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交國介紹計畫──你說你要用公司經營一個國家?

Yute Kern
台灣邦交國介紹計畫
8 min readMar 27, 2020
梵蒂岡國旗。

梵蒂岡,一個面積大小約44公頃,0.44平方公里,1/4個成功大學面積大小,甚至略小於台北大學的一座城邦,走路繞外圍一圈的話,大概只需要四十分鐘。這個大家都聽過,但可能沒什麼概念的國家,究竟是在什麼環境底下形成的呢?

要談到梵蒂岡,得先從他的歷史談起。我們先回到大概西元476年左右,那一年,西羅馬帝國遭到覆滅,基督教在之前好不容易獲得一些土地,但在東哥德王國統治下,教宗僅能維持自身的宗教領導,世俗事務上仍然以服從政權領導人為主。西元六世紀,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展開征服義大利行動,試圖讓羅馬再次偉大。但另一隻日耳曼族,倫巴底人也在同時進入義大利,並且與東羅馬帝國大致上分佔一半的領土。此時的教宗,儘管仍舊陳屬於東羅馬帝國,卻因為帝國的統治力量多半在東北方,權力真空無法管轄,教宗實質的統治也拓展到了羅馬城的附近。名義上為東羅馬帝國的部屬,但到了西元533年,教宗已經以羅馬公國(Dutchy of Rome)的身分管轄著羅馬附近了。

查士丁尼一世,來源:https://reurl.cc/L37QAy
西元六世紀,圖中間的Dutchy of Rome即為羅馬公國,教宗國的前身。

這個時候的教會實質權力有多大,或許可以從一件事情看出端倪。西元717–843年,東羅馬帝國利奧三世(Leo III)為首,開始了國內對教會的鬥爭。聖像破壞運動(Byzantine Iconoclasm)持續了整整117年。而在利奧三世下達了這樣禁令之後,身為他的附庸(Vassal)的羅馬公國的領袖,教宗直接將他驅逐出教(excommunication)。

驅逐出教有多嚴重?在歐洲的封建時代,那一個君權神授的時代,驅逐出教本身甚至是可以讓發誓從屬於他的附庸們一個一個反叛的正當理由。像是在十二世紀初,英格蘭的約翰國王(King John)因為不願意接受教宗指派他為坎特伯雷的總主教,而出兵把屬於教會的領土佔了起來。在數次溝通無效後,當時的教宗依諾增爵三世(Pope Innocentius III)便將約翰國王驅逐出教,給了他底下的男爵反叛的正當理由,也讓法國國王有了可以推翻約翰國王的藉口。因此隔了僅僅四年,約翰國王就向起爭執的教宗國宣告投降,並陪了一大筆錢。

羅馬公國的統治最後到了西元751年告終,那些年前後,倫巴底人拿下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東北方的拉文納(Ravenna),要脅羅馬公國臣服,並且上貢大筆的金錢。羅馬公國的教宗於是向當時的法蘭克王國求助,以提供加冕為手段,強化他的統治權能,讓矮子丕平願意出兵擊敗倫巴底人,並且確立教宗國的出現。史稱丕平獻土(The Donation of Pepin)

矮子丕平,法蘭克國王,圖取自維基百科

教宗國的成立,從西元754年至西元1870年,屹立不搖的橫亙著義大利半島。儘管曾經因為法國在拿破崙時期的擴張,一度於1798年被覆滅,並建立羅馬共和國,但兩年後,西元1800年,教宗國又再次成立。

1798–1800,羅馬共和國旗幟

但到了西元1840年,當時的西方各國開始掀起自由風潮以及民族主義,要求社會改革的聲浪也逐漸風起。教宗庇護九世(Pope Pius IX)因此逃亡到了兩西西里王國(Two Sicily),儘管羅馬之後藉由制憲,成立了新的羅馬共和國,並幫教宗保留一個精神領袖的位置,教宗仍然不停向外求援。法國的拿破崙三世(著名的拿破崙他的姪子)聯合奧地利政府出兵,進軍羅馬,並且擊敗了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袖加里波第。教宗好不容易才把國家拿了回來。西元1861年,義大利在北邊的薩丁尼亞王國主導下統一。只剩下教宗國仍然保有拉吉姆區以及羅馬的北方一些土地

1849,羅馬共和國旗幟
如圖,被義大利王國蠶食鯨吞的教宗國。圖片取自於https://reurl.cc/3D5byL

但到了西元1870年,隨著法國的第二王朝覆滅,原先駐紮在羅馬的法國軍隊撤離,已經統一的義大利決心出兵教宗國,打著保護教宗的名義晃進了羅馬城裡。羅馬城在教宗國的兵力不足之下失守,但一直到西元1871年,儘管沒有任何天主教國家出兵相救,教宗拒絕與義大利王國簽署任何協定,尤其是內容裡提到教宗成為義大利附庸的篇章。教宗帶著部下們龜縮到了位於羅馬梵蒂岡丘上利奧城內的宗座宮,天天哭訴義大利王國囚禁了他(因此這段時間歷史上被稱為梵蒂岡之囚,Prisoner in the Vatican)。義大利王國也不敢真的對他怎麼樣,畢竟如果真的鏟除掉了教宗,接下來義大利可能要面臨非常劇烈的宗教內戰。因此西元1870年開始,走馬上任了五個教宗,僵局仍然這樣持續著。

接著來到西元1929年,當時的國家領袖,法西斯黨的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提出了拉特朗條約(Lateran Treaty),與教宗終於達成協議。協議中認定梵蒂岡市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而梵蒂岡也同意認可義大利的存在(是的,之前教宗一直宣稱自己被不存在的義大利王國囚禁),並永遠保持政治中立(大概是因為義大利之後要加入德國一起征服世界)。

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與他的德國朋友

在拉特朗條約之後,梵蒂岡就一直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有別於義大利之外運作著。二戰後期,義大利與盟軍停戰,德國迅速進軍義大利,接手羅馬時,也從未染指過梵蒂岡。當時的梵諦岡首要外交任務就是避免被轟炸,因此教宗庇護十二世甚至也向英國抗議過空軍在羅馬發送小冊子。

回到政治層面上,要理解梵蒂岡與教廷的差異,或許從這個角度想會比較好。我國的外交部網站上的中文名字,教廷,英文名字為The Holy See,實際上指的是教宗坐的聖座。每個主教都有自己的王座(Throne),但因為羅馬的主教就是教宗,因此他的王座有了個更神聖的名字:聖座,也就是教廷,The Holy See。聖座永遠都在那個位置,而只要有教宗過世,樞機主教們就會展開政治廝殺,決定下一個進軍聖座的主教是誰。這個名字同時也因此由單純一個聖座,成為天主教的表徵之一。而聖座,甚至實際上是一個法人。當初墨索里尼簽條約的時候,並不是將梵蒂岡城給了教宗,而是給了聖座。

位於宗座宮內的聖座(The Holy See),By Ern — Flickr, CC BY-SA 2.0

可以把聖座想成是一間公司,這間公司誕生總經理的方式是透過民主遴選(大致上,畢竟只有主教決定),而聖座公司又從義大利手上拿到梵蒂岡,因此聖座公司的CEO可以直接出任梵蒂岡城的君主專制國王。也讓梵蒂岡城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選舉制、非世襲、君主專制國家。也因為其為世界上少數六個君主專制國家之一,梵蒂岡並不能加入歐盟(僅允許民主體制國家加入)。

大致上簡單解釋教廷與梵蒂岡的差別。

如果你到這裡覺得很困惑。這大概也是全世界多數國家的感想。比如聯合國,加入聯合國觀察員身分的是聖座,而非梵蒂岡,跟我國建交的是聖座,而非梵蒂岡。甚至護照,梵蒂岡與教廷都會發行護照。梵蒂岡發行護照給公民,而教廷發行的則是外交與公職護照

順帶一提,我們外交部把The Holy See翻成教廷,基本上是以天主教的角度出發。畢竟The Holy See實際上的宗教意味遠大於政治意味。直面的是整體羅馬教會,行駛的是宗教上的最高權力。

再談到梵蒂岡,他們的公民人數一千人左右,且通通都是男性。與多數國家增加市民的數量不同,梵蒂岡的市民基本上是為國王服務的人們。因此只有在國王允許你成為市民,你才能成為市民。因為國王是君主專制的,因此當你辭去為教宗/國王工作的身分,你的梵蒂岡公民身分也會因此遭到剝奪。當中的公民有些是樞機主教、教宗保鑣、外交使節或各種身分。也就是說,只有聖座公司的員工可以成為梵蒂岡城的市民。

也就是說,技術上,這其實也是世界上極少數,基本上是由一間公司經營的,一個國家。

--

--

Yute Kern
台灣邦交國介紹計畫

台南人,大學畢業。喜歡隱隱發光的事物與人。聯絡信箱是jamesk85228@gmail.com,歡迎寫信給我跟我說你有多喜歡我寫的邦交國介紹計畫(欸),這樣我會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