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公民群眾募資平台及研究案例介紹

Voor je Buurt是荷蘭最大的公民群眾募資平台,其專案涵蓋荷蘭及比利時的社區行動。Voor je Buurt團隊主要負責專案追蹤、輔導與管理,而平台的後台則由GoodUP網路平台設計公司負責,該公司的主要業務是透過線上資訊平台來優化組織在執行永續轉型時的人力資源配置。相較於知名公民群眾募資平台,如英國的Spacehive和美國的ioby,使用者除了可在Voor je Buurt及關係平台上發起募資活動外,亦可透過GoodUP的系統設計,於平台上發起志工招募或社區工作訪等人力媒合活動。截至目前為止,共計有53,350位群眾參與了平台募資活動,並成功發起1,422例募資專案,總計募得4,413,754歐元,平均募資成功率為83%。

Voor je Buurt平台首頁

作為Voor je Buurt的關係平台,Crowdfunding VoorNatuur的介面與功能基本上和Voor je Buurt一模一樣。兩平台原由獨立機構營運,但Crowdfunding VoorNatuur於2018年併入Voor je Buurt。Crowdfunding VoorNatuur是由荷蘭自然教育協會(Institute for Nature Education, IVN)、LandschappenNL、荷蘭經濟事務部下的農業與自然知識委員會(Board of Agro and Nature Knowledge)及荷蘭國家綠色基金於2014年所聯合發起。與Voor je Buurt相比,Crowdfunding VoorNatuur上的募資專案皆聚焦在自然生態主題上。活動發起人可透過募資平台,取得綠色行動所需之資金及人力支援。截至目前為止,共計有3,601位群眾參與了平台募資活動,並成功發起61例募資專案,總計募得339,836歐元,平均募資成功率則未公布。

Crowdfunding VoorNatuur平台首頁

兩個平台均提供資金媒合活動,不論是地方政府或私部門基金,皆可經由與平台的合作,訂定媒合條件並於平台上開設自己的活動頁面。目前Voor je Buurt的合作單位含括10個地方及省級政府、1個金融機構和8個非營利組織。而Crowdfunding VoorNatuur則和3個省政府及1個非營利組織合作推出綠色行動資金媒合。但根據筆者觀察,目前Crowdfunding VoorNatuur僅與南荷蘭省(Provincie Zuid-Holland)及北布拉邦省(Provincie Noord-Brabant)仍保持合作關係,推判平台業務正逐步疏導至Voor je Buurt的頁面中,Crowdfunding VoorNatuur可能將於近年內退場,筆者將於後續訪談過程中進行確認。

Crowdfunding VoorNatuur資金媒合夥伴

筆者透過比較案例分析,將驗證群眾募資是否是唯一可提供第三篇網誌所提及之群募倡議功能的融資途徑。研究案例為荷蘭南部北布拉邦省的布拉邦綠色網絡政策(Natuurnetwerk Brabant, NNB)。省政府希望透過強化境內生態棲地的連結,以提升當地的生態韌性(ecological resilience),並藉此拉近社區與自然的距離以提高社會生活品質,同時也利用該政策需求來鼓勵相關的創新創業活動,來推動公私部門共同對抗氣候變遷。[1] 根據NNB的政策目標,其延伸出兩類推動策略,即在北布拉邦省內創造新的生態環境,或在既有生態綠地上執行保護管理;對此,省政府設立了布拉邦綠色發展基金(Groen Ontwikkelfonds Brabant, GOB)作為政策推動的主要融資工具。[1]

布拉邦綠色網絡政策宣導影片(荷蘭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_LiPqU70

透過成立專案辦公室,GOB利用政策所編列之預算來補貼並協助有利於NNB的綠色行動。補貼的申請者可以是自然人、地方市政廳(municipality)、非營利組織及商業法人。[1] GOB亦與Voor je Buurt及Crowdfunding VoorNatuur合作,推出以公民綠色行動為主軸的群募媒合活動。只要募資發起人滿足平台所訂定之專案內容要點後,並在超過20人捐助的情況下募得目標金額的20%,就有機會獲得省政府贊助50%的目標金額,最高可達5,000歐元。筆者將比較GOB在群募媒合與直接補貼上,是否可造成公民參與行為的差異。換言之,根據筆者整理之五項理論性群募功能來看,若群募媒合符合倡議相關之觀察指標且直接補貼無法的話,則筆者將視該群募倡議成立。

北布拉邦省在Crowdfunding VoorNatuur的活動首頁

隨著新型冠狀肺炎在歐洲持續爆發,筆者暫時無法前往北布拉邦省進行深度訪談,僅能改以線上視訊。然而,目前已針對募資平台公開資料做了初步分析,並隱約覺得台灣和荷蘭在應用群眾募資推動公民活動上存有脈絡差異,但這差異並不是互斥的。就筆者有限的網路搜尋,台灣目前探討公民群眾募資發展的熱點應是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與台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力推的「台北眾力方程式」計畫。目前計畫已來到第三年,該計畫團隊與主要群眾募資平台合作,正持續尋找公民群眾募資在台灣可能的發展樣貌。筆者認為,國內公民群眾募資的發展脈絡是以非營利機構帶領社造團隊來豐富社區發展為主軸,且處於合作嘗試階段。反觀荷蘭,平台業者已明確表明自己是公民募資平台並聚焦社區發展,甚至某種程度上自我定位為社會企業,且平台和公部門、基金會及非營利單位均發展出小規模的合作經營系統。兩相比較之下,若群眾募資要針對社區發展(包含環境、經濟、社福議題),其經營團隊本身除了須具備群募專案管理和行銷的能力外,亦須具備社區培力專業,這樣才可以提升專案在社區深根發芽的可能。

台北眾力方程式首頁

台灣公民募資發展感覺仍在專業資源分散的狀況,社區培力須仰賴社團法人的支援,群募專案管理和行銷則仰賴既有群募業者,政府部門僅能間接參與社團法人的專案評審會議,而非直接開放資源來和平台業者及公民團體合作。這樣的情況帶出一個問題,國內是否有發展公民群眾募資的法規環境和社會需求?若是有的話,是否僅需仰賴既有平台業者開設部門來經營即可?還是有機會發展出以公民群眾募資為基礎的社會企業呢?

資料來源:

[1] Provincie Noord-Brabant (n.d.). Natuurnetwerk Brabant (NNB).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rabant.nl/Onderwerpen/Natuur-en-Landschap/Natuur/Natuurnetwerk-Nederland-(voorheen-EHS)/Natuurnetwerk-Brabant-(NN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