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聊聊小孩不認識岳飛、大禹、孫中山該怎麼辦

--

一些名人的小孩不認識一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討論。有些論者覺得這是去中國化教育的負面結果,有些覺得不知道也無所謂,有些說這只是幾位名人小孩發生的事,況且孩子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也還不知道。有些覺得過去學到的這些名人(不管是岳飛、孫中山、大禹)都太片面、太強調與特定價值觀跟國族意識連結了,這些歷史人物當然值得認識,但要更全面也更客觀。

以上討論我大略被動接收到一些,不過作為一個爸爸,我看到這討論時其實好奇的是:這些名人父母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現孩子不知道這些歷史人物的?

我自己也是爸爸,也遇過類似情況。因此我猜,這大概是父母想展現說教慾望時,驚訝地發現被說教者(也就是孩子)的知識儲備跟自己不同,感到親子兩代之間已非知識共同體,使得父母要引用歷史人物作為案例來說教時遇到障礙。

我在想,場景是不是這樣:爸媽:「你要加油啊!學習孫中山/岳飛/大禹那樣,百折不撓、努力不懈!」孩子回一句:「那是誰?」

於是爸媽愣住,想到要解釋這些人是誰,覺得也太累,說教的意圖就被打斷,目的沒達到,轉而把這件事當成話題跟政界名人朋友聊,又被寫在臉書上,才成了新聞。

還沒上小學的時候,孩子的知識儲備少。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之後,會發現孩子知道一些你真的不知道的知識,還覺得蠻高興。但是反過來,如果孩子不知道你覺得很基本、應該早就知道的知識,當爸媽的就容易大驚小怪,覺得教育出問題。

小時候學歷史、或透過國語課的古文接觸到歷史人物,多半是因為這些人象徵了某些「好的典範」,乘載著大人想要小孩學到的道德(包括愛國),希望能代代相傳。(參考王宏恩一文 https://www.facebook.com/wearytolove/posts/10165957020310694 )由於國民教育是培育國族意識的基礎,又是政治人物特別能夠伸手,或是用來作為議題提款機的地方。這樣沒有什麼了局的討論必然三不五時冒出頭。我有幾個建議:

1. 在大驚小怪孩子怎麼這個也不知道之前,家長先檢討自己是否不太關心小孩的學習,也很少跟孩子聊天。驚與怪多半來自於陌生。

2. 把「不知道XXX是誰」視為是好事,當作學習的機會。就算自己不懂得教,圖書館跟網路資源很多,親子可以共同學習,別馬上下結論學校沒教好,教改失敗之類。(除非你要選舉)

3. 後設一點,如果自己是有資源的人,其實可以支持創作者跟教育者合作,把這些歷史名人的故事跟時代做更吸引人、更全面的介紹,或轉化(好想把岳飛萌化~),而不是要學校課本永遠跟自己以前唸書時一樣。不妨想想怎樣支持那些在學校外透過新穎方式做教育的單位。(對啦,就是歡迎來找我)

4. 最後,要放下不切實際的夢想。就算孩子知道這些歷史人物,接收到同樣的訊息,也不一定會對他們有一樣的詮釋。事實證明,即使我們那一代的人都受同樣一套大中國教育,後來的思想卻都有很大的變化。

其實科學領域這樣的問題更多,學生知道牛頓、愛因斯坦、伽利略等許許多多變成單位跟公式的科學家名字,但多半不理解他們的時代與掙扎,除了解題以外無法從更多面向看科學的演進,也不真的擁有科學態度。

不過學習本來就是循序漸進,也都有目的,不用揠苗助長。國族意識到底要在哪個階段進場跟退場,要看社會自己的狀態。倒是最近看到香港要求公立學校的教師必須通過基本法跟國安法測驗,想杜絕未來的黃之鋒,想來也唏噓。(中央社報導: https://www.cna.com.tw/news/acn/202110150142.aspx )

--

--

Kuowei Cheng 鄭國威
鄭龜煮碗麵

Blogger/Entrepreneur/Science communicator/Father/Taiw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