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故事 Day 4

邱鈞評
鈞評的永續碎碎念
3 min readJul 21, 2018

在旅程的第四天,我們啟程前往蘭嶼。蘭嶼的這條觀光鏈養活了很多人,我也產生不少疑問。

因為大眾運輸的不便,從後壁湖搭船往蘭嶼的人除了開車之外就是搭旅遊包車。經過了大約兩個小時後來到後壁湖等待開往蘭嶼的船,在這個時候突然想到,若是以社會影響力投資的方式來新設一間船公司,將利潤的部分再次投入蘭嶼的在地發展,長時間累積下來的資源也非常可觀。這幾艘船將遊客不斷的載進載出,利潤由外地人帶走,遊客在蘭嶼留下的垃圾和對文化的破壞卻是留給當地人承擔。

費用越高的支出,能從中獲取的利潤空間越大,責任消費與生產這件事若是要從小店家開始,以類似好盒器的方式鼓勵減少一次性垃圾的產生就有些困難。若是從民宿、船運等等大的開銷開始或許會簡單一點。

路邊阿嬤請我們吃的蘭嶼龍眼

今天晚上的住宿地點在蘭恩基金會,有別於住在民宿會有在港口的接待,住在蘭恩基金會的話要自己前往,還好有搭到便車,要不然提著行李加上太陽真的不行。辦理入住手續的時候行政人員也有些生疏,目前也沒有提供住客使用的wifi。住宿這件事不是蘭恩基金會的收入主力,主要還是來自募款,入住之後房間內的牆壁上也有貼請多包涵的說明,但還是希望有機會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好一些。這也就像是社會企業的概念,用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若蘭恩基金會正在做的社會福利或文化保存等相關議題經費不足,何嘗不發揮當地觀光客眾多的優勢,做出相較其他民宿更有意義的住宿解方,使觀光客可以用住宿的選擇來支持在地的非營利組織。

避免這次的壯遊造成島上更多的負擔,我們訂出自己的三不原則:

▍不租機車:以步行和搭便車的方式移動。

▍不留下垃圾:攜帶環保餐具及餐盒、水壺,製造的垃圾攜帶回臺灣本島

▍不走既有的套裝行程:除了擔任「咖希部灣」的環保志工、採訪「說蘭嶼環境協會」之外,其他時間皆為空白,在當地找到我們自己的旅遊方式。

我們踏上蘭嶼的第一件事 — 豎起大拇哥,往港口外走一小段,便成功搭到便車。

車主是民宿老闆娘,土生土長的蘭嶼人,出社會後到台北生活了20多年,前年才剛回來經營民宿。簡單的幾句寒喧之後,接著問了一個有點尖銳的問題「蘭嶼的產業是以本地人經營居多,還是外地人為了賺觀光財而來的?」大姐說:「島上土地不能買賣,外地人只能透過投資、找到當地人配合來獲利」

在交通運輸產業方面,因為遊客的機車需求量過高,當地設立的機車供應商供應量不足,只好由外來的廠商填補這塊缺口。載我們的這位老闆娘一開始曾經找過五、六家蘭嶼在地人的機車業者,但服務品質某些部分不如外來業者,對一位民宿經營者而言,她需要的是能回應顧客需求、及時解決問題的合作廠商。因此在支持當地人與顧及服務品質的兩難之間,她被迫做了取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