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溫超導體:開啟未來世界的鑰匙?

辰風
隨筆天下
Published in
Aug 10, 2023

2023年7月23日,來自南韓的研究團隊發表了《The First Room-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Superconductor》,宣示著世界上第一個室溫常壓超導體被成功發明。文章剛刊登到arXiv上,便掀起了世界各地的研究熱潮,不少媒體競相報導,科技市場、各種概念股也沸騰著,似乎一場空前絕後的「科學革命」即將來臨。

那麼,「室溫超導體」究竟是何方神聖?這項研究是否被科學界成功證實?以及,人類所夢寐已久的「未來世界」是否已然來臨?這篇文章將帶領各位逐一揭秘。

超導體的概念圖。(圖源:https://singularityhub.com/2018/05/13/the-search-for-high-temperature-superconductors/

超導體——能源損耗的救星?

相信大家對於這個詞並不陌生、卻又不甚熟悉。在中學時代理化課,我們接觸過「導體」這個詞;在關注科技業或者財經新聞時,可能接觸過「半導體」這個詞。那麼,「超導體」(superconductor) 究竟是什麼?

首先,「超導」是一種物理性質,在距今大概一百多年前便被發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科學家發現:將汞(水銀)透過液態氦冷卻至4.2 K(相當於-268.95 °C)時,電阻將完全消失,這便是「超導現象」的開端——因此,「低溫」似乎是開啟新世界的一把鑰匙。而電阻消失有什麼幫助?事實上,我們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是在無窮的損耗中進行的,以電子產品和通訊設備為例,這些電路元件與器材的運作源於電流,亦即導線內部電子的游動,但這個傳輸過程是耗能的,因為電子會不斷與導線內壁的原子碰觸、摩擦,從而消耗到不少能量,同時也意味著導線壽命會隨時間衰減。電路損耗的能量與電阻成正比(P = I²R),如果電阻消失了,那意味著損耗的電熱能也將消失,這將大幅提升電子在線路中的傳輸效率,從電力傳輸、通訊、發電機,到交通工具、家用電器等層面,使用效能都將顯著提升。

到了1933年,物理學家發現:當物質低於臨界溫度變成超導體時,會具有「完全抗磁性」,也就是原本應該穿過物體本身的磁力線會巧妙地從旁「繞過」,這個現象被稱為「麥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這個效應帶來了超導體的「懸浮」性質,也就是在不用任何外力的接觸下,在足夠的低溫環境中、超導體便可以藉由抗磁性讓物體「懸浮」而起。我們知道,凡是有接觸便有摩擦力的產生,而摩擦力會損耗不少熱能,因此,如果可以不透過外力接觸而操控物體、就意味著沒有了摩擦力、也就可以不再擔心能量的損耗。

麥斯納效應示意圖:當超導材料低於臨界溫度時(右),便可產生完全抗磁性。(圖源:Wikipedia.org)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歸納「超導體」具有下列兩大特性:

  • 超導電性:在臨界溫度以下,電阻消失,意味著能量損耗可被降至最小值。
  • 完全抗磁性(麥斯納效應):在臨界溫度以下,磁力線被排斥於物體之外,意味著超導體可具有懸浮特性。

科幻電影中,那些飛快如光的磁浮列車、懸空而起的滑板、或者看似反重力的幽浮,這些都可以透過超導實現,因此,未來世界很可能充滿著各個類型的超導設備。即使在今日,相關的應用也已出現,比如日本便在數十年前研發出「超導磁浮列車」(SCMaglev),2015年測試的最高時速即達到每小時603公里,刷新了地表上速度最快的列車紀錄。

室溫超導體 — —物理學的聖杯

然而,你或許也發現了,「超導體」並非唾手可得,至少需要「低溫」這個條件,又或者「高壓」 。

而低溫不僅僅是冰點這樣的溫度,而是接近「絕對零度」(0 K,即-273.15 °C) 的「極低溫」,因此,開發出「高溫超導體」成為了物理學家的重要目標,而這裡的「高溫」並不是讓水煮沸、會讓你燙傷的溫度,而是指高於絕對溫標77 K(-196.2 °C,即液態氮的沸點)的溫度。這個對人類來說已是難以想像的低溫、對超導體而言卻是相對的高溫。截至2023年,人類所開發出最高溫的超導體是一種名為lanthanum decahydride (十氫化鑭,LaH₁₀) 的化合物,其臨界溫度是250 K(-23 °C),在200 GPa(相當於接近兩百萬大氣壓)的環境下才得以實現超導特性。

目前已知被證實的高溫超導體——「十氫化鑭」的化學結構。(圖源:https://www.acs.org/molecule-of-the-week/archive/l/lanthanum-decahydride.html

由此可知,要開發出「高溫超導體」實屬不易,發明出「室溫」、「常壓」的超導體基本上更是難上加難。且液態氦、液態氮這些低溫材料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再加上要定溫保存更是不易,因此,倘若室溫超導體能被成功發明,這意味著不僅能大幅降低成本、還能大幅提升運作效能。

LK-99——睽違已久的聖杯、或是泡影?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新聞:2023年7月下旬,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KIST) 以李石培、金智勳為主的研究團隊宣稱他們開發的材料「LK-99」在「室溫」、「常壓」環境下具有超導特性。這次的實驗紀錄號稱:他們的LK-99材料具有室溫超導特性,且上限可以到達400 K(127 °C)這名副其實的「高溫」,並且是在正常大氣壓力下完成的——這遠遠勝過上一個高溫超導體250 K、200 GPa的紀錄;不僅如此,這個「LK-99」製作過程超乎想像地簡易,基本上待在實驗室不用三天就可以完成!擁有這麼良好特性、且製作過程又特別上手的超導材料如果被證實,勢必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

LK-99的晶體結構側視圖。(圖源:https://arxiv.org/pdf/2307.16040.pdf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團隊在論文中的研究內容:首先,這個「LK-99」是近似於Pb₉Cu(PO₄)₆O的化合物,從化學式來看,可以發現鉛(Pb)、銅(Cu)、磷(P)這些都是不難到手的化學元素。而製作過程基本上就是研磨、混合、加熱、密封、抽真空等步驟,來回大概三天以內、就能生成Pb₉Cu(PO₄)₆O,也就是LK-99。根據他們的論文所述,這個晶體結構的形變會在材料內部產生應力,從而在特定截面產生「超導量子阱」(superconducting quantum well,SQW),致使材料產生了超導特性。這一系列過程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的,且LK-99的超導特性可以維持到攝氏127度的高溫。

簡單來說,這個LK-99的超導性質與溫度、壓力無關,而是肇因於晶體本身,特定的結構形變導致了物質產生超導現象。在他們發布的影片中,可以看見灰黑色的LK-99「部分懸浮」在磁鐵上,這是他們用來佐證「完全抗磁性」(麥斯納效應) 的證據,之所以沒有完美地懸浮是因為晶體的雜質所導致;此外,他們也宣稱測量結果顯示零電阻率,也就是電阻完全消失的「超導電性」。當「零電阻率」、「完全抗磁性」這兩個條件充分具備後,LK-99便可以被視為一個成功的室溫超導體。

影片中所顯示的LK-99具有部分懸浮的特性。(圖源:Wikipedia.org)

在論文推出後,世界特地的學術機構與實驗室開始著手復現LK-99的製備過程、並競相發表研究成果,短短不到兩週時間,關於LK-99的復現實驗以及理論相關的研究已經有二十多項。然而,截至目前(2023年8月10日)為止,尚未有成功復現、且通過同行審核被登上期刊的成果(論文發表在學術預印本網站arXiv,一般需要通過同行審核才有機會被刊登在期刊)。實驗的成果不盡相同,有些證明了LK-99的懸浮與抗磁性、有些證明了零電阻率,但也有一些只有觀測到電阻的跳變、有些甚至沒有觀測到任何結果。

一個值得注意的部分是:即使韓國研究團隊的論文中宣稱他們觀測到LK-99的抗磁性,也有不少團隊復現LK-99的懸浮特性,然而,這並不能斷定它來自於「麥斯納效應」。事實上,不少磁性物質都會有「抗磁性」,這來自於微觀的分子磁矩;但超導體所具備的是由宏觀「超導電流」產生的「完全抗磁性」(注意:本文目前為止強調的都是「完全」抗磁性),甚至能因麥斯納效應產生的磁通量而「固定懸浮」在同一位置(即使將底座磁鐵180度反轉,它也應當平穩地懸浮在相同的角度——這背後是複雜的量子機制,而非磁場或靜力平衡的結果)。另一方面,即使一些實驗發現了該物質有「零電阻」的結果,但這並不全然等同於「零電阻率」,因為如果測量的尺寸過小、也是會有量測不出電阻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指向大概是:LK-99或許具有抗磁性,但並未被證實存在有明確的超導行為。

麥斯納效應(左)以及進一步的量子鎖定(右)效應:絕大多數的高溫超導體皆是第二型超導體 (type-II superconductor),具備量子鎖定機制,從而能讓超導物質在懸浮時固定在特定位置。(圖源:https://www.secretsofuniverse.in/quantum-levitation/

歷史借鏡與未來展望

事實上,物理學家對於室溫超導的聖杯之旅一直以來從未間斷。舉例而言,2020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以迪亞斯 (Ranga P. Dias) 為首的團隊便號稱開發出了一種名為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的超導材料,利用鑽石生成,並在 288 K (15 °C)、267 GPa的環境下具有超導特性,甚至登上《自然》期刊,但該論文在兩年後因為統計分析結果的瑕疵而被撤銷;2023年初,該團隊再次宣稱開發出了以lutetium hydride(氫化鑥)為主的超導材料,這次的結果更令人驚豔——在294 K (23 °C)、1 GPa(約莫一萬大氣壓)下便具有超導特性。可惜的是,該論文後來也因為涉嫌抄襲與偽造數據而被撤下。

科學最重要的一個評判標準就是它必須是「可證偽的」(falsifiable),對於從事實驗的科研人員而言,一個發明是否能被確立最關鍵的要素便在於實驗「可復現」(repeatable) 與否。如果一個實驗無法被成功復現,便很難說服學界接受研究成果。目前看來,南韓團隊所研發的LK-99可能無法算是成功的室溫超導體,不過我們也無需氣餒;儘管LK-99的超導行為目前尚未被成功復現與證實,但多少也給人們開闢一條研究蹊徑。

人類對於室溫超導體的探索從未間斷,物理學家們也嘗試以各種材料進行研發、希冀能儘早將璀璨的遠景付諸現實。雖然人們所憧憬的那種像科幻片中先進且便捷的「未來世界」可能不會在明天就來臨,但以當前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步調來說,也許已是指日可待。

超導的應用早已陸續浮現在生活中,日本的超高速列車SCMaglev便用到了低溫超導的磁浮特性。(圖源:https://scmaglev.jr-central-global.com/about/design/

--

--

辰風
隨筆天下

以創作喚醒世界,以文字灌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