 能源_台灣是否引進更多環保發電系統?
- 能源_台灣應不應該拋棄核能發電?
- 人權_學校規定一定要穿制服是否違反人權?
- 人權_政府是否有權力檢查人民的郵件?
- 人權_台灣應不應該將紙本身分證改為晶片卡?
- 人權_台灣應不應該推動代理孕母合法化?
- 教育_學生學習歷程是否應作為升學審核項目?
- 多元文化_應不應該強制原住民使用體制內教育課綱規準?
- 性別平等_性別欄只有男、女兩種選擇是正常的嗎?
- 性別平等_女生應不應該當兵?
- 性別平等_女性人工流產該不該得到伴侶同意?
最後學生寫出來的議題如上,這些題目都還會再作修改,也會在他找資料的過程中修正成自己的論點,最後要形成自己對這個議題的一套論述。
學期結束時繳交一份報告,裡頭需完整描述議題背景、議題關鍵字、推動者/變革者/贊成者與其立場、阻止者/運作者/反對者與其立場、方案與措施、會議或討論大事記、自身立場與個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