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就是我不可或缺的空氣

喬治亞裔藝術家祖拉布•采列捷利的傳奇人生

--

祖拉布•采列捷利博物館門口作品

莫斯科河中央段離紅場不遠處的河面上,矗立著一座充滿雄心壯志的彼得大帝雕像,他手握航海圖站在船頭欲征服天下的態勢,不論是本地人或者是遊客,路過此地必會駐足觀賞,這座雕像是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地標。不過您知道據傳這件作品完成後,最初聖彼得堡人與莫斯科人皆不樂見雕像豎立在自己的城市,互相推託彼此謙讓嗎?

當時莫斯科人認為彼得大帝將首都遷至聖彼得堡,對莫斯科而言並無代表性;而彼得堡人覺得這座雕像實在沒什麼美感,嫌它醜不想接受。最後靠著創作者與當時莫斯科市長的私交,硬是擺到莫斯科河上,雕像就位後甚至引起保守派上街抗議。

實際上這位創作者除了彼得大帝雕像這座極具爭議的作品外,還有許多精彩創作,今天就來聊聊在俄羅斯藝術界頗具盛名的俄籍藝術家祖拉布•采列捷利吧。

祖拉布•采列捷利 ( Зураб Церетели )

祖拉布•采列捷利(Зураб Церетели, 1934.01.04-),喬治亞裔,畢業於提比里西國立藝術學校(Тбилисская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академия художеств),1964年到法國進修而有了參觀知名藝術家工作室的機會,也因此與夏卡爾(Marc Chagall)、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有了交流,這個機緣影響了他對創作的看法,他意識到,藝術家應該多嘗試不同類型的藝術創作,試著去掌握不同的材料、工藝、技術。看著西歐大師們的傑作,他覺察到,藝術家必須不斷地嘗試各項事物,因此涉獵了各種藝術形式,創作了大量的油畫、版畫、巨幅金屬模壓、彩色玻璃、浮雕、搪瓷畫,以及巨幅鑲嵌畫等。

«Тех кто мешал развитию исккуства их тоже надо хвалить. Это дает возможности больше трудиться, больше созлавать.»

「那些阻礙藝術發展的人也應該受到表揚。因為這給予了更多動力去努力,去征服更多的困難成為可能。」

生平大事記:

1988年 當選蘇聯藝術學院院士。

1992年 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莫斯科國際基金會主席。

1996年 當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

自 1997 年起至今 擔任俄羅斯藝術學院院長。

2003 年 由於他對俄羅斯的種種傑出貢獻,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授予祖拉布•采列捷利俄羅斯公民身份。

祖拉布•采列捷利專注於具紀念性的藝術品創作,一生獲獎無數,作品分佈世界各地,也致力於傳播藝術與兒童慈善領域,儘管已年屆90,他仍然堅持不斷地創作,經常性地舉辦講座、大師班、學習班等,希望能將自己的想法留給下一代、啟發更多未來的藝術家,也讓大家看到他的熱情、他對藝術創作的貢獻。

祖拉布•采列捷利的畫作色彩鮮艷,表現生動、寬闊的筆觸、各種變化的視角和比例所描繪的變形畫面以及結合傳統民間藝術的手法,勾畫出他與眾不同的特色,也因此相當引人入勝。

他曾提過,藝術創作之於他來說就像是空氣一樣,藝術是生活,是空氣,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沒有了藝術,他無法想像生活會是甚麼樣子。

祖拉布·采列捷利的重要作品:

  • 主導莫斯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重建工程
“永遠的友誼”紀念碑(Дружба Навеки) — 喬治亞併入俄羅斯的200周年紀念(1783–1983),莫斯科人給這個紀念碑取了一個綽號”烤肉串” (Шашлык),諷刺意味深重。
“正義戰勝邪惡” (Добро Побеждает Зло) — 蘇聯於1990年聯合國成立 45 週年之際所贈送的雕塑。該雕塑描繪了聖喬治屠龍的場景。這條龍是以蘇聯 SS-20 導彈和美國潘興核導彈的碎片所製成,這些導彈是根據 1987 年美蘇《中程導彈條約》條款銷毀的,可視為冷戰結束的象徵。
“打破不信任之牆” (Разрушить Стену Недоверия),1990年,在倫敦金融城豎立。祖拉布•采列捷利的西進恰逢冷戰結束時期,這也成為他當時一些主要作品的主題。
組合作品 “新人的誕生” (Скульптурную композицию Рождение Нового Человека) ,亦稱 “哥倫布之蛋”,在 1990 年代,祖拉布•采列捷利沉迷於發現新大陸的主題 — 1992年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 500 週年。這帶給了他一個雙聯畫的想法:一個雕塑放在西班牙,而另一個則在美國的某個地方。首先第一個以哥倫布為主的紀念碑“新人的誕生”於 1995 年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豎立。
與之對應的是“新世界的誕生” (Рождение Нового Мира),它最初打算放置在紐約,但在 1997 年,該市拒絕接受比自由女神像更巨大的雕像,美國的其他一些城市也不接受,最終它落腳在波多黎各卡塔尼奧。2017年,波多黎各遭到颶風瑪麗亞的掃蕩,但雕像卻屹立不倒。
莫斯科俯首山(Поклонная гора)的紀念碑建築群,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勝利紀念碑”(Монумент Победы),於1995年05月09日開幕,高141.8公尺,其數字具有象徵意義,對應二戰的1418天。
  • “悲傷之淚” (Слеза Скорби, 2005年,新澤西州) — 10 層樓高的雕塑作品,是俄羅斯政府獻給 9/11 襲擊受害者的,最初,此紀念碑應該坐落在澤西城,靠近世界貿易中心大樓的位置,不過最終,紀念碑被安置在新澤西州貝永市的哈德遜河畔。
  • “雅爾達會議紀念碑” (Памятник Сталину, Рузвельту и Черчиллю, 2015,雅爾達) — 紀念三巨頭史達林、羅斯福、邱吉爾在雅爾達的會議。
莫斯科市中心的“彼得大帝雕像” (Памятник Петру I (в Москве)) — 高度為94公尺,目的是“紀念俄羅斯艦隊成立 300 週年”,是排名世界前十高的雕像之一。據傳,這座雕像最初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的雕像,但在被美國政府拒絕後,更換了頭部後作為彼得大帝的雕像賣給了俄羅斯政府。2008 年 11 月,它被 Virtual Tourist 評選為世界上第十醜的建築作品。
  • “悲傷之樹” (Древо скорби) -貝斯蘭之子事件(Террористический акт в Беслане ),指2004年9月1日,車臣分離主義武裝分子在俄羅斯南部北奧塞梯共和國貝斯蘭市第一中學製造的一起劫持學生、教師和家長作為人質的恐怖攻擊活動,到2004年9月3日事件基本結束。這起事件造成了333 人死亡,其中包括 186 名兒童。 2005 年 8 月在該市的紀念墓地豎立此紀念碑。

祖拉布·采列捷利除了參與博物館的設立,也在莫斯科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館,其中放置許多它的作品,持續在進行創作的他,展示了他對人生、對世界的感知與愛護,用他最擅長的方式表達,也持續用他對藝術的熱情,讓大家得以接觸到更加豐富的作品。

藝術審美是一種很主觀的行為,有人喜歡,必然有人討厭,甚至在在不同的時代下,時常會因為時空背景的轉換,漸漸改變大眾對某項作品的觀感,藝術創作能不能打動人心,同樣也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或許是社會價值改變,也或許是換了心境,也或許是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遇到了與作品相似的經歷,而有了共鳴。

有機會到莫斯科,若時間允許,不妨去他的博物館走走,第1、2個位在市區,第3個位在郊外,存放著比較多大型的作品工作參觀

  1. Zurab Tsereteli Art Gallery (Ulitsa Prechistenka, 19, Moscow)

2. MMOMA ZURAB TSERETELI STUDIO MUSEUM (15 BOLSHAYA GRUZINSKAYA, Moscow)

3. Dom-Muzey Zuraba Tsereteli (Ulitsa Lermontova, д.1, Dsk Michurinets, Moscow)

若喜歡這篇文章,請多給我一些鼓勵,有任何問題或不正確的地方,也請各方專家多給予指導指教,感謝大家閱讀。

延伸閱讀

--

--

這就是俄羅斯
這就是 • 俄羅斯

我們是一群跟俄羅斯有緣份的5個台灣女生,不同年齡、個性迥異、人生目標各自不同,卻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遇在俄羅斯。我們在俄羅斯工作,在俄羅斯學習,在俄羅斯生活;用青春時光熬出點點回憶,這些傷心、快樂、痛苦、幸福、孤獨和幸福;煎熬著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繼續前進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