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本上的UX」- 從健行地圖看有限空間的UX設計

若你是位想跨足UIUX 的平面設計師,學新工具前,「紙本上的UX」也會是很好的預先練習。

--

這幾年,爬山風潮似乎又火熱起來,即便登山APP不在少數,但對於登山客來說,爬山除了不便划手機外,若山區基地台不足導致頻寬和連線速度受限,偏僻山區的地圖很可能無跡可循。因此,事前作功課,與一本詳盡的健行手冊就格外重要。

今年4月去了位於日本和歌山的世界文化遺產「熊野古道」朝聖,對於整體的設計規劃印象深刻。僅透過手冊的方寸空間,卻能精準洞悉用戶(我的)痛點,透過優秀的設計,將複雜的資訊轉譯給國外遊客,讓使用體驗非常流暢。

希望這張熊野古道,能帶給大家充滿神祕氣息的芬多精! (吸~) / Source: https://www.ana.co.jp/zh/tw/japan-travel-planner/wakayama/0000001.html

思考

大家已慣於談論行動裝置的 UX ,但回過頭想想,紙本既然也是資訊載體的一種,若少了熟悉的提示、上下滑動、放大縮小、搜尋等互動功能,登山的複雜資訊該如何呈現? 紙本上的有限小空間,又該如何做最有效的大利用?

先問 : 就導覽手冊,登山者必須看到什麼? 在意什麼 ?

這邊的描述是以我這位「非專業登山者」為基礎 :

1. 喜歡看圖示多於文字描述,圖示較易於對照實際狀況 - 所謂文不如表、表不如圖、圖不如現場看一下!

2. 路程長短與預計花費時間 - 讓我先知道哪邊會特別喘的概念..

3.坡度- 上坡距離約為多少? 是陡(抖)上還是緩上?

4.是否會有岔路 - 有時遇見道路交會,全貌式的紙本導覽往往因空間限制顯示得很小,使用者只會知道這邊可能有叉路,但無法確定會是往哪個方向? 長什麼樣子?

5.周邊設施 - 上山很需要知道哪邊可以上廁所,或是哪邊有水源地、手機訊號接收處等等,台灣現階段較多是倚賴嚮導與山友間的資訊交流。而若健行時間過長需要補充糧食,哪邊可以購得,或是完全沒有得預先準備,這些也需要事前規劃。

6.便於收納拿取

那熊野古道導覽設計如何做? 這就來!

這份導覽以等高線圖呈現山徑路線全貌,其他優秀的地方還有:

  1. 洞悉用戶的預期心理: 最上面顯示明確的路徑坡度。這對於一位「痛恨上坡」的女子來說,真的非常重要。即使都要爬上去,能夠「預先告知」即將面臨上坡、 上坡距離約為多少、是陡上還是緩上,皆能讓使用者有心理準備,一鼓作氣勇往直上,然後再開朗無比地迎接下坡! XD

2. 岔路路段的資訊顯示 : 因為熊野古道部分路段會穿越鄉野道路或是城鎮聚落,這份設計並沒有因為空間有限而省略這些細節。有岔路的部分採取類似UI 設計中「Tool tip」的方式呈現,詳細告知複雜岔路的正確行經路線,避免迷路。

3. 淺顯易懂且共通的標示設計 : 導覽手冊有系統的設計「標示」,並明確標註於地圖上。提供簡易明確的圖示與實體照片相互對照,讓不懂日文的遊客也能輕易了解相關訊息。

4. 考量實體手冊的翻閱方式 : 熊野區的參拜之道其實有七條,合稱為「熊野古道」,手冊內涵蓋所有道路的相關資訊,因此內容非常多。無論採取一大張上下左右收疊,或像報紙那樣的收合方式,對登山客來說收納並不方便,摺疊處也很容易破損,就喪失了提供資訊的意義。

因此手冊被設計為長形二疊的方式翻閱,雖然稍厚(畢竟有7條路線!) 寬度大小也很適合收納於背包側袋,便於拿取外還能留待下次再使用,非常環保。

而要說有什麼缺點的話,應該還缺了路線「難易度」。但我猜因為古道都是 1000m 以下的高度,且已附有各項詳細資訊參照(如時間與坡度橫切圖),可能是認為遊客可以自行判斷而省略。

總是要比較過後才知好壞! 我們也來看看一下紐西蘭台灣的設計。

紐西蘭 Glacier Guide

大部分人去到紐西蘭南島,必會安排一趟冰川健行。下圖分別為「Franz Josef Glacier」與「Mount Cook」的導覽手冊。

上: 「Franz Josef Glacier」/ 下: 「Mount Cook」

說是手冊,其實只是一頁A4讓你自己收疊,飛走就沒有了QQ。紐西蘭的地圖喜愛搭配實際山形原貌設計,但部分路線為了配合山形原貌會被擋住....。地圖上標示各條健行路線所需時間以及難易程度(闔家歡樂級、一般級、專家級),再搭配一些簡單的描述後就沒有更細節的資訊了。

在「Franz Josef Glacier」時我們就憑著這張導覽,選了個可以近距離看冰川的路線進去,但中途的確遇上錯過實體標示(一個釘在河岸對面樹幹上的螢光標示版)而迷路半小時的窘境。

然而, 因觀光為其重要產業之一,紐西蘭依然是我心中健行環境維護得不賴的前段班國家! 不但願意花大筆經費維修道路,較為深山的區域沿途也都釘有明確標示版( 前提是你沒有錯過它 XD)。若想知道我為何迷路可看這篇:

台灣

台灣的山徑導覽較無制式規格,有大張海報折疊式,也有可收納於背包側袋的小冊式。內容常涵蓋整個台灣山徑,並以東西南北區為區分單位,也因此多著重於「如何抵達登山口的交通指南、難度分級、海拔高度,還有歷史介紹、附近生態」等。顯少提供單一登山路線的所需時間及路線爬升圖。

而且遊客中心並不保證都有手冊可拿,山上的實體標示雖有立告示欄,卻常常沒有統一的N(指北)指標,讓初訪的登山客搞不清楚東南西北,有爬山的朋友應該都有共同經驗 : 大家多半還是靠著「沿路詢問」的方式得知前方路況。目前印象最深刻為台北的象山虎山步道,可以親身體驗看看 QQ

結語

以健行導覽手冊來說,在紙本的有限空間提供讓人一目瞭然,及便於查閱與閱讀理解的設計非常重要。然在旅遊產業中,若要達到「用戶的超完美體驗」其實還需要:

軟硬體的全面整合與一致性設計

在設計產品前我們該問: 該產品由誰(人),在什麼環境(地),利用什麼載體(物),做什麼來解決什麼問題(事)。不同載體的規格與屬性當然也帶來不同的設計啟示與要求。

我認為「熊野古道」整體服務能讓人滿意度極高的原因,除了日本人要求極致的謹慎性格外,是將熊野古道視為國際性的觀光產品。故無論在紙本導覽、觀光宣傳、實際使用情境、或是環境設施等皆能依據用戶痛點與需求,進行全面性、一致性的規劃與考量,例如:

1. 路上實體標示能確實配合紙本說明,降低對照不全的困惑,增加安全感。

http://htfjsw2012.blogspot.com/2012/11/kansai-window.html / https://www.wayfarer.idv.tw/Japan/Japan2015_Kumano/1109.htm

2. 透過「預先告知」路段狀況以消除心理壓力(例如坡度、距離、所需時間,與叉路),讓旅客能放鬆地單純享受健行這件事,滿意度自然提升。

3. 由獨立單位統籌設計規劃,並考量國內外遊客的不同需求,降低一物多譯的困擾。

外國遊客的版本,還提供一年四季,各月日出/日落時間,以及降雨量、氣溫等統計資訊

科技只是手段之一,誰先直視「人性」就贏

隨著科技躍進,對於健行這件事必然會有越來越多應用,未來也將擁有即時語音導航也說不定( 可能現在已經有了?)

「噹噹! 預計2分鐘後左轉遇上陡上坡 200 m,您可以消耗130卡熱量…」然終究,使用產品的是「人」,就算反璞歸真回到單純紙本的載體,能直視「人性」的設計,才是產品的致勝關鍵。

熊野古道,雖非如富士山是所有訪日旅客的首選,卻有其獨特而內蘊迷人之處。從最初蒐集資料到實際走訪古道,整體體驗實在無可挑剔,一個好的、整體性的規畫設計絕對可以帶動沿途的經濟發展,讓人想一訪再訪。

台灣的山林地貌,也有其特色且不輸日本 : 有南投的八通關古道、花蓮太魯閣的錐麓古道、台東壯麗的阿朗壹古道等等,但我們少了一致性的設計與體驗 (影響因素很多)。若能說好故事,並將軟硬體整合完全,相信台灣也可以循這條路前進,讓台灣的美麗被更多人看見。若你也有興趣一訪「世界遺產熊野古道」,歡迎連至此篇~

感謝閱讀到最後的你!

我是 Seal,也是一位UI/UX Designer,希望你們喜歡這次的分享。歡迎追蹤我,拍手鼓勵我,或是有其他問題也可以來信:tsengseal@gmail.com,謝謝!

--

--

Seal-被半導體業耽誤的產品設計師
重曝好時光

理性>感性,所以練習感性;圖像>文字,所以嘗試寫作。我是位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且深怕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產品設計師 !! (☞•́⍛•̀)☞ 因此對科技趨勢極有興趣,只為了找尋能不被滅亡的答案 :P。👩‍🎓@ FUJ Applied Arts ✌🏼BB來電:https://pse.is/3ltt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