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稅人的公視,不是納稅人的公視 — 回應討論《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

看到方君竹這系列檢討公視的文章,覺得很有既視感,彷彿看見 16 年前的自己。

16 年前,我剛唸完傳播所碩士去當兵,放假時恢復成憂國憂民、憂公視、憂媒體環境的部落客,往往在軍營附近的網咖寫文章寫到收假前一刻。

我擔任過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志工、也當過媒體改造學社的理事,算是很熟悉媒體改革的論述,對台灣的公共廣電算有既近又遠的觀察,但沒有什麼貢獻,唯一的貢獻就是有次在開會時,對當時還在中國時報的何榮幸說:「如果榮幸大哥自己出來做獨立媒體,一定會非常厲害。」感謝他的堅持,台灣有了「報導者」。

唸研究所時,我跟我父親曾是公視一檔紀錄片「我們同國」的紀錄對象。剛到台北上班時,感謝信聰大哥賞識,有陣子常去公視上「有話好說」。我也當過公視的 PEOPO 公民新聞獎評審。2016 年年中,我甚至差點被提名成為公視第六屆董事(當然,後來沒有被真的提名)。最近一次,是 2019 年參加由公視董事召開的新媒體諮詢委員會,提供外部意見。其他零零總總與公視的交流就不列了。

16 年前的我,想的大致跟方君竹寫的一樣,過去也寫過很多類似的文章。但我已經不是 16 年前的我了,現在我看待公視或台灣媒體的方式,有很大的轉變。

下頭就按照方君竹《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完結篇〈台灣保障公視獨立自主,卻意外讓它「遺世獨立」〉切出的四大病灶來陳述個人意見。不過先說結論:我跟君竹(也是我以前曾經抱持)的立場幾乎都不同,就切磋討論囉。

「納稅人的公視不是納稅人的公視」

第一部:不要假裝納稅人是公視的老闆

說「公視的老闆是每一個納稅人」,反讓問題更嚴重。要解決問題,我建議不要把好聽話當真。真實的狀況是:納稅人只是公視的投資人,老闆(實際的營運跟管理者、領導人)是總統、行政院、文化部、公視董事會、總經理、製作人……

只要納稅人不可能「親自」執行,就必然要把任務交給信得過的領導人、專業者來幹。不該催眠公視的員工,要他們覺得自己的老闆是每一位納稅人,逼他們背著這種使命去自動自發。要認清:大多數員工沒有辦法在領導不清不楚的狀況下上班,企業也無法這樣運作。使命歸使命,執行歸執行,領導人就是要具體存在,不能模糊又虛無縹緲。

有多少英國人會去讀 ofcom 針對 BBC 的年度報告?又有多少台灣人會去讀公視的年度報告?公眾很忙,不可能監督公視,一定是授權領導人來監督。就算仿照 BBC 的公民董事席次,也只是裝飾或行為藝術。公視不可能聽「每一個公民納稅人的聲音」,然後改來改去,終究要回歸到領導人跟團隊,釐清雜訊,去把目標達成、問題解決。

如果你跟我一樣認真看過蔡英文兩次的競選政見跟所有政策,你會發現除了公視台語台開台,她從來沒有對公視或媒體改革議題有任何說法,主要競爭對手其實也沒有。自從鄭麗君卸下文化部長之後,公共媒體法與「大公廣」(整合央廣、中央社)也沒人積極再提,所以事實是,領導人還沒有打算處理這問題,台灣社會也以選票支持了這個決定。大架構沒動,底下再怎樣認真(或不認真),影響都有限。

至於為何領導人不打算處理,我不知道,但我有一個假設,而如果假設是真的,那我認為她不處理也是對的。後面再談。

第二部:不要假裝 Netflix、Disney+、YouTube 不存在

BBC 跟 NHK 或各公視先進國的確都比台灣公視有更多預算,但這樣的比較是個陷阱。台灣的公視沒有必要跟 BBC、NHK 比,他們並沒有競爭同一塊市場。公視真正的競爭者是學校、工作、FB、IG、LINE、所有遊戲、所有 Podcast、所有音樂、Spotify、Netflix、Disney+、YouTube、Tiktok、睡眠……也就是所有搶奪台灣人類注意力的事物。就算讓公視有BBC這麼多的錢可以花,都不可能打贏這場仗。

事實是,台灣商業媒體超競爭的、超在乎錢的、超在乎收視率的,但結果就是我們都知道的亂糟爛。現在的媒體環境跟公視概念成形時的媒體環境早就天翻地覆地不一樣了,以公視一己之力來提升整個媒體環境,是不可能的奢望。

我同意,各國公視收費的方式不同、價格不同,會影響民眾有多在乎這筆花費。但我不會說台灣公視這樣直接由政府撥預算的設計是錯誤的。正因為不是像 BBC、NHK 這樣額外收、收很多,所以公視才能存在,不然早就被惡鬥沒底線的藍綠民意代表找藉口砍了。政治環境不同,不是什麼都抄外國模範生就對,適者才能生存。

如果「台灣政府」是一個訂閱服務,就像 Amazon Prime 一樣,那麼公視的戲劇跟綜藝節目就是 Prime Video;公視新聞就是 Washington Post;圖書館、學校、音樂廳、博物館就是 Prime Reading、Gaming ……等等。只要你訂了「台灣政府」這個上層服務,就自動獲得下層這些好康。

每人80元/年或每戶 210/年 的公視費用,不是分開收的,而是跟著訂閱「台灣政府」預載的。如果今天 Amazon Prime 沒有包含 Prime Video,得額外收費,那麼消費者就會思考再三、或在 Disney+、Netflix 等其他選項之間搖擺。同樣的,如果公視是額外收公視税,那繳給報導者、上下游的大概就少了。

台灣政府服務內含公視,是責任,也是戰略。

既然是預載、讓消費者花得沒感覺,也有壞處。就像是買新 Apple 筆電,送一年 Apple TV+ ,消費者還是不太會去看一樣。但 Apple TV+ 後台穩,可以徐圖擴大,隔山觀虎鬥,就跟公視一樣。或許戰士會覺得被拖磨了青春跟戰意,但重點不是讓戰士有仗打,重點是要贏,最好是不戰而屈人(商業媒體、紅色媒體)之兵。

事實是,台灣的媒體環境跟品質在商業媒體爛到谷底後,開始變好了,但是跟媒體改革無關,例如因為 1) 當台灣開始跟世界有關,冷門的國際新聞變得有價值了,獨立創作者如百靈果、敏迪、路怡珍、范琪斐等被看見了。 2) 數位匯流、使用者都透過網路近用內容後,訂閱模式回籠。電商、業配等都有了大眾可以接受的模式,讓各類媒體能遍地開花。品質糟糕的媒體漸漸連廣告費都收不到,影響力也大減。 3) 中國演藝環境對台灣不再友善,加上政府有砸前瞻,國際與本地串流敢投資,在地好作品湧現。

我們現在已經不缺好內容,看都看不完。至於假新聞,很多人在努力,時間會解決一部分的問題。

第三部:不要忘記有 BBC 的英國卻公投脫歐、防疫一塌糊塗。

英國 BBC,幾乎是所有支持公共廣電人士的標竿,但英國有最多的小報八卦傳媒,大多數的年輕人都透過來自美國的 Netflix 看電視,而且英國人還在 2016 年的公投選擇脫歐。BBC 或許敢給承諾、敢開支票,年報逐條檢驗都達標,但是又如何?最重要的檢核點就是英國民主倒退,對立加劇,共同體破裂,防疫失敗。

我不是說這鍋要 BBC 來背,而是想說:並不是媒體單向影響社會,而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公視當然可以在各個層面上變得更好,但是那過程大概是曲折的,可能跟公視自己的變革沒那麼多關係。

過往一些媒體改革的論述,包括我自己,都很狹隘地一直在談「要把公視做好、做大」,然後一直想要改哪個法、設什麼機關,覺得公視做好了,台灣所有問題都解了。但現在我認為,公視沒有那麼偉大,它也只是社會的一環,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搭配,才能跟所在的社會一起變好,甚至是滯後的,但也無所謂。

第四部:不要輕視「媒體公務員」的穩定性

如果公視有冗員、有戰鬥力不足的問題,其實該同時比較其他「公法人」,也就是各個政府出錢的財團法人或行政法人運作狀況。我認為,儘管有各種問題,公視大概也不是特別嚴重的,或許還是比較優質、績效佳的。

講到底,公視最最最重要的存在目的,就是幫所在的社會「建立想像的共同體」,其他的什麼 IP 變現、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宣傳、媒體典範、勞動權益……都是額外的。之所以有公視,是因為我們假設公視能幫這個搖擺中的新生國家,在民主路上走得更穩健。共同體要建立,需要有人好好講自己與遠方的故事,給予建設性的批評跟指導,暢談未來的遠景。我們都想要有正直、誠實、見多識廣,還能感動我們的朋友,公視就被期待扮演這樣一個角色。

但不是只有公視可以幫這個忙。如果領導人認為現在,想像的共同體正在穩定建立起來,那公視對領導人顯然就只是副策,而且是眾多副策中的一個。每年給公視 20 億不多,績效也不差,放著少動緩碰,沒什麼問題。多蓋幾個科學園區、讓台積電遍地開花,可能才是主策。

這就接到我前頭說,關於領導人為何不處理公廣跟媒體改革,我的假設了。我認為領導人跟團隊把「建立想像的共同體」的主策壓在經濟與國際關係,這也是領導人擅長的領域。搭配「網紅化直接溝通」跳過媒體,效益也高。

我不認為,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的領導人,會對 BBC 不了解。或是親日的執政黨政府,會不熟悉 NHK。然而我若是領導人,應該也不會把公視當成主策,一來太難控且敏感;二來,現階段單獨操作也沒有效益,必須配合經濟策略、國際關係策略才能更加彰顯。

最後,我的結論是:公視會是現在這樣的表現,是因為我們選出來的領導人希望它這樣,也因為社會大環境能提供的就是這樣、此刻需要的也就是這樣。

不要期待公視有了 BBC 的錢就能變 BBC,除非台灣能變成英國。

KPI 只是 KPI,不是萬靈丹。要把數字做出來,沒有什麼困難。有那麼自持、拿獎拿那麼多的媒體公務員,其實該掌聲鼓勵了。

把納稅人面孔印出來貼在牆上之類的事,就算做了,我想不會有什麼幫助。但我會很期待方君竹與其他有心有才之年輕人,能起一個募資案,把極佳的《記者真心話》獨立繼續做下去一段時間,那才是真正的壓力,能真的對公視、媒體環境、領導人、跟公眾/選民,帶來真正意想不到的改變。那是我 16 年前曾經想做,但沒做到的。

--

--

Kuowei Cheng 鄭國威
鄭龜煮碗麵

Blogger/Entrepreneur/Science communicator/Father/Taiw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