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智慧化的綠色社會創新途徑
大家可能多少聽過公平交易、另類/微型金融(Alternative finance / microfinance),或碳交易等政策或商業工具,這些工具藉由提出不同於典型政府治理和商業模式的辦法來創造正向社會影響力,而這種問題解決形式即為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的意義所在。[1] 然而,學界尚未對社會創新提出一個明確且統一的定義,其被廣泛運用在不同的議題領域上。這篇文章將簡單整理Choi & Majumdar (2015) 針對社會創新概念所做的文獻回顧,並嘗試提出筆者個人對整合這些概念到公民參與式城市綠基方案群募倡議的一些想法。根據Choi & Majumdar (2015) 的回顧,大致可分出七個角度來解釋社會創新的概念,其分別是:社會學(sociology)、創新研究(creativity research)、創業(entrepreneurship)、福利經濟學(welfare economics)、實證觀察(practice-led perspective)、社群心理學(community psychology)及國土發展(territorial development)。
(一)社會學
就社會學研究的角度來看,社會創新可定義為社會發展出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辦法,具體的措施包含新的組織模式、新的處理程序、新的法律規範、以及新的生活形式;此外,社會創新亦可帶出新的文化或道德規範。[1] 這些創新辦法能影響個體的行為模式,並促進社會集體行為能力來創造正向的社會經濟變革。[1]
(二)創新研究
就創新研究的角度來看,社會創新可定義為社會發展並實施新的想法,這些想法包含該如何在既有社會系統下組織從個體到群體間的社會互動,以期達到社會的共同目標(common goals)。[1]
(三)創業
就創業研究的角度來看,主要的文獻聚焦在社會企業發展的議題上,並以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創業理論作為出發點,社會創新可定義為社會企業在既有社會體制下發想出新的能力整合模式來改變社會。[1]
(四)福利經濟學
就福利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社會創新隱含了透過新概念的發想來提升人類生活質量,而這些發想不全然受限於市場機制的邏輯。[1]
(五)實證觀察
就實證觀察的角度來看,社會創新是關注那些以解決社會議題為導向的組織所開發和推廣的產品、服務、解決方案及模式,且這類發想同時能滿足社會需求、創造新的社會能力、關係及合作,並讓社會資源的使用更加有影響力、效率、永續性及兼顧社會正義。[1]
(六)社群心理學
就社群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社會創新帶有實驗色彩,其可被定義為在既有社會運行制度下所發展出的新社會次系統,這可以是透過新模式來找尋解決社會問題的替代方案、用實驗性的方法來評估社會問題,亦或是開啟傳播資訊的新方法來媒合有能力之行為者來解決社會問題。[1]
(七)國土發展
就國土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創新的定義需進一步考量三個層次。第一,社會創新隱含著社會發展的路徑依賴(path-dependent)和情境,故在定義上可以說其是一個行動倡議、行為能力及制度上的變革,以其促成在各議題領域及空間尺度下弱勢個體及群體(excluded groups)的社會融入性。[1] 換句話,社會創新是個程序創新,它試圖去改變社會關係的動態過程,其中更包含影響動態的權力結構。[1] 第二,接續前述程序性概念,因改變程序是為了讓社會更加包容不同群體,故社會創新亦代表著突破保守勢力試圖強化或鞏固其優勢社會地位的行為。[1] 第三,這樣的抗衡意識帶出社會創新本身所帶有社會正義的道德地位,亦即社會創新往往是不同主觀詮釋及行為下產生的社會建構結果。[1]
Choi & Majumdar (2015) 在回顧完當代學界對社會創新的定義後,提出了一個包含三面向的概念性架構來解釋何謂社會創新。這個架構可解讀為:「社會創新的目的是為了創造新的社會價值,價值創造的過程涉及到創新的形式、改變途徑,以及社會影響」。[1]
創新的形式可以是具體的產品、服務或技術,亦也可以是法規、管理模式或介入途徑等。而改變途徑則需聚焦在創新對於社會實踐、社會結構、權力結構和社會關係的影響。最後,在社會影響方面,社會創新必須明確交代其對於人類福祉或自然環境所帶來的正向效益。[1] 筆者認為,不論是從政府部門、產業界、或是公民團體的角度來看,將社會創新的概念融入自身的行動意識中是重要的,唯有透過創新的形式來建立新的或修正既有的社會途徑,以期達到實質的社會影響效果,才是深刻且持久的公民社會進步途徑。筆者目前已經碰觸了四個主題,分別為:(1) 智慧城市;(2) 群眾募資;(3) 公民參與式城市綠基方案;(4) 地方創生。社會創新可以做為前述四個主題的共同概念框架,以群眾募資和智慧城市作為創新的型式,透過強化公民參與來促進新的社會互動途徑,進一步帶動城市綠基方案進入街訪鄰里。台灣社會在推動永續轉型的過程中,似乎還缺少以這樣思維途徑去整合既有社會資源的組織結構,筆者覺得思考的方向可以是:「建立一個採用智慧城市及群眾募資等概念為基礎的網路互動平台,目標是促成公民參與式城市綠基方案及地方創生等概念的落實,並具備媒合社創點子及放大創意效益的網絡組織。」
資料來源:
[1] Choi, N., & Majumdar, S. (2015). Social innovation: towards a conceptualisation. I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r social change (pp. 7–34). Springer, New Del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