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職研究生|法研所紀錄chapter 1

LYDIA WANG
閱讀避難所
Published in
Feb 7, 2021

大學畢業應屆上榜,經過一年的受訓(或稱摧殘),投入職場三年決定報考研究所。有幸錄取NCU法政所,沒有選擇留停而是邊工作邊讀書。很珍惜能夠重回學校當學生的機會,也想好好記錄這段日子。

讀研究所的動機

雖然大三大四時受到系上老師的鼓舞很想考研究所,但無奈考量家中經濟狀況,還是希望可以趕快就業有一份工作達到經濟獨立。運氣不錯畢業後就考上了,馬上投入職場工作。
工作三年多比較熟悉工作業務後,想讀研究所的魂又漸漸地回來了。我想讀研究所的原因,很單純、單純到沒有人相信…

那就是…「我真的好想讀書QQQQQ」。

在職進修大概九成的人都是想升遷吧—這是同事跟我說的。但我不是,我只是單純的很想讀書,很想回去當學生。許多人都說工作後會懷念過去的大學生活,但我完 全 不 會,一點都不想重回大學的生活。
因為大學真的太辛苦了,為了要順利出國當交換生狂修課(為了湊學分修了一堆自己不喜歡的課);大四那年過的非常痛苦,又要寫畢業專題又要跑補習班補習又要補出國交換而導致不足的學分。在大學的時候,從未體會單純當「學生」的感覺,從未體會不必為了錢跟工作發愁的感覺。當學生的時候好窮,恨不得把一塊錢分成兩半花;還沒畢業又為工作煩惱,恨不得趕快上榜趕快有工作。

現在終於達到經濟獨立,可以自己付學費又不用擔心沒工作(工作很操就是了)。為什麼不趁現在去讀研究所呢?內心蠢蠢欲動之下我決定開始尋找適合的研究所。

第一志願—NCU法政所

公務員進修風氣一直滿盛行的,大部分人的動機很簡單——「因為碩士生有加分」。加分在升遷調職上多少有點幫助(實際上….),因此還滿多人都會去報考在職專班或是相關的研究所。

自從想讀研究所的魂燃起之後,我就四處爬文或是跟職場前輩打聽有哪些適合的研究所。到處參考後,最終只報名一間學校、也就是心目中的第一志願——NCU法政所。
完全出於個人的喜好與願望,最後只報一間因為這是我個人理想且最想讀的學校,完成了高中升學想讀中央的夢想。
回到高中升學的時候,第一志願是NCU中文系,無奈含恨以五分之差落榜,以為這輩子沒有機會成為NCU的學生了。沒想到研究所竟然有機會可以報考,真的從來沒有想過能以這樣的方式進中大。

報考研究所前,打聽到同事們幾乎都是念政大、北大的法律、公行等科系,直到爬文各大學校法研所時,偶然看到NCU也有法政所。雖然與前者幾間學校相比,成立時間較短,但師資都非常棒。最吸引我這樣在職的學生是,所上很多老師都有實務經驗。此外比起招生限制很嚴格的純法研所,民國100年後幾乎各大法研所都要求要有法律相關科系才能報考。大學不是這些科系的學生,連筆試的資格都沒有。而該所的定位很像交大、政大科法所,屬於跨領域的研究所。其報考資格不限制法律系或相關科系畢業的人。對於我這類大學唸外文系,屬於跨領域的報考者來說,算是一大福音。(不過報考資格歸報考資格,真正去念的八成都是法律系的…)

本來要多報幾間備案,但因為這是我考大學時擦身而過、含恨不已的NCU,沒想到研究所竟然有機會可以報考。整個大暈船覺得非報不可,partner力勸我多報幾間,我完全不要。全心全意準備NCU的面試。
面試時非常誠懇(或是大膽?)地跟面試委員說「NCU是我的第一志願!請給我一個機會!!」(真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勇氣)(講的超大聲的)。

推甄報名前跑去客家學院拍照,這張照片我放在備審資料裡面。

法研所紀錄 chapter 1

這邊小小的解釋一下為何寫「法研所記錄」而非「法政所」紀錄:法政所算廣義的法研所之一,寫法政所感覺太明顯XD。

在職進修還是留停如何選擇?

打從一開始報考研究所,我就不打算辦理留職停薪。考量原因很多,最大宗的原因是我想要有經濟收入,能夠負擔學費、北部貴森森房租以及南部老家喵喵的生活費(罐罐錢)。留職停薪意味著沒有收入,年資也會中斷,但好處是可以專心完成學業。如果要出國進修的同仁,是不錯的選擇。

南部老家喵喵的玉照

選擇在職進修,雖意味著有穩定收入可以付學費跟房租。
但邊工作邊讀書真的很辛苦,比當初預想的狀況辛苦太多了。學期末真的是蠟燭兩頭燒,工作一堆常常有突如其來的任務要做,學期末又一堆報告要完成。儘管有用行事曆規劃、安排進度,但往往會被意外的狀況打斷。
無法如預期完成進度(工作或是報告)的時候,我會非常的焦慮,曾經一度壓力大到爆哭,又因為太疲倦睡眠不足一直反覆感冒。後來還發現有掉頭髮的情況…無論如何,我撐過第一學期了!!!

重回校園當學生

讀研究所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是「眼界」。

畢業應屆上榜雖說是好事,但意味著沒有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進入公務體系後發現這個系統確實非常的封閉,待久了會覺得自己的視野越來越狹窄。讀研究所最大的體會是接觸外面的世界,認識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跟老師。

個人覺得最棒的地方在於老師們都有「實務經驗」,有些老師曾任職於中央機關,十分理解政府機關是怎麼運作的。此外,法政所全名是「法律與政府研究所」,其中一個教學目標是「培育擁有法律素養與公共事務認知的公務人員與社會實踐者」。(面試的時候還背起來唸給面試委員聽)。所上老師有實務經驗加上法律背景,每次上課我都覺得收穫良多。

有工作經驗再回去當學生,十分珍惜每一堂課;又因為有實務經驗,更能理解老師上課所講的案例和情況。必須誠實的說,如果還沒有工作過,有時可能無法理解老師在講什麼,或是沒什麼體會。

跨領域的困難之處

圖片來源:志祺七七youtube頻道

上段提到「重回學校當學生」的感受,這段請讓我插播一下「跨領域」的心得。身為純文組生(數學爆差)、大學讀外文系,真的深深體會工作難找,也難怪許多文組會戲稱「考國考是文組的最佳出路」。進入職場後發現會選擇報考國考的人,真的接近九成是文組(不過也有同事是數學系…),文組工作真的難找。

當年讀大學的時候沒什麼「跨領域」學習的概念,就呆呆地讀書考語文檢定,到職場工作才發現自己除了會語文什麼都不會。會外文很好但問題是要比流暢度又比不過母語人士,深思熟慮下研究所才選擇跨領域讀法律相關的研究所。

但進入研究所才發現,大部分同學都是法律相關科系畢業的,退一步至少也是政治、公共行政這類的,非上述科系、跨領域的人真的少得可憐。老師也預設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是法律系。

Merton 社會學裡講「犯罪」的類型

有一回輪到我負責報告Chapter 7 Law and Inequality,老師提問XXX屬於Merton哪一種模型…
我:Merton?????
老師:大學應該有修過犯罪學吧?這不是最基本的嗎?

從這個例子可以表達:跨領域的確不容易,也比別人辛苦很多。
班上同學問我:為什麼敢修這些課、什麼都不會就跑來讀?
想了想覺得雖然能力不夠、知識不足,但我願意努力去補齊不夠的地方。被問到無法回答的問題也很誠懇的說不會(老師比公司主管好多了不會罵人);老師提醒我有哪些要補、要讀的書,我就趕快去找來看。跨領域讀書,不奢望與大學法律系出身、有專業法律知識的同學相比,只期望能夠達到多個專業、比大學所學更往上一層樓就好(也不是很容易呢…)。

開拓視野

第一學期修了一門課「法律社會學」,作業頗多,也讓我壓力爆表…

一部份的上課筆記/Notion

儘管壓力很大但是收穫滿滿,啟發了很多思考,有個同學說老師在上課講到法律的教育方式讓他回家思考了很久,回頭去想為何當初大學讀法律系。

我自己很深刻的感覺是,畢業先去工作再回去讀書真的體驗完全不同。對於法律、對於學術的感覺完全不同。

Chapter 1 的最後「work life harmony」

聽到clubhouse有個很好的分享是「work life harmony not work life balance」。為什麼不是「work life balance」,是因為balance給人感覺有點像50%、50%一半一半的概念。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一半一半剛剛好。

「work life harmony」比較像是「和諧」,自己找出適合的比例。有人是3:7、有人是4:6。只要可以達到和平共處就好。

所有在職、兼職讀研究所的朋友都告訴我,第一學期是最痛苦的,只要熬過第一學期就好。
果真第一學期工作跟課業的比例真的很難調適,但這些都不是最痛苦的。

最痛苦的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規劃好的進度、預定要完成的事情被打斷,或是工作臨時有事,真的會急到不行。
我要學習的課題是「深呼吸、慢慢來」,有幾次被報告日期跟工作事情重疊而急到哭(又感冒)。發燒邊做報告邊處理工作的事情真的是…

下學期快開始了,希望自己可以學習這樣的課題。深呼吸、接受計劃被打亂被改變的事實,不要對自己發脾氣。

希望下學期可以更好。

--

--

LYDIA WANG
閱讀避難所

閱讀愛好者/NCU。不定期分享我的閱讀心得|閱讀帳號:@lydiabooks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