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漢美術館 Hilma af Klint : Paintings for the Future

周紫宸 Hazel T.C Chou
理性展覽,感性展覽
6 min readFeb 9, 2019

「只有當你做好準備捨棄世俗的生活方式的時候,生活才會脫下它的外殼,向你展示它無比美麗的內核。」 — — -Hilma af Klint

在古根漢美術館看展的體驗很特別。

沿著斜坡一圈一圈的往透明的穹頂窗接近,彷彿進入建築的每一個人都成了時間的粒子,或是成為了指針上的一點。

「圓」、「週而復始」、「時間」三個詞彙之間的關係如此密切,以至於圓形幾乎成為某種時間抽象概念符號的代名詞。時間即圓、時間的循環特性、時間的特質,這樣的概念,以不同的藝術語言反覆出現在我們的歷史與周圍。

Paintings for the Future一展展出空間

圓形的建築很多,但未必每一個都讓人聯想時間。我想是古根漢美術館動線上引領的指向性,讓我們再踏上迴廊的那一刻,就踏上了時間運行的軌道。彷彿自身就成為時間的粒子迴旋飄移。過程中,我注意到壁龕裡的牆面並不水平 ,也不是完全垂直的,甚至有一點點的凹入。那就代表,很多畫作必須用懸掛的方式展出。這似乎不是這麼常見的展示空間。一查相關的資訊,才知道美術館開幕之初,就有21位藝術家連署抗議自己的作品需要被展示在如此條件之下。(但後續我不知道怎麼樣了)。

來訪的時間是晚上,所以看不出室內採光如何,但是晚上看展作品人工打光是非常充足的。空間視覺上感覺兼具動態感受,也不失平衡與穩定。

美術館有六層展出空間。這次主要的迴旋藝廊展出的都是af Klint的作品,分支在一旁的空間則展出古根漢的固定館藏。我沒特別彎進去看,想著夏天再來。跟鄰近的大都會、自然史博物館比起來,古根漢美術館需要的參觀時間相對的比較容易掌控, 隨意的兩三小時已經足夠大致概覽。參觀起來,的確輕鬆很多。

為了未來而存在的畫作

抽象畫的意義何在? 對我來說,是不受限於物理客體的型態。後來我更覺得他像是發展另外一套語言。這樣的想法,在我看af Klint之作時感受更深。

1906年,當Hilma af Klint開始創作極度抽象的畫作時,這些大膽、多彩並且不太容易跟任何具體物理世界象徵做連結的畫作,鮮少當下就公開。他開始的比蒙德里安跟馬列維奇都還要早。不過,在當時許多抽象畫巨擘的作品開始廣為人知、廣泛地舉辦展覽的時候,Hilma af Klint這些在創作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都維持著不公開的狀態。af Klint幾乎不展出它們,因為他深深相信:這個世界還沒有準備好迎接這樣的作品。他堅持這些作品在他死後20年才能見世。到了1986年,這些作品才全面的被展出,受到注目也是後來三十年的事了。

唯物世界的反思

Af Klint的時代,電磁爐發明了,世界第一座電話基地台樹立了起來,世界第一張彩色照片出現了,那個世紀的原子列表也不斷的增加。

十九到二十世紀的歐洲,科技與物質世界的進步,讓生活一瞬間便利起來。但這代表了什麼?或許在物質可見的世界越來越膨脹之時,當時歐洲的藝術創作內容依然大多數是關於傷懷與特定的懷舊主題。在物質生活快速變動的時候,意味著人群心理也會因為生活方式的改變,而經歷相當程度的變動。但這時候最直接展現心靈世界的藝術作品是怎麼變革的呢?好像沒什麼改變。當物質的世界絢爛多彩,心靈與形而上的世界呢?那些多出來的變動與衝擊在哪裡?人們心中渴望被表達的那一塊應該怎麼被排解?

af Klint 的畫作起初不是這麼容易理解,但是其中符號、色彩、對比並列,都是當時代精神世界的延伸。他組成“The Five“。

這個類似通靈團體、追求不可見世界溝通的五人女子集會,創造出了一系列他們在追求該世界溝通的精神產物。

期間,af Klint也主持多次非常類似「降神會」的活動,主張讓精神上更宏大的世界引領畫筆,幾乎是讓畫筆帶領著握著的手前進,去傳遞「宇宙更大的訊息」。

符號化的圖像

af Klint的圖像承載著複雜的精神概念。直到後來看到他留下的筆記本,我才真的領會他所創造的圖像意義,都是耗費數年的時間去分析跟構築的。就像是另外一套語言,讓觀看者可以貼近藝術家的心靈世界。比方說,螺旋根捲狀的圖形代表「演化」,W是物質世界,U是抽象的不可見世界。黃色代表陽性,藍色代表陰性,黃色是男性,藍色是女性。

af Klint 的繪畫看來關於連續的自然演化史。但是她用著非常奇異的語言表達這一切。在很多作品裡面,我們彷彿看見物種的生成、分化。我看見某些數量與生命的繁衍,在看見Klint用其他的語言表現這些事物或現象的衰敗。我想,或許這也暗示著許多階段的精神變化,它可以是一個隱喻。

從自然科學與實際存在的各種數據出發,經過轉換,變成整齊的幾何圖形。看似理性,實際上又如此神秘不可解。

漂浮、虛空的線條似乎可以視為畫面中的感性符號。比起其餘工整經過計算的畫面分配、依照比例切割的圖形,畫作中相對隨性的線條或點散落,則可以窺見一絲感性成分與隨意揮灑的力道與節奏。

解讀抽象畫、欣賞抽象畫一直不是我所擅長的。相對畢卡索饒富興味的雕塑跟畫作,若要用符號編碼的方式去解釋另外一套畫作語言,對我而言往往吃力。不過總體而言,透過明確的展覽解說與時間排列的策展軸線,此展讓人對於藝術家的創作階段有非常系統性的了解,也更能夠被Af Klint的前瞻、大膽、觀察給撼動。

比起醍醐灌頂的恍然大悟感,與某種解謎的樂趣感,看這個回顧展,情緒上的感動的確會少了些,但是理性與感性地融合在創作的世界,一向難得。完美刻劃了af Klint的創作如何的在邊界平衡。更明確的指向藝術、科學、神秘學與真實世界的觀察,是如何的本著同根源向四面八方延展。各個範疇的交會之處,的確非常接近世界的大道真理。

我們永遠不可能找到真理,但是透過簡化與純化,我們可以越來越接近他。

--

--

周紫宸 Hazel T.C Chou
理性展覽,感性展覽

寫寫書店、美術館、電影、展覽的事,也堆積一些還無處可放的想法、日誌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