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不只有「腦力」,讓「心」也為你帶來有意義的力量。-《宇宙信息》

Podcast 收聽連結:星球運轉練習曲

Photo by Gaelle Marcel on Unsplash

嗨,親愛的小行星:

六月不見,剛好是下班年尾聲,五月底去了一趟國外海島旅行,六月稍微忙碌與處於反思跟內在整理的期間。

這段期間,回顧自己做了什麼或者放棄了什麼?對我而言,我始終還是有覺得卡在原地打轉的地方,會放棄是否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動機熱情,還是想做的太多了?

慢慢有些定見,也覺得要重新試著打開行動力才行。

你呢?

七月已經過了一半,不知道上半年的日子有帶給你一些養分嗎?希望我們有更充實的下半年。

剛好這段反思期間,有一本書陪著我度過,藉由《心的刻意練習》去進一步感受自己的內在,探索有哪些狀態正在影響著我的思考與內在真實聲音。

在此分享我在這本書看到的概念與閱讀後的想法分享給你。

腦力 V.S 心力

說到我們面對與處理事情,都會習慣性依賴腦的運作去決定,這是個以「腦」為優先的世界,我們需要腦的機制讓我們生存、學習、自我保護。

但是腦的思考與運作有時候為我們帶來更大的混亂與耗能,因此我們會覺得腦袋有很多聲音,停不下來也讓人迷惘,類似靈性所提及的「小我」。

當我們面臨挫折或者傷悲,我們的腦可能會透過各種方式在我們感受到我們正面臨巨大的痛苦與無法解決的困難時,有時候不一定真的有實質的幫助,可能帶來過度解讀或者情緒波動的劇烈反應。

而在回顧這些過往的痛苦時,會發現我們其實默默依循內在的力量度過的那個低潮,那個內在力量創造韌性、看見真實自我;開啟療癒自我對話,平靜自處,學習接納而更深層感受內在所感受到的一切,得以喜悅。

「腦」與「心」的分別

當細讀書中對於腦與心的分別時,作者透過很多例子與各種面向去解釋心如何在各種情境中適時透過心腦轉換,給予有別於腦的幫助。

我會覺得這是一種理性自我保護機制與心智的差異所在。

我們需要腦去頗析現狀引導透過身體機能與情緒的變化去展現自我保護機制,目的是避免危險。

而讓我們可以更加面對痛苦與領會的,卻需要心智的指引,讓我們可以擺脫腦的過度控制與影響,而更有意識的去讓自己平靜連結內在真正的感受面對每個艱困的時刻。

因此並不是說透過腦所做的思考決策都是不好的,我倒覺得腦影響我們所產生的反應,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自己在生活中有什麼不被滿足?透過與心的連結,讓自己處於平靜狀態而進一步覺察內在更真實的聲音。

大腦對於情緒處理

其中一個面向,就是情緒的觸發是我們生活中必有的經驗。

腦在面對情緒的處理,會透過「逃避」與「放大」去處理各種情感經驗。

逃避情緒,腦的第一優先處理就是想要想辦法讓負面的情緒消失,如:痛苦, 傷悲, 愧疚的情境,腦會讓我們試著選擇忽略或壓抑這強烈的情緒,讓自己在短期內可以保持冷靜。

放大情緒,腦會放大的情緒是憤怒,是為了避免感受前述的負面困難情緒,而腦也擅長透過憤怒或類似的情緒如煩躁、厭惡來表現,傾向於創造、尋找衝突和致力尋找事情出錯的關鍵因素。這類反應性的憤怒可能隨著釋放而越放越大,而無法好好思考或者過度無益的思考造成耗能。

I.「建設性憤怒」連結內在感受

當然憤怒的存在仍有它的幫助,但需要將反應性憤怒轉變成由心去感受的建設性憤怒是一種與心連結有意識的感受,進一步從情緒化的角度跳脫並開始納入理性願意試著接受現況,轉換態度去更積極面對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就可以利用內心對於感受到憤怒的意識去檢視造成困擾的原因是什麼?幫助自己看清需要去排除與解決的事。

看到探討情緒的面相,讓我特別有感觸,由於我認知到自己是特別容易受到情緒影響的人,生活小事與互動中,讓我充分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特別容易被觸發的,進而左右了我的行為狀態。

比如比較鮮明的例子,在互動中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就會突然莫名暴躁與不開心,這就是典型的以腦為優先的憤怒展現,強烈想表達不滿,無法冷靜接受現況。

在基於這種反應性的轉瞬情緒產生狀態,當我意識到我的憤怒後,這個失控的情緒已經展現在當下,突然發現自己竟然無法控制這種執著、不公的情緒產生,連帶延伸成沮喪感。

這種情緒延伸會變成慣性的過度揣想或者無法接納現況,就是我們會傾向想要彌補所感受到的不開心或者導正現況所反應的行為,就是典型依循大腦運作的反應模式。

而當意識到自己有了情緒後,就是回到理智與心連結的開始,開始進入心腦轉換,會開始去釐清辨別為什麼這情境會造成這種明顯情緒?進行自我觀察。

有機會深入探討這背後可能有更具體的緣由導致後面有這樣的慣性表現。

就我的例子來說,我細思其背後比較深層的意義可能蘊含有兩種想法,其一是過往遭受不被理解的經歷,所以會放大檢視。其一是我特別不喜歡非預期的狀況,如果遇到不可控的事情,我的情緒反應就會比較明顯,因此認為這個因素比重可能更重。

II. 大腦的情緒學習

書中提到,腦的情緒是學習而來的,基於腦的情緒反應其背後有著文化養成的背景因素,少部分來自於我們被教導的文化規範,或者源自於我們生長環境所吸收的經驗。

因此我想我這樣的情緒就是從生活中各種日積月累的小事、互動、際遇等等慢慢形塑成屬於自己的思考模式與應對模式。

要辨別情緒是否來自於學習,注意型續是否源出於各種被提醒的「應該」。我們在成長過程開始建立價值觀,我們從外在環境如原生家庭或教育機構,吸收了各種資訊與教導,我們開始學會去透過價值觀去分辨是非。

III-I. 情緒與內在問題覺察

對於類似的情緒覺察,我特別有感觸的例子,是我發現我會特別在意父母親的想法,近期剛好因為情感關係的發展與經營,有了不同想法與安排,我會因為自己做了不同選擇而有愧疚感,或者會恐懼被埋怨我可能不符合他們的某些期望。

這個情緒覺察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議題,對於關乎我自己想做的事情與決定,因為在意他們的想法與希望得到認同,我會特別希望可以滿足或者平衡每個人的需求,會傾向去瓜分時間,去適時付出自己可以做到的服務如陪伴、做家事等,努力想做到平衡。甚至因為沒做到該有的平衡而感覺到心理壓力。

持續隨著內心的感受去觀察這個議題,我發現我會害怕去表達自己的需求想法,而是透過自己的方式想先平衡別人的需求感受,再去做自己的事,才能夠免除我沒有按照價值觀裡的「應該」去做所產生的心理壓力。

透過一些平衡行動去消減內在情緒,就是我緩解自我批判的方式。

但是我在這個選擇中,似乎沒有遞減太多類似的壓力,這讓我理解我依然活在某個思考框架當中,在影響我每一次的決定。

III-II. 覺察練習:自我提問&感恩

我覺得透過「自我提問」,就是一個重新拾回自我掌控權與消解負面情緒的時刻,可以從提問中去認清這個情緒促成的背後帶有什麼價值觀讓自己卡關?從中理解可能忽略了更需要重視的想法,比如要學著相信自己的決定,也要學著理解自己無法面面俱到,做自己可以做的,先知道自己要什麼?如果平衡還是很重要,那就做。別人的感受與想法,不是最優先需要關注的。

這讓我覺得有新的體悟的提醒,就是要區分心與腦的情緒差別的方法是:

在你的體驗當中,

最基本感受是愛嗎?還是恐懼?

透過這個視角去回顧前面我的情緒經驗,就可以知道恐懼的存在,害怕父母的埋怨與不符期待。但是選擇去達到平衡這件事,為什麼會想做,我想就要隨時去檢視與分辨這些選擇我是出於想要平衡愧疚感所做的還是處於愛的給予?

這個檢視可以讓自己去辨認現在的想法是出於情緒還是內心深處的想法?而可以更遵循內心的想法去做。這對我有很大的幫助,等我更能遵循內心而行,我感覺我才真正有把自己的需求優先確認的感覺,而不是完全處於恐懼而勉強自己。

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學習與自我調適的方式。

最後,我覺得讓我可以連結內心,感受到內在被滋潤與生活豐盛的方式,就是「感恩」,透過感恩日記的紀錄,我深深發現每日的生活中都有值得感謝的事情。確實也讓我理解,自己仍是幸福的人,透過感恩讓自己感受自己正活在當下。

我想情緒的存在就是我們在與自己和別人之間交流所活著的證明。而理解情緒背後的問題,就是一種學習提升自己的覺察,是心在引領自己前進的證明。

我在感恩的練習時光裡,覺得遇見了滿滿的豐盛。我期許自己可以繼續帶著這樣的豐足感受,繼續邁向下半年。

也期許小行星你,可以一起繼續成長練習,在各種自我學習與調適當中形塑成為更喜歡的自己。

我們一起練習好嗎?

一起尋找屬於你的Moksha!

Moksha-Shan(莫克夏-珊),歡迎來到莫克夏星球與我交流。
是《那心靈宇宙的莫克夏》創辦人,也是Podcast播客音頻節目《星球運轉練習曲》主持人,
是一位心靈占卜療癒師。

探討自我成長與各種生活感受的星球.
也渴望與其他想一起茁壯的星球,一起觀察與探索各種生命課題的大小事!

別忘了,每個人都是一顆獨一無二的星球,因此都有各種可能,
我們需要尋找心靈宇宙的Moksha,努力從自我設限之中解脫!

Podcast:星球運轉練習曲
Instagram: @moksha_shan

最近創立一個可以互動的社群,希望可以透過互動與對話,開啟星球運轉練習的旅程!
社群中會分享活動資源與牌卡資訊,也會有不定期的名額限定免費個人占卜,
也希望透過直播或者小小工作坊/講座,一起交流與體驗「練習」的樂趣,
變成更好的自己!歡迎你的加入!

新創互動社群:宇宙訊息傳聲筒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希望可以為我拍手10下,支持我繼續透過文字進行探索!

--

--

Moksha-shan/ 那心靈宇宙的莫克夏
那心靈宇宙的莫克夏

除了文字與攝影,再來就是剩下為自己的生活做練習.希望擁有自己喜愛的宇宙,「Moksha」是意志的超脫,你可以決定自己成為如何特別的一顆星球. IG: https://instagram.com/moksha_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