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什麼是散文?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Published in
Jan 7, 2021
新學期的課本封面與目錄頁

新的小高輪到散文課,有別於上一次用臉書文章來帶自然段、意義段討論,這次選擇阿盛《火車與稻田》與琦君《髻》兩篇結構工整、以時間切分的文章來說明。

引導閱讀時一定要記得一次一個重點,不要全部文章中的精華都想讓學生拆解學會,像這兩篇其實在意象、隱喻上都有相似之處,因此我只設定組合自然段形成意義段與隱喻兩子題。

學生預讀先查字詞含義

原以為這兩篇文章較難引起學生共鳴,沒想到學生意外地被感動,有學生說「女人的頭髮隨青春改變,難道就沒有價值了嗎?」有學生說「火車這篇讓我想起《向前行》裡面林強唱著要去台北打拚」,算是另一種收穫。

一開始在自然段段旨的練習上,容易只見部分而未涵蓋全段,但我修正句子後學生也很快找到段旨該怎麼寫,而學生在尋找隱喻的部分,因為經過上學期韻文的練習(與摧殘)十分精準快速。

馬上指出頭髮與青春、火車/新世界/沒有留戀的哥哥們、稻田/故鄉/父母、畸零地/無所適從/我,之間的關係。

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學生都記得「敘事我」,我在提問「這邊應該與誰相關」,原本意外他們只能回答「我」,我就要再次強調「敘事我」,畢竟上學期只提過一兩次這概念,詩中較少出現「我」。

但有個學生竟先迸出「敘事我」,打亂我算盤但我很開心,說這要加一分,其他人紛紛說「我也記得」、「這哪有什麼」、「就是文章的我不一定就是作者啊」,最後,我在學習單中不小心直接以「作者」出題還被學生糾正。

這次在散文的定義釐清中,我先問學生「散文和詩有什麼不同?」讓大家分別提出一些「感覺」,其實只是零散的字詞,稍作整理卻很精準,也有些討論很有意思。

有一組的學生說,散文的一個字背後感覺沒有那麼多種意思,一個字就是那個意思,不像詩背後有很多隱喻跟涵義,因此比較簡單,易懂。

另一組的學生馬上說,哪有,髻那篇文章,也沒有比較簡單易懂,詩比較短,所以看比較快,才有時間慢慢推敲,這樣比較容易。

我抓住「推敲」這個詞,問他們,所以散文的簡單,是哪部分的簡單?學生馬上理解,是詞義部分的單純;我再追問,那為什麼髻有些地方你們看不懂呢?

因為一段很長,要把整段的意思都看懂,還要把每一段的意思連起來。

是啊,所以散文是以段落為單位在處理訊息,段落本身也可能帶有背後的隱喻、排比、歧義性,分析段落時,需要理解段落中文句的含義及其關連性;分析意義段時,需要理解不同自然段之間的同與不同;分析主旨時,需要將每個部分看過一次,找到最核心作者想說的話。

像這樣的閱讀歷程,跟詩是截然不同的。

這時有學生說,那小說更不一樣,他還會有很多「設定」。

小說中的時空背景與人物角色刻劃,相較散文會更明確,有更多的畫面、情節,但對學生來說,反而較好消化,因為與這個時代所擅長的影像畫面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也跟用詞有關。

「我」、真實、生活化、詞語背後較無多重涵義、較少隱喻、由段落組成、通常無押韻、比詩長。

這樣的概念,也是《現代散文類型論》所提到的「有我」,內容、風格、主題應環繞著作家個人,訴諸其關照與思索的主題,周芬伶在《散文課》也說,虛構到真假不分,或者百分之百虛構,那就應該去寫小說;

散文應寫真人實事,它是以真實的人事物,真實的感情感動人心,然也有例外,譬如有時記錯,或故意寫不清楚,物質或置換人事物是正常,有時將他人的事化身為自己,或將自己寫成他人。

最後我給了學生一張自己整理的散文心智圖,讓學生知道散文的題材非常多元、自由,形式上也非常自由,基本上,散文就是所有文類的基底,當某些形式發展到一個量,才獨立自成文類。

而我們這學期會遇見人情、愛情、生態環境、旅遊、飲食、書信、性別、親情、文化等主題,亦會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找到非說不可的事情。

--

--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相信陪伴與分享的力量,認為教育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更好。 謹記陳爸說:「我們要愛孩子,等他們長大,他們會用我們愛他們的方式,去愛他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