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塔綠班」與「綠共」

我對政治攻防而產生的罵戰或貼標籤沒什麼好惡,反正總是喜歡的人覺得正中要害入木三分,討厭的人覺得粗鄙無禮自欺欺人。畢竟有權力的就直接做了,沒有權力就只剩下言論作為武器。

不過我對言論的邏輯很重視,而邏輯是威力的來源,沒邏輯的言論會讓我出戲。我應該沒記錯,藍營一開始的策略是把台灣比喻為阿富汗,會成為美國下一個棄子,但也因此自然把中共放到了塔利班的角色,這樣子比喻顯與藍營親中的立場有所衝突。即使身為一個旁觀者,我都會覺得這邏輯不太通,好在這比喻的壽命很快就到了。

接著在很短暫的時間內,就出現了「塔綠班」這樣的諧音比喻,應該是意圖把執政黨及其支持者比喻為「像塔利班那樣」。但如果是這樣,那國民黨就是被塔利班打敗、被美國放棄的阿富汗政府軍?

說到底,跟阿富汗、塔利班相關的比喻,實在不容易用在台灣上,因為沒有一個角色是好的,想把對手放在一個爛角色上,自己就會不得不扮演另一個爛角色。

「綠共」這詞也有類似的問題。我以為藍營(表面上)的立場應該是希望台灣人不要對中共有那麼高的敵意,維持兩岸和平。但卻把「共」作為負面標籤,用在對手民進黨身上,這樣也很難讓大家對紅共感到有好感。

再次說明:我認為政治上罵戰跟貼標籤是很難避免的,我也不認為要有什麼美感上的要求。達到目的、讓對手痛最重要,但對我來說,還是得要有邏輯才能有效。

想把對手比喻為一個糟糕的傢伙,或與一個具體、被廣泛認知為負面的形象連結,是很正常且理性的策略,每一個吵架的參與者或霸凌者都懂怎麼做,成功且能夠流傳至今的髒話或咒罵也都是符合邏輯、能持續發揮效用才傳承下來的。

我會建議政治人物或相關的標籤創造者,多從童話傳說之類,善惡分明的虛構故事與宏大敘事裡找比喻的來源,會比從時事裡找來得好,因為現在是小敘事的時代,小敘事總是充滿細節、黑白難分。

--

--

Kuowei Cheng 鄭國威
鄭龜煮碗麵

Blogger/Entrepreneur/Science communicator/Father/Taiw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