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讀書會】 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回收現況與風險壓力

探討你我家裡閒置的手機們該何去何從

續幕-阿薛
那些永續的雜想
May 8, 2024

--

這個讀書會系列是由七位永續議題愛好者組成,探討不同領域下的永續議題,希望可以激發更多跨領域的討論! 第一篇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班的博丞來分享。

文: 東華自資所 楊博丞、台大土木所 周光輝

消費性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s)作為個人需求及提高生活水準所購買的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性電子產品不斷地推陳出新,再加上網際網路的擴張、商品與流行產業的促銷活動,更進一步激發消費者購買更新更快的產品及設備需求。這也促使消費者更頻繁地更換消費性的電子產品,使其電子廢棄物問題較"非消費性"的電子產品來得更加嚴重。

Photo by Saif71.com on Unsplash

根據聯合國大學2020年的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僅有17.4%的電子廢棄物受到回收與監管。我們可以預期,隨著消費性電子產品市場的增加以及消費力的成長,將有愈來愈多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廢棄物等待被回收。

然而這將帶來哪些問題?

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問題與潛力

這些電子廢棄物若沒有妥善管理,將會產生兩面向的影響。

a. 有毒物質的汙染

首先,Namias的文獻中指出電子廢棄物中有多達60幾種金屬,包含各種貴金屬、重金屬、鹵化有機物等,若不當處理,這些有毒成分透過土壤、水或空氣排放,將導致生物的死亡,而人類如果藉由飲用水、食用受汙染的生物或直接吸入,將會損害腎臟、心臟、肝臟等器官,或甚至是生育能力和骨骼系統。

b. 開採資源的環境衝擊

電子產品中含有的稀有礦物和貴金屬,部分開採自社會生態系統脆弱的地區。以iPhone為例,每100支iPhone手機約可提煉出0.97克的金、7.5克的銀、710克的銅等資源,回收每萬支手機省下的生產耗能,相當於14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若不進行回收將造成這些資源石沉大海,成為一種資源浪費。

目前全球正努力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以降低碳排,但消費性電子產品需求又不斷增加,對於金屬與礦物的開採需求反而是倍數成長,因而產生了許多環境與剝削掠奪議題,例如智利的鋰礦開採區,就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透過回收與再利用這些金屬、稀土礦物等物質,便能降低全球對金屬、礦石開採的總需求與依賴性,而電子廢棄物的回收也有助於減少廢棄物的存放或處理壓力,幫助實踐永續發展。

為甚麼民眾不願意回收電子產品呢?

在Google於2021年一項調查中主要原因有六項:

一、認知阻礙:不知道要怎麼回收
二、金錢或社會公益預期心理
三、懷舊心理
四、備用心理
五、資料移轉與安全性考量
六、便利性考量

Photo by Daniel Mingook Kim on Unsplash

而台灣的實務經驗上,環境部資源循環署副署長王嶽斌曾在報導中指出,這主要是因為相關資訊的普及程度不夠,導致民眾對於手機回收點和相關程序的了解不足,進而使回收率較低。另外,他也指出根據過去環境部的問卷調查,不願意參與回收的主因為獎勵優惠不足,占34%最多,回收據點方便性約28%次之,等壞掉再回收與期盼提供資料銷毀服務約各佔11%。

以社區韌性理論來提出因應策略

社區韌性是社區透過發展其優勢、資源與集體行動,來應對與調適環境風險或是衝擊的能力。社區韌性的分析面項以及面對環境壓力的方式有四種不同措施,分類為意識(awareness)、應對(coping)、調適(adaptation)與轉型(transformation)。透過文獻回顧與訪談,從四個不同的角度我們思考到一些可以努力與改善的方向。

風險認知的意識層面: 在環保節能減碳作為全球主流風氣的現況下,大部份的消費者具備基本的環保素養與回收廢棄產品知識,但仍缺乏基於資源循環的驅力而去實踐行動。因此,這部分需要藉由媒體宣傳,提高民眾對於電子廢棄物的意識與意願,促使其落實綠色消費及電子產品的回收行為。具體措施如透過影片、新聞等方式宣導,增進民眾對電子廢棄物回收的認識,使消費者知道回收並感受到不從事回收行為對環境傷害的嚴重影響,以及對於其價值的認識。

學習能力的應對層面: 根據目前民眾填答CEW(Consumer electronics waste)問卷的狀況,可以發現民眾對於環保與回收都有基本知識。然而因回收管道繁多,回收的回饋金與回收單位資訊龐雜,增加執行上的困難,民眾反而會將體積不大的電子廢棄物繼續存放在家中。因此需強化不同回收管道組織間的協作機制,並與相關非政府組織(NGO)攜手推廣回收觀念。同時,亦應提升公眾監督意識、鼓勵權益關係人積極行動、督促企業主動揭露電子廢棄物處理資訊,讓民眾了解自身產生的電子垃圾能以何種方式處置。

源頭減量的調適層面: 由於網路消費盛行,過度消費、存積、備用存放與預期心理導致民眾不斷購買,用得稍微不順手就放棄使用改買新的。根據Kouloumpis等人利用生命週期評估分析"重新生產與透過維修再利用電子產品"對於環境的影響,結果顯示若是能夠透過維修和再利用智慧型手機,能降低對於環境影響的25%;筆記型電腦則可以降低1.4%~19.2% 。因此增加維修機制是減緩電子廢棄物產生環境衝擊的顯著方式,然而這需要增加民眾的意識與相關監督制度,藉此促使製造商能夠從循環經濟與環境友善的思維去改善產品設計,並且增加修復的機制,幫助民眾改變購買與使用習慣,藉以降低電子產品的汰換率。具體措施例如推動產品的"維修指數",讓消費者能清楚各產品的可維修程度。

實踐作為的轉型策略: 多數民眾認為手機和電腦等產品裡面有重要的資料,擔心回收會造成資料外流,若政府能夠透過政策的建立,企業與NGO能夠優化基礎設施與誘因,將能促使民眾能夠克服各種阻力如資訊安全等。具體措施如透過推廣資訊保全設備,在回收處由廠商提供服務,進行教育,用物理性方式破壞電源鍵、充電孔及sim卡插槽等。此外,營造參與正式回收管道的積極社會氛圍,以及建立獎勵機制等措施,也能提高民眾的回收意願。

這集內容也有Podcast版本,歡迎收聽 EP.15【永續讀書會】舊手機囤積在家裡也是一種資源浪費? 台灣手機回收率只有12%! ft.東華大學自資系 博丞

如果想了解更多我們讀書會探討的議題,歡迎追蹤讀書會IG粉專-永續宜居新生地

參考資料:

  1. 環境部:國人持有手機55%是閒置空機 拚「手機循環率」2025年達15% https://e-info.org.tw/node/237631
  2. Namias, J. (2013). The future of electronic waste recycl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bstacles and domestic solutions. Columbia University.
  3. Kouloumpis, Victor, et al. “Does the circularity end justify the means? A 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preparing 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for reus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41 (2023): 291–304.
  4. 國人手機回收率落後國際 超商、清潔隊全台收機不間斷 轉賣、維修也很永續 https://www.fongfan168168.com.tw/news_page.php?Vcode=86

--

--

續幕-阿薛
那些永續的雜想

正在經營一個永續職涯podcast頻道"續幕",歡迎收聽關注! 收聽podcast: https://linktr.ee/shemu_ya IG粉專: https://www.instagram.com/shemu_ya/ 聯絡信箱:shemupodcas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