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訪談|《通靈少女》編劇林孟寰的「等待學」,在成名之前的必修課

#專訪《通靈少女》編劇林孟寰(大資)

在那些被埋沒的時刻裡,「等待」也是對成功的練習。

在黎明之前的書寫

有多少文字工作者,在漆黑到伸手不見五指的道路上漫漫前行,等待機運,等待被人們所看見。

在創作貶值、數字至上的年代裡,誰還會是文字忠貞的信徒?

去年12月我有幸訪問到《通靈少女》編劇大資,其文學作品獲獎無數、舞台劇作至今已有20餘部,就是這麼被天份與才華眷顧的他,也曾度過一段無人知曉的日子。

選擇夢想的勇氣

他談到在就讀研究所時,自己必須想辦法養活自己,於是找了份劇團行政的工作。在這段期間,作品陸陸續續都有得獎,卻也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花更多時間進行創作。礙於工作原因,創作時間備受限制,毅然決然提出離職。

真正困難的是,當我們在「夢想」與「現實」之間選擇夢想後,生活的壓力就開始排山倒海而來。每個月隨之而來的帳單、昂貴的生活費都讓人痛苦到喘不過氣來。

當生活成了生存

為了生活也為了生存,他做了許多「用文字換錢的工作」:演講的講稿、記者會流程…只要是能做的,他通通都做了。

現實絕對不是像《法蘭西特派週報》那樣浪漫,誰都沒辦法成為電影裡那些生性浪漫自由的任性作者。

想要實踐寫作的自由,實際上要付出代價的。

在天明之後

直到有一天,朋友問他要不要幫電視劇救火,他也一如往常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正是走在時候意料之外的道路上,反而能讓你看到一些不一樣的風景。

2017年,他便憑藉《通靈少女》入圍臺灣電視金鐘獎迷你劇集項目最佳編劇。

「自己要有耐心,對作品也要有信心」在穿越了那黑暗的洞穴後,他的才華才終於找到了棲息之地。

--

--

黃彥瑄
這不是影評|@not_moviereview

傳播研究者、專欄作者。第六屆亞洲電影觀察團成員。研究興趣包含東亞流行文化、六〇年代台語片及視覺文化及影像研究。曾獲2019年國藝會視聽媒體藝術類「研究與調查」 補助。文章散見鳴人堂、釀電影、映畫手民。聯絡信箱:yenhsuan.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