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東正教與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千年情

東正教建築之寓意

各式各樣的東正教教堂

今年7月份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簽發總統令,將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從博物館”恢復成”清真寺,引起各界軒然大波,許多國家出面表達不滿,此舉更是讓宗教界激起許多批評,俄羅斯東正教牧首也出面表示不滿,朋友問我,聖索菲亞大教堂變成清真寺跟俄羅斯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俄羅斯會有如此反應?這件事情真要說起來,跟俄羅斯關係可大了,容我用一篇文章的時間介紹一下聖索菲亞大教堂與俄羅斯的關係。

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過去:

聖索菲亞大教堂由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下令建造,公元537年建成開放,直至1453年奧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叩關前的近1000年之間,儘管經歷了東西教會大分裂,聖索菲亞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教堂,而在分裂為羅馬天主教(天主教)以及希臘正教(東正教)後,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成為東正教的聖地,此後依然在宗教與歷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力。在世界歷史中,很少有因為某個宗教建築的華麗設計因此成為某個國家選擇該宗教為國教的理由之一,聖索菲亞大教堂便是這樣一個傳奇的存在,為了方便統治原為多神信仰的俄羅斯人民,俄羅斯統治者選擇受洗為東正教教徒可說是受到東正教繁複隆重的儀式感和華美的教堂所影響(而且信東正教不用戒酒也不用戒肉,所受限制較少,遵從起來容易許多)。

1453年,奧圖曼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之後除了改名為伊斯坦堡(Istanbul)外,也將教堂改為清真寺,並在四周修建了四座宣禮塔,以彰顯伊斯蘭對基督教的勝利,直到1934年改為博物館對外開放,聖索菲亞大教堂就這樣見證著不同宗教和民族間的戰爭和改朝換代,所幸每一代統治者未曾試圖搗毀該建築,讓不同時期的宗教藝術有機會保留下來,可說是一幢藝術暨宗教暨歷史博物館,承載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無比珍貴,聖索菲亞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你可以在其中看到不同宗教融為一體的地方,除了最初的濕壁畫與聖像,也有後來加上的伊斯蘭經文,時光荏苒,始終不變的是內部祥和寧靜的氣氛以及教堂建築本身由外而內所給予的震撼感。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

與俄國的淵源:

依照俄羅斯史書記載,弗拉基米爾一世( Владимир Святославич, 956–1015)為基輔大公(978–1015)時,曾差派使者考察各處的宗教:回教、猶太教、尚未完全分裂的拉丁基督教(羅馬天主教)和拜占庭的基督教(希臘正教),直到他聽到從君士坦丁堡回來的使者報告,當使者參加聖蘇菲亞大教堂的禮拜時,他們無法分別他們究竟是在地上,還是在天上,這樣的形容完全打動弗拉基米爾一世的內心,這正是他所尋找的,最後弗拉基米爾一世與拜占庭帝國的公主聯姻,條件是他必須成為基督徒,爾後弗拉基米爾一世還下令俄羅斯人按照東正教的儀式受洗成為東正教徒,這也是俄羅斯史上著名的「羅斯受洗」事件,就這樣俄羅斯由西方人眼中的野蠻民族忽然變成正統文明繼承人,接著在俄國統治階級不斷南征北討下,最終擁有了世界最大領土。東正教稱自己為「正教」,是因為他們繼承了早期教會的傳統,猶如基輔羅斯稱繼承了拜占庭為第三羅馬一樣,在政治與宗教上都有了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成為俄羅斯躍上世界版圖的龍門。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的馬賽克壁畫

在教堂建築上的影響:

隨著東正教變成俄國國教,聖索菲亞大教堂使用的典型拜占庭式圓穹頂也跟著傳入了俄羅斯,穹頂(dome)、帆拱(pendentive)以及華麗的鑲嵌畫作裝飾皆成為了教堂的經典標誌,拜占庭建築技巧流傳到了俄羅斯和其它斯拉夫國家,隨著技術精進,東正教堂也漸漸變得越來越繁複精細,尤其注重結構上的對稱和細節上的裝飾(比如著名的「納雷什金風格」,又叫「莫斯科巴洛克風格」),單一的中央圓頂也逐漸演變為多個圓頂。

帆拱

由於圓形的屋頂容易積雪,冬季漫長的俄羅斯又在這方面演變出現在經典的洋蔥頭造型,也有梨型及其他形狀的屋頂。

東正教堂的設計內涵寓意豐富,像是圓頂的數量(多為奇數)與顏色大有講究,基本都取自聖經裡的典故,基本上, 形態對稱、東西朝向、格局講究(不同形狀也代表著不同的宗教寓意)。

圓頂外觀自8至18世紀間的改變(由下而上,最下面為聖索菲亞大教堂圓頂)

圓頂的數量與象徵意義:

  • 一個圓頂 — 耶穌基督
  • 三個圓頂(同一個高度) — 三位一體
  • 五個圓頂(一個主要的最高,其他的四個較低)– 耶穌基督以及四位傳福音的門徒
  • 七個圓頂(同高) — 七大聖禮(註1)及七次普世大公會議(註2)
  • 九個圓頂(三個高、三個中高、三個低)– 九個天使等級(註3)
  • 十三個圓頂(一個高、十二個低但同高)– 耶穌基督與十二使徒
  • 二十五個圓頂 – 啟示錄(寶座書)中的三位一體與二十四位長老
  • 三十三的圓頂 – 象徵耶穌基督在人世的三十三年

傳統教堂裡的圓頂由支柱支撐,四根柱子象徵著四位傳福音門徒,而更多圓頂的教堂可能有十二個或更多的支柱,除了屋頂數量的變化之外,在其上所覆蓋的顏色也具有獨特的意涵,甚至底下牆面用的顏色也分別有代表寓意,不過,這並不是教義的一部分,並不需要嚴格遵從,為了更加容易理解,製作了一個簡單的顏色圖解,醜醜的請別在意。

顏色分別所代表的寓意

教堂內部分為三個主要部分:前廊入口,中間部分和祭壇。 祭壇方位朝東,信徒會由西面走到東面,自入口走向祭壇的路象徵著從黑暗到光明、從惡走向基督。

祭壇由聖幛劃分為兩部分,在儀式進行時,信徒們會站在中間部分,牧師會在聖壇前進行禮拜及其他儀式,前廊可算是進入教堂的入口處,可在這個位置購買蠟燭、填寫祈禱的紙等做一些進入教堂主要部份前的準備。

這些看似相當繁瑣的內容,都是人們對宗教信仰的虔敬,在歷史洪流下,成為人類歷史的文化寶庫,以上諸多的內容不只是歷史演進,更牽涉到宗教學、符號學、形態學、語言學與藝術等等不同領域的交集,本文僅簡單地針對教堂外觀與建築內部上做介紹,未來會慢慢為大家解鎖更多其中的奧秘。

註1: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皆遵從七種聖禮:聖體(即聖餐)、聖浸禮(即洗禮)、聖膏(即堅振)、按手、告解、婚禮、膏油禮。當信徒領受聖餐時,他們是直接領受耶穌的身體及血;聖浸禮是為了洗去原罪;聖膏能將生靈完全賜予受禮者;按手使人執行聖職,能夠將天父賜予的恩寵普及其他信徒;告解指向神父表白或者祈禱;婚禮指男女雙方結合所行之禮,神父亦為見證:膏油禮可以消除寬恕致命的罪過。

在這裡僅作詞彙基本的說明,實際在不同的教義中有各自的意義與分別與演變。

註2:大公會議,又稱為普世公會議、公會議,是基督教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召開的目的,在於解決教義分歧與爭端。從第1次的尼西亞會議至今,總共舉行過20次,前面7次的大公會議,由於是在教會大分裂之前舉行的,所以被大部分教會認同。

註3:天使九大階級:上級三隊 — 熾天使(Seraphim)、智天使(Cherubim)、座天使(Ofanim);中級三隊 — 主天使(Dominions)、德天使(Virtues)、力天使(Powers);下級三隊 — 權天使(Principalitie)、大天使(Archangels)、天使(Angels)。

延伸閱讀:俄羅斯之心-東正教 https://clck.ru/S2Qp7

--

--

這就是俄羅斯
這就是 • 俄羅斯

我們是一群跟俄羅斯有緣份的5個台灣女生,不同年齡、個性迥異、人生目標各自不同,卻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遇在俄羅斯。我們在俄羅斯工作,在俄羅斯學習,在俄羅斯生活;用青春時光熬出點點回憶,這些傷心、快樂、痛苦、幸福、孤獨和幸福;煎熬著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繼續前進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