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開一間一人公司」 vs 「海外經驗與職涯成長」演講分享

自僱者與受雇者自我升級的策略解析

--

最近陷入低潮😰,又開啟了我思考人生的循環,短時間連衝兩種不同面向的職涯講座。一位是脫離公司,為了讓自己好好享受生活的一人公司生活家- 于為暢;另一位則是如何一再突破自己的能力天花板,找到更好工作的海外經理-Tifi Liu

若你恰巧也對職涯感到迷茫,不妨先思考目前遇到的問題後再繼續閱讀,說不定能筆記出解法。

7/20 工作生活家:來開一間一人公司 / 7/23 CMX 人物小聚 Tifi的海外經驗與職涯成長

🤘《于為暢 / 來開一間一人公司》# 投入越少卻能得到更多的工作模式

于為暢(暢哥)是一名40+資深網路人,也是暢玩天下創辦人,早期打滾於外商公司,近期則深耕於網路行銷及個人品牌經營。一開場他便破題:

👉 未來將有 1/3 的人口是自由業者,「一人公司」將是趨勢。

▍一人公司的形成,是因為工作模式已經改變

絕大部分的台灣人為了家計被工作綁架,然隨著科技發展與思想的轉變,也有「人不該活著只為了工作」的呼聲出現。若你想要掙脫依附於公司的工作模式,就需要以新思維+新方式+新工具來達成好好生活的目標。

▍以終為始 - 明確想過什麼生活,反推現在該有的準備

若你現在感到苦悶,請先明確理想生活的樣貌(目標),並從終點(目標)反推應該開始努力的起點。新生活方式,應該是讓工作來適應你的生活。

工作+學習。學到老,活到老。

▍來開一間「一人公司」

「一人公司」的起點是「專業變現」,這是最簡單也最困難的部分。國外的常見做法 : 發表一個「學說」> 出一本書 > 發展一個事業。

暢哥以 Paul Jarvis 寫的「一人公司」為主軸概念,並搭配自身實作,分享他如何將知識數位化+規模化,來實踐知識變現的歷程。

Q1: 如何開一人公司?

首先,要發展一人公司,得先建立個人品牌。要建立個人品牌,則需要提供有需求的事物。因此你得先列出『你能提供的專業』『有誰需要該專業』,並從交集(你的優勢)來決定發展方向。

Q2: 找不到優勢怎麼辦?

未到演講結束,已經有人舉手提出這個問題。摘錄幾個很有意思的說法:

1. 每個人一定都有優勢,但多半是別人先找到,自己才發現。若你還沒找到,可能是接觸的人還不夠多。你可以認識更多人來探索自己的優勢。
2. 找不到優勢,就找比你差的人教他。透過『大量教授他人』來促進自己成長,這能讓我們快速檢視自己的專業是否到位,是否有需求市場,並從中慢慢累積自己的品牌和價值。
3. 小規模(MVP)前進試錯,不要妄想一步登天,不要跟別人比,跟自己比。
4. 技能的熟度,是靠時間去累積的。

Q3: 知識變現的第一步? 👉 出書

這是「以終為始」的反推歷程:品牌要成功,得先讓人有「信任感」👉而「專家」的形象會讓人產生信任感 👉而成為專家的最快捷徑就是「出書」。因此知識變現路徑如下:

出書 >成為專家 >建立信任感 >營造個人品牌

且身為現代人是幸運的! 因為以前知識的傳遞很慢,但現在則因網路普及能讓知識散播速度加成。即便電子書也行,等到成為專家後,再將專業知識數位化,規模化,並賣給有需要的人。

Q4: 如何吸引群眾並找到目標TA? - 漏斗理論

1. 沒聽過你(Never heard)- 提供免費的文章和服務讓他知道你
2. 對你沒興趣(Not interest)- 出書讓他看你的書後引起興趣或喜歡你
3. 跟你沒連結(Not connected)- 提供數位產品讓他訂閱( podcast 或影片),形成信任連結
4. 被動參與(Passive involve)- 開辦實體課程讓他參與並購買你的課程

Q5: 如何定價?

定價是一種過程、比較、與對自己價值的自信。

舉例來說: 若一開始課程定價$1600,但你發現場場爆滿後(代表大家願意買單)可再提高價格。每次的報名狀況都是衡量的標準。但若有人覺得太貴不願意買也不該回頭降低價格,因為這對於個人品牌是有害而無利,你該做的是 如何努力讓課程提升到該價值。

▍How to work less, make more?

一人公司光靠知識變現夠嗎?還可以多做什麼?

👉你可以透過「技能交配」來維持「產品的多樣性」

快樂的來源=沒有壓力。由於長期做單一工作容易產生壓力與倦怠,因此保持產品的多樣性(寫書、演講、顧問、課程....)不僅僅能分擔風險,還能將「壓力源」分散開來,藉此在不同時期將高壓力工作內容稀釋轉換,並保持自己的產出品質。

暢哥也鼓勵我們透過學習新技能來為自己加值,用不同技能交配讓自己更有競爭力。順道偷渡一下暢哥長期追蹤的偶像們:

Paul Jarvis, Tim Ferriss, Nir Eyal, Simon Sinek *Simon本身在TED也有過多次精彩的演講,如偉大的領袖如何鼓動行為

🤘 CMX 人物小聚 -《Tifi 的海外經驗與職涯成長》

不同於上一場的一人公司。Tifi分享的是海外經驗與職涯成長Upgrade。整場演講以Expasion x Upgrade x Leverage 三個關鍵字破題,展示出在各階段職涯中,她如何找出關鍵問題、整合手邊資源、搞定相關 Stakeholder、勇敢爭取自己理想工作的各種策略。

這讓她 23 歲時就成為台灣騰訊 Marketing Manager ; 25 歲離開家人與男友成為 Google馬來西亞的 14人團隊Lead ; 而現在她則以不到30歲的年紀負責知名中國互聯網公司整個東南亞市場的商務開發。

1. 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戰場?STP 策略

你的定位與所在產業有Match嗎?Tifi建議大家在轉職前可以透過 「STP 策略分析」找出自己的個人賣點。

1.市場區隔(Segmenting): 鎖定產業,分析產業狀況,區分產業間差別
2.目標選擇(Targeting): 連結過去經驗,你能滿足他們的哪些需求?
3.定位(Positioning): 自我定位,做出差異並找到個人優勢

STP 策略能幫助你全面性了解自己目前的戰力與情勢。甚至可以進一步推演面試時可能被問的問題如:「我過去做過什麼,達成什麼成就(Great Achievement)?為什麼想要換產業,為什麼我適合這份工作? 我能幫助公司的是什麼?」。

事前對自己能力的理解不僅能在回答時嚴謹且具邏輯性,能清晰道出自己的優勢,也更加容易說服面試官。

寫到這我想起企業為了永續生存發展,也會以NSDB法分析。其實經營自己就跟經營公司一樣,你也能透過NSDB更明瞭自身優勢或是努力的方向。

Image source: https://ctee.com.tw/bookstore/goodbook/97050.html

2. 職場 ≠ 學習場

面試時最忌諱說:我是來公司學習的。職場並不是學習場,我們該優先思考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快速展現自己的價值,最好還能列出未來入職 3個月內的操作方向。

👉 但我不懂產業、公司內部狀況該怎麼辦?Tifi建議盡可能熟讀公司相關新聞,並透過 LinkedIn接觸在內部工作的人,盡力抓住任何機會來了解公司。

3. 要帶人得先帶心

Tifi 在25歲時開始帶團隊。面對這些比自己年紀大、且更早進入職場的同事們,起初當然備受刁難。但Tifi決定先做他們的朋友,從「心」攻破。

因理解到業務就會在意業績,所以她與他們一起著手研究所有業務的顧客資料,分析業績無法提升的原因並逐一擊破,在業績提升後還幫團隊爭取到更多的 Bonus。心被收服,業績進來,團隊自然也能蒸蒸日上。

4. 談判籌碼:每階段都要有能說嘴的Achievement

Don’t cut corners. 成功沒有捷徑! 職場上或許有很多人想靠跳槽或跟長官交好來加薪,但能讓實力職涯三級跳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在個階段做出成果與代表作!

若有了代表作,還必須能將之量化呈現出來。Achievement=Numbers + Stories。我們在職涯上要有可被量化的數字,可能是一個目前與歷年成效的相對百分比;或者是個人主導的專案提升轉換率…等,要將自己的策略說清楚,將成就化為數字,才能轉譯成讓面試官聽了為之一亮的談判籌碼。

5. Why oversea?

為何想到海外工作? Tifi 表示她不想只看台灣市場,她想要看看其它國家的團隊如何做事。由於在國際公司,資訊不對稱常會導致情勢誤判或者是無法用更有效的方式解決問題,因此她決定擴大自己的格局到海外去。

然海外工作並非如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美好。Tifi 建議盤點各種困難與犧牲,自己想去的原因與想要獲得什麼,考量過後若目標非常明確,那就出發吧!關於海外經驗的要點節錄:

1. 出了台灣,台灣人的優勢是什麼? Taiwan ≠ you, everyone is unique.
2. Language is a must, not a plus.
3. Be aware of every crisis 請每天閱讀產業相關文章,來保有對於當地市場的敏感度。

小結

雖然這是兩種完全不同面向的職涯討論,但不難發現其間仍有許多相通的概念。整理如下:

以上雖然只列出6點,但其實還有第7點 😎讓我印象很深刻:暢哥說在台灣,要當專業講師的人往往會覺得自己至少要 90% 才敢出來,但在國外,很多名人是在 40% 時期就出來開創個人品牌了。

Tifi也說: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假裝你是某人,然後直到你成為某人!

台灣人普遍存在著信心不足的問題。「假裝」其實並非在教你百分之百複製別人的成功之道,而是在學習或模仿(Modeling)的過程中,不斷自我進化,讓它幫助你形塑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或模式。這樣的概念對我來說是個衝擊,因為本人就是個裝B會心虛的人啊啊!

發文後蠻多人對這段有不同的討論。工作生活家創辦人小白就提到:在職場上大家有時會基於禮貌而不戳破那個「裝」,因此保有實力並真誠待人方為上策。但若能迫使自己朝向那個目標邁進,或許也是另一種急速成長的方式,只是需要適當拿捏以免未出師就先壞了自己形象。總之這點讓大家自由思考與玩味囉~

最後

雖然大多數的人在理想與現實的槓桿間來回奔跑,迷茫而焦慮以求那微妙的平衡。但對職涯重新體認的我們,就像行走在手扶梯上的人一樣已經On the road, 且得以透過這些心法幫助我們再次加速並明確方向。

One good choice leads to another.

在確認自己心之所向且擬定策略後,就放膽出發吧~ 🌈 🌈 🌈

感謝閱讀到最後的你!

1-5  claps:既然看過了,就來簽個到吧!
6-10 claps: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11-20 claps:看完這篇文章我認為很有幫助!
21-50 claps:Oops!看來你對這篇很有感覺,我會更努力分享,謝謝你!

工商時間-介紹一下兩個主辦單位啦! 💕 推薦追蹤!

工作生活家

『工作生活家』由微軟和 Office 365 團隊贊助和支持,其 Slogan 為『我的工作就是好好生活』。工作生活家是一個社團也是一個理念,更是一群有共同理念的人,聚在一起探索新世代的生活與工作。宗旨:

1. 自主:因自覺而自主
2. 堅持:因堅持而精通
3. 歸屬:因分享而有歸屬感

CMX-一群社群人辦給給社群經理的社群 😆

對第一次參加的人來說,就如他們影片所述: 這是個邪教般的存在!! 充滿了正面積極與相互交流分享的人們。Real Connection, Real Community! 群內學習氣氛很好,相信對於想要迅速成長的人(無論任何方向)都有很大幫助。

--

--

Seal-被半導體業耽誤的產品設計師
重曝好時光

理性>感性,所以練習感性;圖像>文字,所以嘗試寫作。我是位在半導體產業工作,且深怕被AI人工智慧取代的產品設計師 !! (☞•́⍛•̀)☞ 因此對科技趨勢極有興趣,只為了找尋能不被滅亡的答案 :P。👩‍🎓@ FUJ Applied Arts ✌🏼BB來電:https://pse.is/3ltt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