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218公投,我想好了

我有把這篇錄成 YT,在下面

公投前最後一週,我覺得想的差不多了。

雖然說我看了很多資料、論述、換過好幾次立場,不過能處理的還是有限,更不打算以為自己能全知全能,能靠著一根以科學出發的法槌做出終極審判。

在此跟各位分享繞了遠路、歷經風霜的旅人最後的判斷方式。這個判斷方式有三個前提:

一、公投是凝聚社會共識的過程,是各種故事互相激盪、融合、在可控範圍內讓對民主的信仰得以持續演進的儀式,並再次確認共同體的邊界感。

二、公投後的新方向,不論結果是什麼,需要被具有領導力、有效率、有實績、我能高度信賴,且可被咎責的團隊落實。若非如此,只會創造更大、更長期、更難以預測的混亂。

三、公投的結果不代表一切塵埃落定、目標達成(或失敗)。絕非我支持的立場過關就是 100% 的好,沒過關就是 100 % 的糟。

在這三個前提的基礎上,我的判斷方式是:

如果我認為這個議題應該由公投決定,由新政府或新專責單位負責監督跟執行,而且可以預期有咎責這個新政府或單位的方式,那我就投「同意」。

如果我認為這個議題應該由目前的政府跟單位決策、負責執行,並且接受目前的咎責方式,那我就投「不同意」。把決策權還給目前政府的決策者。

對。這就是我繞了一大圈之後,想到的判斷方式。這方式很不細膩,其實來自於自己在公司經營上學到的事。

原本我想用演繹法來幫自己下判斷,也就是用已知的事實,推導出下一項事實,希望到最後我會得到一個堅實又細膩的結論。這過程其實很有趣,應該說超好玩,我並不覺得浪費時間。

但我漸漸感覺,不斷堆疊的科學證據,最後都得乘上一個「執行團隊」這個變數。科學證據無法自己被執行,必須要有對的領導人、有夠的錢、有強烈的意圖、有環境的相輔。

經營公司,讓我學到的是:不管計畫再怎麼周全,目標再怎麼遠大,到了要執行重要任務的時候,只能交由充分信任、且有實績的領導人來負責,不然不可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把事情做成。

稍微差一點,任務都只會失敗,甚至更糟糕地僵屍化,把整間公司拖累。更不用說,如果把任務誤交給沒有打算跟公司一起拼下去的人手上,他隨時拍拍屁股走人,把資產一起帶走。

公投有點像是很多老闆常幹的「微管理」(micro-management),巴不得有條線拉著員工的手指跟眼皮,要他們做這個注意那個,特別是像我這種從一兩個人開始的創業公司,最常出現這種狀況。這次公投就是 1988 萬名老闆在拉線,最後會拉出一個結果。

結果就是一份又一份待執行的任務,但 1988 萬名老闆不可能自己寫企劃、定 KPI、把事情做完。偶爾微管理、讓員工困擾一下沒關係,但不可能這樣長期經營,絕大多數的時候,老闆能做的是要把架構搞定、找到能了解老闆想法、扛得住內外壓力的領導人、信任團隊來運作。

如果現有的領導人跟老闆意見就是不合、團隊沒有執行的能力跟意願,那就要趕快換人,絕對不要期待靠權威逼迫領導人照辦,因為辦不出你要的結果

就說到這,大家公投愉快。

--

--

Kuowei Cheng 鄭國威
鄭龜煮碗麵

Blogger/Entrepreneur/Science communicator/Father/Taiw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