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禧年書看「千年如一日」的神學詮釋

Shmu’el
釐經伴道
Published in
9 min readAug 4, 2020
Photo by Fabrizio Verrecchia on Unsplash

1. 禧年書的時代背景

毫無疑問的是,禧年書原著以希伯來文寫作,雖然完整希伯來文抄本已佚失,但從在昆蘭和馬薩大所發現的抄本足以驗證這種說法;而在昆蘭所發現的禧年書抄本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抄本,成書於哈斯摩尼時代晚期(公元前 75–50 年間),反映昆蘭群體與禧年書的觀點近似。 不少學者就禧年書與昆蘭群體的關係作出研究,並指出兩者在神學、禮祭、律法以及在曆法都呈現很強的關連,而最大的差別在於禧年書作者傾向接納馬加比家族的興起和掌政,而昆蘭群體則拒絕完全拒絕耶路撒冷的祭司系統;不過學者普遍相信禧年書作者應該屬於哈西典(Hasidic)或愛色尼(Essene)傳統,故估計禧年書成書不遲於公元前 161–134 年間,即愛色尼派與馬加比分裂之前,若考慮對書中有關雅各對亞摩利人和以東人的戰事有所影射馬加比的戰役,則可推測禧年書約在公元前 161–140 年間成書。 由此,禧年書成為理解公元前二世紀間哈西典派對社會、政治和宗教觀點的重要文獻,也可以被視為「原始愛色尼群體(”proto-Essene communities”)」的作品。

在希臘時期的大祭司除了具有宗教上的影響力,在政治層面上亦對猶太族群有一定程度的管治權。根據約瑟夫在猶太古史的記載,西流古(Seleucid)王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登基後受賄於耶孫,罷免了原來的大祭司安尼亞三世,委任耶孫作為大祭司;耶孫藉此在耶路撒冷興建希臘競技場,並在猶太地推行希臘文化,加上安提阿古四世後來闖入聖殿,奪走貴重器皿和銀子,又在耶路撒冷大開殺戒,其手下腓力(Philip)更在安息日趁機殘殺猶太人,另有雅典人哥羅安(Geron)在聖殿建壇用豬獻祭給宙斯,連串事件引起馬加比一、二書作者的強烈批評。 Charlesworth 認為,禧年書作者之所以非常強調安息日、割禮和遵行律法的論調,是反映了部分猶太群體對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的觀點。

2. 禧年書的報應觀

禧年書可謂創世紀的重寫版本,在書中亞當墮落的故事屢見不鮮,但禧年書的作者並沒有將人類罪惡的矛頭指向亞當,而將世上邪惡存在的解釋歸咎於自洪水以來天使的墮落,並強調人和國族在邪惡權勢前的無能。 亞當的死在禧年書的詮釋中明顯地是罪的結果,如經文指出:

29 到了第十九個禧年末,亞當於第七個七年的第六年離開這世界。他的子孫一同把他埋在上主造他的地方。他是地上第一個被埋的人。 30 在世上的年日還差七十年便到一千年。天上的證言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因此,關於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有這樣的話記著說;「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亞當沒有活到今天,因為他吃了那果子,死便臨到他身上。
(禧年書 4:29–30)

禧年書所記載亞當的壽數無疑是來自創世記的記載,「亞當共活了九百三十歲就死了」(創世記 5:5)等同「還差七十年便到一千年」(禧年書 4:30),但在創世記 5 章中,作者並沒有特別交待亞當死亡的原因,亞當的壽命亦於同一章內家譜所交待其他先祖的壽數相若,故亞當的死在創世記原始版本的記載並不顯眼。而禧年書在記載亞當的死時,作者引用詩篇 90:4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指出世上與天上的時間觀有所差別,世上的一千年就如天上的一日,故亞當的壽數按天上的時間計算只有一日,也就符合創世記 2:17 上主所說,亞當吃分別善惡樹果子的日子必定死的描述。 因此禧年書作者透過引用詩篇 90:4 驗證亞當是在犯罪當日死,顯示出一種即時報應的觀念,對亞當作出了比創世記更嚴厲的判斷。

3. 詩篇 90 篇的處境

不過,禧年書將創世記 5:5 連繫上詩篇 90:4 的做法令人懷疑作者是否充分考慮到兩段經文的處境是否配合,故筆者欲先探討詩篇 90 篇的處境,再評價禧年書其對的引用。

研究詩篇的學者普遍將詩篇 90–100 篇視為一個群組,而摩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因此「摩西 — 曠野主題(Moses-wilderness themes)」成為了整個群組的重要背景,荒野漂泊的處境也成為詩篇編修者在第四卷中隱喻的被擄主題。 詩篇 90 篇題為「神人摩西的祈禱」,是唯一在標題提及摩西的詩,學者認為這代表祈禱的人正處於耶路撒冷淪陷後,失去聖殿和君王的境況,而這篇詩正是以色列人懇切地向上主祈禱,尋求上主的介入並把他們從危機中解脫出來的表達。

詩篇 90 篇中時間的主題暗示著人類的脆弱和人類生命的有限性,人無法以任何方式操控生命,相反只有上主才是創造並賦予生命的那一位;詩中 1–6 節的核心是神與人的極端對比,特別是透過時間流逝的主題來表達,7–12 節則描述人在短暫的人生中被上帝的憤怒淹沒,13–16 節以祈求智慧為結尾,反思如何充實地過短暫的人生。 這篇詩似乎暗示了罪與死之間的聯繫,詩人讚美創造者,反思上帝的永存,訴說人類生命的短暫,但是焦點似乎集中在求告創造主不要忽視人類短暫的生活陷入困境,顧念脆弱的人類。 這都與出埃及群體,就是因不信而被上帝審判要死在曠野的一代(民數記 14:21–35)的想法相符,故可以推斷詩篇 90 篇有意喚起曠野一代的吶喊,就是因不信上帝而在詛咒下面對死亡的哀求。

4. 禧年書引用詩篇

詩篇 90 篇的確可被理解為對人類壽命問題的一種解釋,就如詩篇 90:3「歸於塵土」的用字呼應著創世記 3:19 中亞當所受的咒詛,而 90:4 則是詩人慨嘆生命短暫的表達。話雖如此,筆者認為詩人似乎著墨於對現世的哀嘆多於說明報應觀,尤其是考慮到全詩的主題以及哀歌的體裁。在禧年書 4:29–30 有關亞當的死的敘事中,不但未見哀求的主調,甚至是訴諸 90:4 來為亞當的死定義,如此的引用似乎未有忠於詩人的原意。而且,禧年書的作者是以「如已過的昨日(כְּי֣וֹם אֶ֭תְמוֹל)」(詩篇 90:4)連繫上「吃的日子(בְּי֛וֹם אֲכָלְךָ֥)」(創世記 2:17),兩個日子(יוֹם)似乎在處境上有異,前者是指整段人生的長久,後者是人生中特定的時段,這種以經解經的方式似乎未夠嚴謹。

再者,若禧年書承載了部分猶太群體對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的觀點,以亞當的死指出罪人會即時面臨死亡的報應觀,就更可能先入為主地理解詩篇,而忽略了全詩的神學意義。不過,這種說法亦未能完全考慮到禧年書作者的時代詩篇或許仍處於編修中的階段,亦成為了產生這種脫離處境的引用的其中一個可能性。

5. 彼得後書引用詩篇

那麼筆者需處理的是,詩篇 90 篇在新約時期是如何被理解的問題,恰巧地在新約聖經中亦見一例是引用詩篇 90:4,出自彼得後書:

8 親愛的弟兄們,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忽略:在主看來,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9 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
(彼得後書 3:8–9)

彼得後書作者引用詩篇 90:4 的時間觀來描述主再來的日子,指出雖然基督徒群體期望基督將在短時間内再來,但願望仍未成真的原因是因為上主的時間觀有別於人類的時間觀,而出現這差別是因為主願意籍更寬容的時間觀來讓更多人有機會悔改。如此一來,彼得後書的處境就與詩篇 90 篇相當接近,兩者都期盼上主透過扭轉人類在有限時間中的命運來拯救人,而非強調人類壽命的限制或將其視為罪的後果或咒詛。筆者認為,此例似乎指向新約作者對詩篇 90 篇的神學有所認知,故在引用上未見大幅偏離舊約原意和處境;相反禧年書作者似乎傾向以字面的共通性作為互文釋經的唯一橋樑,故出現了偏離詩篇本意的情況,導致信息有所偏差。

總而言之,禧年書作者雖然期盼犯罪的人能夠立時被審判,但上主並不急於審判,反而是透過拖延審判來讓人悔改。即使神子民群體面對逼迫,不論是在安提阿古四世還是尼祿的統治下,上主的心意仍沒有改變,就是寬容罪人,願意人人悔改。因此教會在面對邪惡政權的統治下,宣告悔改的福音似乎比審判的信息更重要,就如詩人為將要死在曠野的一代人代求,教會也要為罪犯滔天的人代求,盼望上主的拯救終有一日來臨。

本文為筆者修讀【兩約文獻】之學科論文。

參考書目

梁美心。《第二聖殿猶太教導論》。香港:天道,2018年。

Brueggemann, Walter and Bellinger, William H. Psal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Charlesworth, James H. ed. The Old Testament Pseudepigrapha.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83–85.

Hanneken, Todd R. The Subversion of the Apocalypses in the Book of Jubilee. Early Judaism and Its Literature 34. 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12.

Kuge, James L. A Walk Through Jubilees: Studies in the Book of Jubilees and the World of Its Creation.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12.

Mitchell, David C. The Message of the Psalter: An Eschatological Programme in the Book of Psalms. Sheffield: Sheffield Academic, 1997.

VanderKam, James C. Jubilees: A Commentary in Two Volumes. Ed. Crawford Sidnie White. Minneapolis: Augsburg Fortress, Publishers, 2018.

--

--

Shmu’el
釐經伴道

‎יְהוָ֥ה אֱלֹהֵ֖ינוּ יְהוָ֥ה׀ אֶחָֽד׃ Adonai Eloheinu, Adonai ec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