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轉職成環境永續顧問後在做什麼?

從 4000 人到 30 人公司的一些記錄

Yunli Wang
那些永續的雜想
Jan 4, 2022

--

我在 2020 年的時候從原本的大型顧問公司,轉任到現在的小型環境顧問公司,透過這篇文章希望可以整理並分享一下我目前的這份工作的內容。雖然同為永續領域的顧問,但與上一份工作的性質還有挺多差異,想讓大家知道企業永續的顧問也有不同的型態,讓大家在職涯選擇時有多點參考。

Photo by Mateus Campos Felipe on Unsplash

概要

我現在任職在一間小型的環境顧問公司,規模大概 30 人,總部在香港,在亞洲多個城市有辦公室。公司主要提供企業環境議題相關的諮詢服務,包含了碳管理、能源管理、水管理、廢棄物管理等等。公司內有顧問、工程師還有支援行政作業的內勤人員,大家都很習慣遠距離透過視訊或電話進行溝通與作業。

專案類型

公司的諮詢內容非常聚焦在環境面的議題上,尤其又以碳管理、水管理的議題為主,而其中,我負責的又以供應鏈相關的專案居多。除透過資料分析幫企業了解供應鏈裡的管理熱點之外,也有透過品牌與供應商合作,進行減碳評估、設立目標的專案。而 ESG 裡頭的治理與社會面的相關專案,就完全不會碰到了。

而這間公司又以服飾、時尚產業的豐富經驗聞名,因此專案時常與大家熟知的服飾品牌合作,並與他們位於亞洲的供應商一起討論、建立減碳路線圖。

專案的組織結構與一般的專案管理差不多,會有一個 PM,負責專案的時程管理、品質管理、客戶溝通等等;也會有一到多個專案成員,負責專案的執行與資料分析。比較特別的是,若是與客戶涉及比較技術面的討論或是專案的交付內容需要技術面的投入,該專案就會有工程師加入。工程師會以他們電氣、機電背景與經驗提供技術面的建議。

另一方面,若專案重點為資料分析、情境分析、或是依據分析結果提供建議,則專案團隊的組成就會以純顧問為主。

工作型態

比起上一份工作,我現在任職的顧問公司規模相對小很多,雖然規模不大,但是一個很國際化、很多元的工作環境,公司在東亞、東南亞、南亞、歐洲有辦公室與員工,大家平常都是遠距溝通與討論。

服務的客戶則以外商為主,所以工作使用的第一語言是英文,但如果純粹只是跟台灣或中國的同事\客戶開會,就還是使用中文。也因為這樣跨洲際的客戶組成,客戶通常都在歐美的時區,有時候必須配合客戶的時間在早上八點或是晚上八點開會,這是我認為比較需要適應的地方。但像這種一般工時以外的會議,就不會強求你人要在辦公室,可以在家裡開會。

也因為同事與客戶都散佈在各地,我們的工作地點也相對來說蠻有彈性的,尤其在前陣子台灣一波隔離後,大家對於在家工作也都很適應,雖然有固定的辦公室,但基本原則是只要能夠依照專案時程與期望將工作完成,工作地點都不會有太強硬的限制。

跟大顧問公司相比,最大的差異?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四大的永續服務團隊裡任職,兩間公司不但規模相差很多,工作環境也因此有很大的差異,我個人感受下來最明顯的差異是

  1. 完整制度 vs 自由度:這點應該是所有的大小公司都可以感受到的差異,我感受特別深的是 (a) 內部行政流程所需要的時間差異 (b) 資源的豐富度差異。也是各有好壞,很看個人喜歡與適合哪種環境,我在這邊就不贅述。
  2. 議題廣泛 vs 聚焦:之前在四大任職時,治理、社會、環境面的專案或議題研究都會碰到,但專案的範疇大多還是以永續整體性、大方向為主。而現在則完全聚焦在環境面,並會更深入地針對環境面裡面的子議題做更執行層面的專案。
  3. 本土客戶 vs 國際客戶:大型的永續顧問公司因為在各個國家都有分公司,台灣分公司還是以服務台灣的客戶為主。現在的小型顧問公司,則是以服務國際客戶為主。除了剛剛提到的時差問題,另外比較明顯感受到的是,國際客戶的永續概念相對成熟,他們多對永續議題有認同,認為永續就是企業該負的責任,很多時候是他們直接拿著很明確的問題與需求來找顧問協助的。相較之下,台灣本土的客戶在提案階段需要花比較多時間解釋永續的概念給不同的部門、創造 buy-in 等等,也有比較多企業還停留在很「得獎導向」的公關心態。但相對的,如果你想要深耕台灣,那當然還是希望可以對台灣企業發揮你的影響力,且這樣的專案經驗才會讓你更了解台灣永續發展的現況、熟悉法規的走向、貼近台灣的產業。
  4. 出差 vs 線上會議:上一份工作會需要常常外勤,去找客戶開會、討論,例如在南投的客戶你就要先搭高鐵再轉計程車,幾乎不太可能一整週人都待在辦公室裡。現在這份工作則是完全線上進行,這點當然還是有受到 COVID 疫情的影響,移動受到限制,不然其實也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在國內或國外出差的。
  5. 業績壓力:這點想特別提出來,因為大部分名字響噹噹的顧問公司,都有很大的業績壓力,老闆看到永續這個市場有很多機會,一年設定的業績目標比一年誇張,這樣的業績目標如果管理得不好,或是專案時程沒有搭配好團隊擴張的時程,會讓團隊成員工作負擔很重。現在的小公司,則相對來說比較有餘裕可以挑選真正適合公司發展方向的專案,或是做「我們才能做」的專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