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咖啡館】高壓、學用落差、人才出走?台灣教育問題出在哪? 一起重新設計「教育」這產品吧!

醒世代
醒世代。聯盟吧,大家
5 min readOct 16, 2018

文/ inko

一起來重新設計「 教育」這項產品吧!

2018年轟動全台的公視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直指教育體制以及保守家庭的價值觀過度壓抑孩子,甚至造成許多難以挽回的傷害,衝擊著無數大人與學子的心弦。而兩天前又有一則引發熱議的新聞:一名父親撕爛孩子的課本以免於受罰抄而須晚睡之苦。有感於以上種種教育問題,一群年輕朋友齊聚在醒世代「公民咖啡館」共同探討如何重新設計「教育」這項產品。

活動發起人蓓瑩拋出一個問題:我們使用它超過十五年,並且所費不貲(一個孩子從小學念到大學,台灣父母平均投資金額約新台幣172萬元,全球排名第五),那我們的教育品質如何呢?臺灣的教育,究竟有什麼樣的問題呢?

在討論正式開始前,位在教育第一線的黃老師和我們分享了她看到的台灣教育,作了很精彩的拋磚引玉。「人才是重要的,教育應該是歷程而不是目的。」黃老師說,我們應該思考社會真正需要培育出什麼樣的人才、怎麼樣建立好的制度,想辦法留下這些人才。「有些面臨升學的高三家長們會思考,要把孩子留在台灣好? 還是出國?」一個國家有好的法規制度,才能激起人們創作的熱忱,持續發展出新的科技和商業模式。

接下來就是精彩的公民咖啡館囉!

經過3輪精彩的思辯,總共彙整出4個台灣教育的大問題,分別是「注重學業成績大於人格培養」、「缺乏獨立思考及思辨能力」、「在學校時間過長」以及「學用落差」。

「其實,這些問題好像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呢!」一名台大的翁姓同學表示:於是我們這組從如何改善「過度注重學業成績」這個制度討論起。我們認為,政府欲調整升學制度會遇到非常多挑戰,應該花更大的心思遊說、串聯各界,一同扭轉保守家長的觀念。否則,一昧追求「文憑」而非「能力」造成的學用落差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社會的共業。至於如何逐步改變的評量方式,我們這組有同學建議可以增加寫作及申論題的比重,幫助大家加強思考的訓練。

另一方面,課綱改了再改、教育本質被政治因素影響、朝令夕改的考試制度亦令學生無所適從。多數參與的夥伴得到一個共識:不管是透過何種管道入學至就業,似乎都隱含著「不夠認識自己」的問題,找不到獨特價值,或是受大環境及普遍刻板印象所逼,放棄了心中真正想追求的,就有參與者表示自己的老師曾坦承自己原本的志願並不是成為教育工作者。

「我覺得,指出問題很容易,但是要想出解決法方非常困難。」一位陳同學說表示,「能有這樣的經驗很棒。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公民咖啡館,平常根本不可能跟同學聊到這些事情,下次我也要把同學帶來!! (笑)」

「我是人資,我真的很關心我們台灣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我真的很開心,因為在家裡是不能聊這些事情的。我媽和我哥只會覺得我瘋了,台灣已經沒救了,想那麼多幹麻。但是我今天親眼看到,原來有這麼多有想法的人!」

「期待未來有更多制度面的討論!」

好多好多熱烈的回饋和心得,實在不及一一備載⋯⋯

一群平凡的人,從最平凡的共通點─「使用者」出發,一同腦力激盪提出解方,盼望教育未來更好的這份心意,真的很令人感動呢。

最後,就用今天同組夥伴分享的一段話作結尾吧──

頂尖哈佛大學想培養出的並不是為了追逐名利而成天行屍走肉的人,而是建構健全品格以貢獻社會之人。哈佛重視學生能夠making caring common(讓關愛他人之心在年輕人中普及),且真正的哈佛人是一群為真理,為國家,為社會而獻身的殉道者。他們不計回報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是美國社會真正的精英,回饋社會的觀念已深深紮在他們的內心。臺灣教育若能朝此方向落實,相信一切會很不一樣,而改變也許可以從此刻做起。

當越多像我們這樣平凡的一般人,願意一起很溫和、理性地關心這些屬於大家的事情,相信台灣會越來越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