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讀書心得

薩提爾模式是體驗性的模式。
看書很容易很可以歸納出重點,但不去實踐,完全不會有任何感覺。

而開始實踐之後,會有一段自覺很懂的時期,覺得薩提爾模式不就是將自已內心的感受與行為的中間,置入一層轉換器,而這層轉換器,薩提爾稱之為「覺察」。
就是這麼簡單,開始進行後,心中平和許多,再也不會有情緒失控的情形發生了。

嗯~才怪。

事實卻是,還沒遇上心中深埋的痛點,當與之共鳴的「事件」出現時,「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的應對姿態就會出現了。

Photo by SIMON LEE on Unsplash

理論

薩提爾的理論:主要籍由對話的方式,對自已及對他人的冰山進行連結及探索,並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取代的是對人的關懷,並找出以該應對姿態回應此問題的成因。例如:過年前有某飯店大出包,將兩個旅行團的訂房日期搞在一起,如此烏龍之下,定有一半的團客沒有房間住,在此情況下,有人大爆走,有人超淡定。而薩提爾不是用來解決沒有房間的問題,而是連結並探索爆走及淡定反應的背後的成因,以對人關懷的方式,去疏導心情,必竟我們不是活在一個不可能出包的世界裡。

薩提爾認為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僅是其內心的一小部份;薩提爾將人們表現於外的冰山稱作「行為、故事、事件」,而深埋冰山以下的,依序則為「感受」,「詮釋(書中稱感受的感受,但我覺得叫做詮釋比較好)」,「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書中是從能見到的冰山,也就是「行為、故事、事件」以及「應對姿態」開始解釋,再帶出冰山之下的「感受」「詮釋」「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層。
書中以推倒式的方式來作解釋沒有什麼不好;但我有另一個面向的心得,所以想不同於書中的安排,我想倒過來作筆記的講解。

人類在媽媽的肚子裡,從胚胎開始,漸漸產生「自我」,「渴望」出生,「期待」體驗大千世界,呱呱落地後,習得「觀點」,並與之產生各種「詮釋」,懂得了「感受」,最終訓練出應對各種事件的「行為」。

自我

生命力,精神,核心,本質

渴望

人類共有的,被愛,被關注,被認同,被接納

期待

對自已的,對他人的,來自他人的

觀點

過去的經驗,成見

詮釋

對自已的難過感到生氣

感受

身體感官的感受,情緒的感受,總括來說,就是佛法所說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行為、故事、事件

冰山以上,作者稱其為應對姿態,應對姿態簡單分為四類「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

而學習薩提爾模式的目地,是尋求對於應對姿態的一致性,將自已或與他人做連結;當「行為或故事或事件」發生時,往常的應對模式會被拉起,進入「指責」「討好」「超理智」「打岔」,而這些應對姿態被練習出來的的主要原因:自保。

在翻譯作「大象在屋裡」,以及「家庭裡的對話練習」「教室裡的對話練習」等,都有豐富的案例的可以做參考。

等等

原子習慣裡,我們知道習慣是人們經由提示,吸引力,行動難易,獎賞與懲罰所養成的。

但在養成這些習慣行之上的自我身份認同,則是經年累月的經由「感受」「詮釋」「觀點」「期待」「渴望」「自我」所累積下來的。

所以當你利用原子習慣的工具,依舊無法戒除壞習慣,就得先安住好「覺察」,利用「覺察」找出被背後的成因,才是克服壞習慣之道。

實踐

剛開始實踐時會有一段時間的自以為很容易,但當一些真正會觸發心裡壓力的事件出現時,已練好的「平靜」就消失,取代的依舊是故有應對姿態的展現;雖然是這樣,但已安頓好的「覺察」,依舊可以派上用場,去連結與探索背後的成因,會有對於自已應對各種事件的心情的不同的感受。

薩提爾模式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事件發生的當下,可能也無法讓我們先平靜下來面對,並求取一致性。
但是只要確定自已有這份「覺察」在,日後在利用「回朔」去挖掘當下的感受,也是可以讓自已獲得心靈上的成長的。

祝福閱讀本心得,並打算實踐薩提爾模式的你,獲得平靜。

--

--

Wolke@林建宏 A Man Co-work with AI use coding tool
🧘身心靈成長

作為一名啟發者而存在。 -致力於分享經驗和知識,幫助開拓、行動、克服。 Badge: - LINE Expert - Google Developer Expert Books: - 應用詠唱釋放程式生產力 ... - 程式輕鬆入門到完整學習 ... Being: - 大學社群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