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bbles — 我看事情的方式

Kuowei Cheng 鄭國威
鄭龜煮碗麵
Published in
7 min readAug 13, 2019

來聊聊比較空泛的主題吧,也就是我的價值觀。

在開始之前,還是得重複說一下:我的價值觀改變過好幾次,儘管現在這套是比較固定的,也比較好用,但未來會不會隨著各種變化又改了呢?很有可能。

現在的我跟《獵人》裡頭的小傑類似,對人事物的善惡沒有確定的立場,但更多的是對未知的好奇心。不過我還是會對一些事情有所警惕,覺得需要提防,那就是「增量過快」的事情。

在流行文本中,對「增量過快」的焦慮時常被描述,活屍就是其中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人被感染,出現癥狀,接著在沒人察覺的情況下,變成活屍的人越來越多,很快就到達無法控制、社會崩解的程度,《屍速列車》、《惡靈古堡》或其他你立刻想得到的活屍片大概都是這樣。

不過相較於活屍這種就算只有一隻也很糟糕的存在,若要用流行文化來舉例,我所謂的「增量過快」,更像是在 Star Trek Original 第二季中,出現的宇宙生物「Tribbles」。

出處: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ibble

廣告一下:如果沒看過 Star Trek Original 全三季,請趕快去看。人生中沒有太多事情比這更重要。

簡單來說,Tribbles 是一種毛茸茸的可愛生物,無死角的可愛,可愛到你會想捏爆它,不會咬你、抓你、要你把屎把尿、帶它散步、或用超能力控制你。這種生物的移動速度也很慢,你要是想傷害它,它大概也不會反抗。

這樣的完美寵物有什麼問題呢?有的,Tribbles 的問題就是「增量過快」。這種雌雄同體的生物花 50% 的能量在進行繁殖,而且每一隻都在懷孕狀態,一天可以生下十隻後代。在這一集裡,一開始討人喜愛的一隻 Tribble,很快增殖到沒辦法控制的數量,塞住了星艦的管線,讓企業號陷入前所未有的險境。

根據已知的資料,克林貢人是唯一跟這種生物處不來的類人高等生物,彼此都無法忍受對方的存在。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就有點像是克林貢人了。

比起活屍危機,像 Tribbles 這樣看似無害又可愛的東西,才是比較有可能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大量增生,成為威脅的存在。活屍太容易辨認了,也太令人反感了,人類雖然愚蠢,但面對擺明要吃人的怪物,自衛能力還是有的,正如我們已經把大多數曾經威脅人類的高階獵食者、獅子、老虎、豹啊、熊啊都逼到快要絕種,但受到人類特別保護的可愛外來種貓狗則成為淺山生態最大的威脅,事實上,Tribbles 的故事原型就是在澳洲快速繁殖的外來種兔子。

但不管是我自己也養的貓跟狗,或是沒機會養的 Tribbles,它們也都只是照著本能做事,並沒有組成議會跟政府,決定要侵入某個山林,破壞其生態,或是精心策劃佔領某艘星艦,讓自己被拍成 Star Trek 其中一集而留名宅史。

Tribbles 在數量少的時候,對人類(以及大部分星艦上的類人)來說就是完美的寵物,能讓星艦上的船員快樂,舒壓,又不用操心。沒有 Tribbles 的人看到了有 Tribbles 的人之後,也想要一隻,而既然 Tribbles 會快速增殖,代表生產跟獲得的成本都極低,於是每個人都能很快擁有自己的 Tribbles,滿足一時的慾望,有的人還養好幾隻。艦上的船員喜歡 Tribbles,也喜歡與擁有 Tribbles 的其他船員聊彼此的 Tribbles,而人類越喜歡 Tribbles,就越願意把寶貴的時間跟空間都留給 Tribbles,直到整個環境跟社會都承受不住。

講到這裡,大家應該都明白我的意思了。

Tribbles 沒有作惡的意圖,原本也不是問題,在數量少的時候對星艦上的船員更是助益。真正造成問題的是人類,是人類在尚未理解 Tribbles 的生態與本能的狀況下,遵循慾望,任憑 Tribbles 過度繁殖,在有限的封閉環境下,讓 Tribbles消耗了原本被視為非常充足的資源。

Tribbles 是塑膠袋、是汽車、是核子彈頭、是智慧型手機跟社群媒體、是農地工廠等等科技體,也是謠言跟八卦、是老齡化、少子化、都市化、是民粹政客,更是我們每個人身體裡的癌細胞。對地球來說,Tribbles 甚至就是人類。

科技體(Technium)是 Kevin Kelly 提出的概念,他在《科技想要什麼》這本書中,將科技比擬為一種生物,而就像所有生物一樣,科技體會適應環境變化、想要繁殖、想要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因此所謂的發明也不只是科學家、發明家的天才創意,而是科技與人類的互相馴化。

就像中國科普作家河森堡在《進擊的智人》一書中,講述了各種「匱乏」如何塑造了人類,然而在科技快速進步,讓地球上許多人遠離曾經的糧食與醫療等基本生存條件的匱乏之後,此刻這些人類集體遇上了新的匱乏,那就是認知能力的匱乏,規模前所未有。

太多不斷繁殖的 Tribbles / 科技體,把人類逼到牆角,讓我們總算知道認知能力是有極限的,於是我們只好加速研發新科技,例如人工智慧或腦機介面 (Brain-Computer Interface),期待它扮演天敵來消滅 Tribbles,或是擴充人類的認知能力,讓 Tribbles 再多也消耗不完,克服目前的困境。

問題是,這種新科技很快也會變成 Tribbles。

哈佛大學柏克曼網路與社會研究中心的共同創始人,身兼哈佛法學院、甘迺迪政府學院、應用科學學院電腦科學系教授的 Jonathan Zittrain 最近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專文,談的就是當人工智慧(特別是機器學習)日漸普及,在醫藥、金融、企業及許多重要領域中,會創造出不斷堆積、互相雜交、快速繁殖、不知從何計算起的「智慧債」(Intellectual debt) 。他認為機器學習是一種在大數據裡尋找出模式的技術,能讓我們即使不明白一個問題的因果邏輯,卻搶先獲得問題的答案。

這就像是發明出一種可以治病的藥,但卻不知道這藥物在人體裡的生理機轉,總之能把病治好。當這樣的藥(人工智慧)越來越多,甚至把多種藥一起服用,智慧債就越積越高,越積越快,就像沒有地基的擎天大廈。所以 Zittrain 認為,儘管很多人會指出人工智慧的不足,例如偏見跟錯誤,但他覺得更大的問題是當人工智慧持續針對各種問題給出正確答案,我們卻無從驗證。我看完他的觀點,覺得他想要提醒讀者的,跟我所指的 Tribbles 是一致的。

總結來說,我的價值觀就是:

  1. 我們現在我們遇到的絕大部分問題都來自各種 Tribbles「增量過快」,而不是 Tribbles 的本質是邪惡的、毀滅性的、讓人生厭的。
  2. 怪罪 Tribbles 是錯誤的方向,因為在快速繁殖之前,Tribbles 通常是有益的。
  3. Tribbles 增量的好處會立即讓我們享受到,但增量過快造成的問題通常會延遲發生,使得我們抗拒去面對。
  4. 我們必須願意去了解各種 Tribbles 的本質,包括人類自己作為一種 Tribbles。
  5. 面對 Tribbles,特別是人造的那些,解決之道不是要讓增量的速度慢下來就好,也不是要消滅或抗拒 Tribbles,而是要讓增量在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並控制總量。

當然,你我都知道這是很難做到的,甚至覺得根本做不到。但我要很取巧地說:重點不是做不做得到,而是我選擇這樣去看待事情,這讓我比較不會對事情或人或組織產生仇恨。太多仇恨、憤怒,不是會降低了我的認知能力,就是耗用太多認知資源。

最後,前幾個月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粉絲頁按讚人數的增量過快、我自己寫作發表量的增量也過快,都讓我有所警惕,所以我自主地調降了這樣的趨勢,把重心轉到增量比較慢的 Medium,鄭龜煮碗麵與我的發表欲合在一起,可能也是一個 Tribble,我知道我得好好控制。我最近也在同事的幫忙下,開了一個同名 Youtube 頻道,目前增量極慢(哈哈),各位可以沒有壓力地去看看。

--

--

Kuowei Cheng 鄭國威
鄭龜煮碗麵

Blogger/Entrepreneur/Science communicator/Father/Taiwa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