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物語 Tokyo Story》:家庭制度的瓦解、小津安二郎導演的經典作品之一

Peter@Sunshine Smile
閱讀文藝復興-Book Review
7 min readOct 17, 2018

--

我想透過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描寫傳統的日本家庭是如何分崩離析。在我拍過的電影中,這一部最具通俗劇的特點。」這是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透過一個大家族故事來反映當代親子關係,從電影中傳達到親情與疏離、摯愛與義務、死亡與孤獨的議題。

圖說:詳見後記

長大後才看得懂、不注意看會睡著

前陣子週末我結束一項大型任務後,我悠哉地晃去咖啡館點了一杯冰拿鐵。腦中正規劃著週末休閒活動。想起上禮拜C和我提到高雄電影館正在上映一系列日本經典電影,例如是枝裕和、小津安二郎。尤其上個月枝裕和導演的電影播放時間都跟我上個月工作強碰到,正當我苦惱要做什麼休閒活動時,C傳Line訊息給我 :

「Hey,最近日本主題電影要下檔了喔! 把握時間去看吧!,但這週末只剩下東京物語。」

L提到這部電影後,我立刻邀約L一起看,但被以電影很寧靜容易想睡為由婉拒。我查詢東京物語放映時間與簡介後,我發現這樣寧靜清淡的電影,真不像我平常的購票觀影的首選,可是我內心認為劇情一定會有某種清淡且觸動人心的元素,加上許多中外大導演都被影響。於是我篤定的跟L說:

「我就去看這部吧! 我自己一個人去。」

數分鐘後,L傳來訊息:「 你一定會睡死!!!,好好享受那睡眠片刻。」,我內心頓時浮現小時候外公總是放映日本大河劇,山水畫與演歌總是讓兒時的我眼皮沉重,然後慢慢睡著。儘管如此,我仍舊對於此為導演的作品很好奇,以及他想表達的社會家庭議題,或許我能從中獲得一切釋放與省思自我。

人生都會面對的問題 — 家庭

東京物語是描述一對老夫妻(平山周吉(由笠智衆飾演)、平山富子(由東山千榮子飾演))的東京之旅,此趟旅程主要是去看久未碰面的子女外孫們。但每個子女們都各自忙碌於自己事業工作上,總是把工作排優先,沒有多餘心力去邀約兩老出遊,甚至想出一個妙計:安排父母單獨去熱海旅遊,想透過此方法支開父母。儘管如此,這對老夫妻從沒有怨言,其中唯一接待與關心的就是次子遺孀紀子(原節子 飾演),她儘管生活困頓卻付出全力去接待兩老 ,例如跟鄰居借清酒、陪同去東京市區旅遊、特地請假去接待等生活瑣事都是最簡單的用心,甚至儘管她不富有但堅持給父母零用錢等生活瑣事。導演透過榻榻米攝影技巧,讓觀影者以平行視角去看冷靜看待這一家子的生活瑣事,彷彿就是我就身在旁邊靜靜觀看這些事情發生在眼前,進而讓我自行體位背後含意,也難怪L會說這片會使人的眼皮沉重,實在太過寧靜,導演並不會直接道破或給予觀眾當頭棒喝之感。

靜心去體會小津導演想說的話?

漫步走出電影院後,一人漫步在夜晚街道上,內心感觸好深,我彷彿在電影中看到部分原生家族的影子。我對於紀子侍奉公婆的愛所感動;討厭其他子女不孝順與虛偽的作為。儘管紀子的物質生活貧乏,住處空間很小,甚至沒有好吃的食物可以提供,但是紀子在大哥大嫂不想接待公婆的同時,積極主動安排休假、跟鄰居借清酒與青椒肉絲給公公吃、都市導覽等貼心行為,他用實際行動去表示關心,讓婆婆感動落淚覺得紀子很貼心,老夫妻甚至流落街頭不想去打擾自己孩子們,我深深感受到長輩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質,而是陪伴與溫暖關懷,儘管他們不會主動去提出內心深層對愛的渴望。

整部影片過程中,我主要都在看遺孀紀子和兩老的互動過程,為什麼自己親生骨肉無法像媳婦紀子這樣體貼入微呢? 身為長子的平山幸一和長女的金子志泉,都各自以工作為由,不想去接待父母來訪與關心兩老。從另外一個層面思考原因,子女這樣的個性 或許是父母從小教育養長? 當孩子由父母扶養長大後,如離巢的鳥往外,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後,角色的改變衍伸出我們對於父母關心的變化與對原生家庭的態度,在這千古通則下,是否不能怪罪子女的無情?

在生離死別之際,總是考驗著人性與親情

紀子放下個人情感與私事,去無微不至照顧來東京旅遊的老夫妻,但她可以用內心去愛公婆,甚至婆婆要離開東京前,婆婆對著紀子說:她很開心媳婦可以對她這麼好。

婆婆返回老家後病倒了,在病床上彌留時,長子和長女彼此認為要事先準備好喪服,而紀子和小女兒卻從來沒有想過要準備喪服。其中 大女兒在她母親走之後,立刻索取媽媽的上好和服和衣料。但小女兒不諒解她姊姊,甚至跟紀子抱怨說:「為什麼大姐可以在婆婆喪禮後就立刻要拿婆婆的遺物來典當?好自私!」,印象很深刻紀子曾說:「人都會變,我也不例外,但我很希望我不會改變 (變成這樣自私的人?)。」

自私 是不是一種過錯?

紀子說了一句讓我很印象深刻的台詞(有點忘記完整句子),大概意思是說:「不要怪罪大哥大姊,或許在長大後的進入大人世界,自私是她們的生活的一部分。」,當下我有被驚訝到,如此冷靜的口吻說出這句話,或許在大人世界中自私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甚至,紀子在婆婆去世後,收到公公贈送的婆婆遺物手錶後,很難過的掩面痛哭,告訴公公說:「自己其實也有很自私的一面,這八年來已漸漸忘去丈夫的模樣,很寂寞。」最後公公仍然希望紀子多替自己著想,好好找個伴侶。此外,看到此時,我也在思考,或許人也是需要自己的生活,若真的想要去做什麼又該去做,人終將會有自己的生活,而子女也終將會與父母分離。

這電影使我想起去年初我在醫院照顧奶奶,當時家族的長輩們和其孩子們都沒有來醫院看過阿嬤,僅有我和我爸媽在照顧,而最後他們僅出現在阿嬤告別式上,上演孝子哭墓,過去數十年從沒看過他們有任何關心阿嬤的行為,我知道阿嬤生前或許很想最後看看它們,但我很無奈什麼都不能做,我只能緊緊在病床握著她老人家乾癟皺折的雙手,安撫她病痛造成的不安。當時的我忿忿不平卻也無可奈何,面對大伯們的冷酷,爸媽早已欣然接受他們對阿嬤的冷淡態度。在照顧阿嬤到她離開這段時間,我才真正看清誰才是關心阿嬤,誰才是真正自私為自己的人。最後雖然阿嬤已去天國享福,但我很知足當初有盡心去照顧她老人家,儘管我身心壓力很大,但我感恩自己有心願意去照顧。

紀子所提:任何人都會最珍惜自己的生活、自己建立起來的新家庭(另角度看叫做自私),親生子女們有時不是不願意照顧父母,而是多數人總會把自己的生活優先於親生父母,您怎能怪它們殘酷無情呢? 面對她人的自私,有時應該用更開闊多面向的胸襟去看待,這部電影演的是每個人的人生都會去經歷的一段過程,愛不能用物質衡量,而是用心去付出。

最後,我從電影中獲得啟發:如何在關愛雙親與保有自我生活追求之間要取得一平衡。這部片放映之今已走過六十多年,當中提到的家庭倫理議題,我相信在每個世代中都是一個重要人生課題,值得每個人從電影中獲得啟發。

特別說明:

本文使用的圖片,皆源自電影官方釋出的劇照。為了版權和避免觀影樂趣,本文僅有文字描述,希望讀者可以進入影院欣賞。

影片資訊

國家:日本Japan | 年份:1953

片長:137分 | 色彩:彩色Color | 規格:DCP

發音:日語Japanese、英語English | 字幕:中文字幕Chinese Subtitles

導演:小津安二郎 Yasujiro OZU

演員:東山千榮子 Chieko HIGASHIYAMA | 笠智眾 Chishu RYU | 原節子 Setsuko HARA |

Image from Medium’s Post, “Expanding The Medium Partner Program”

謝謝你的閱讀,你可參考以下給我拍手鼓勵。同時也歡迎加入我的臉書Instagram追蹤。
「1下」拍手:既然看過了,就來簽個到吧。
「2–10下」拍手:表示你喜歡這篇文章!
「10–20下」拍手:希望未來我能寫更多這類主題的文章。
「20–50下」拍手:看來你很想湊滿50下對嗎,那就順著你的心去做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