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流行歌壇的演進與蛻變

辰風
隨筆天下
Published in
16 min readOct 3, 2020

我們總是能輕易認出一首歌、哼唱出一段旋律,但對於這些旋律的緣起、以及時代背景,似乎都一無所知。因此,這篇文章會帶你一覽華語(中文)歌壇的流變。我們將從清末民初開始探索,接著講述校園民歌時代的輝煌、再一路敘說到你我所熟知的現代流行歌曲。

對於九零年代末出生的我而言,應當活在一個周杰倫、蔡依林、林俊傑這些華語天王天后共生的年代。因此,我會將自己最有共鳴的年代定位在2000年代 — — 也就是我童年所處的時間點。但除了這些歌手以外,個人也蠻偏愛懷舊老歌,諸如羅大佑、蘇芮等當年校園民歌歌手。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歌曲的創作背景往往和時局有密切關係。因此,今天就來聊聊華語歌壇的流變史。

* 本文主軸聚焦在台灣本土流行樂文化,以下內容包含自己主觀心得、以及客觀上華語樂壇流派的演進。

* 所列舉的歌曲,除了以傳唱度為考量外、曲風的象徵性也有考量納入。

* 凡是有畫底線的都有連結能進入。讀者不妨點進標有底線的字串、聆聽不同時代的歌曲與唱腔。

1970年代以前:萌芽發軔期

民國初年的上海景觀 。(圖源:https://youtu.be/2cCligRwFoI

這段時期最早或許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黎錦暉與明月歌舞團的年代,該時期重心基本上是在上海,可以說是華語歌曲的鼻祖。1930年代後,有所謂的「七大歌后」(龔秋霞、李香蘭、白虹、周璇、白光、吳鶯音、姚莉),在上海發展並為華語歌壇奠定早期基礎。而同時期的台灣,時值日治時代,卻是台語音樂的巔峰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各位從小皆有耳聞的《望春風》、《雨夜花》皆是他的作品,而當時這些歌謠其實也是基於諷刺殖民時局而生成的。

早期上海灘「七大歌后」。(圖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WVRqU6u2LQ

抗日戰爭結束、至國民政府遷台後,七大歌星也南遷發展,港、台似乎逐漸成為華語歌壇的重心,其中,《何日君再來》便是周璇原唱的電影主題曲、而李香蘭的《夜來香》相信各位也有所耳聞。而這時候的台灣正處於戒嚴時代,音樂設備也是以錄音機、卡式帶為主,《情人的眼淚》便是當時盛行的歌曲之一。此外,舞廳、夜總會這些場地也逐漸普及化,更是駐唱歌手發揚歌曲的關鍵所在地。

1970–1980年代:校園民歌期

這個年代有許多重要人物誕生,甚至這些人及其曲風影響對當今華語圈仍有深遠影響。

第一個代表人物、也是華語圈這百年史上算是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便是鄧麗君。誠如眾所皆知,她的代表作不勝枚舉,《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小城故事》、《何日君再來》、《我只在乎你》、《但願人長久》、《獨上西樓》、《償還》⋯⋯基本上時至今日,不少老一輩的人依舊熱愛這些曲目;且由於鄧麗君曾在日本發展的因素,這些歌曲多半有日文原唱版本。綜言之,鄧麗君當年可謂風靡亞洲 — — 台灣、日本、香港、中國大陸、東南亞皆大受歡迎,在華語歌壇更是創下空前絕後的影響力。

鄧麗君專輯封面照。(圖源:http://www.ucxinwen.com/image/80033245110.html

在這段時間,西洋抒情、爵士樂曲對華語圈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在1970年代,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再加上之後的台美斷交事件,激發了青年的民族意識。在1976年淡江大學的「西洋民謠演唱會」中,李雙澤拿著吉他彈唱到一半時,忽然放下手邊的可口可樂、轉而唱起台灣本土民謠,高呼「唱自己的歌」。自此,淡江事件為民歌運動揭開序幕,「校園民歌」蔚為風潮,李雙澤、楊弦、胡德夫便被譽為校園民歌的催生者。個人便頗為鍾愛梁弘志創作的《恰似你的溫柔》(蔡琴原唱)。

早期台灣民歌合輯封面。(圖源:https://emumo.xiami.com/collect/26929199

當時,十大建設開啟台灣工業化的序幕,經濟奇蹟、使得台灣漸趨繁榮。如此時代背景下,華語歌曲也逐漸朝向商業化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飛碟唱片」與「滾石唱片」。當時「華語樂壇教父」非劉家昌莫屬,同時也提拔諸多叱吒風雲的歌手。民歌時期出道的代表歌手非常多,以下是幾個名聞遐邇的例子、及其代表作(以出道年代排序):

其中,蔡琴、黃鶯鶯、蘇芮、王芷蕾並稱台灣歌壇的「四大天后」;另外,劉文正在當時幾乎也是紅極一時、轟動兩岸三地,是華語樂壇的「偶像始祖」;至於羅大佑則有台灣「流行音樂教父」之美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詞曲人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李宗盛,舉凡陳淑樺的《夢醒時分》、辛曉琪的《領悟》、娃娃(金智娟)的《飄洋過海來看你》、張信哲的《愛如潮水》等膾炙人口的曲目皆是由其創作,往後周華健、辛曉琪、梁靜茹、五月天更是由他發掘提拔。這段時期的曲風有各種不同的突破,例如蘇芮便首度將「靈魂樂」融入華語歌曲中、以滄桑豪放的唱腔突破婉約柔和的曲風。

1970、80年代的台灣,經濟起飛、城市崛起,日漸繁榮。圖為台北市中華路街景。(圖源:http://cwhung.blogspot.com/2013/05/

1980年代,時值台灣經濟巔峰,諸多膾炙人口的歌曲也陸續產出,例如:

其中,齊秦、周華健、王傑、童安格有華語歌壇「四大天王」之稱號。至於台語歌方面,除了民歌時代的蘇芮、洪榮宏等歌手以外,江蕙可以說是台語流行樂團的核心人物。1985 年,《明天會更好》集結群星合唱,成為華語樂壇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當時台灣的強盛繁榮由此可見一斑。

1985年,台灣歌壇群星在錄音室演唱「明天會更好」實景。(圖源:https://wemp.app/posts/3e76e520-9094-45b6-ad11-29755d2225db

1990年代:整合期

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後,便逐漸往國際化、自由化的方向邁進。這時候,CD已經逐漸取代磁帶,同時也有一些團體的形成,例如:

另外,個人認為1989年電影《七匹狼》主題曲《永遠不回頭》頗具代表性,由王傑、張雨生、邰正宵、姚可傑所演出並演唱,可以說是歌手、歌唱融入電影演出的經典例子。

《七匹狼》電影原聲帶封面合照。(圖源:https://emumo.xiami.com/collect/26929199

1990年代主流乃是:香港的「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黎明、郭富城席捲華語歌壇,且至今仍有一定影響力。女歌手方面,中國大陸以那英王菲為代表、香港則有莫文蔚等歌星的出現。至於台灣,有一如傳統的抒情歌手(例如:張宇、彭佳慧)、也有爵士(例如:范曉萱)與搖滾(例如:陶喆張震嶽)等新興曲風的出現;但總體言之,最具代表性的歌手莫過於張惠妹,由張雨生所提拔。

綜上所述,90年代後期,張惠妹的曲風可以算是一個過渡期,另一方面驅動華語歌壇邁入一個嶄新的年代。

張惠妹1996年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姊妹》(圖源:https://www.kkbox.com/hk/tc/album/m2KPNqGUpSKSdAp0F5V9008l-index.html

2000年代:創新期、巔峰期

這年代或許是個人最有體悟的年代,相信不少年輕讀者對於這年代也有所共鳴。與其他年代最具不同的是,2000年代是數位化時代的開始,MP3等物件誕生,致使流行音樂變得更加普及化;此外,流行偶像以爆紅式發展,天王天后相繼崛起。從某個角度而言,可以說是台灣華語歌壇的巔峰期。

同台演出的羅志祥(左)與蔡依林(右)。(圖源:https://www.aboluowang.com/2019/0127/1237788.html

歌唱方面,90年代後期的陶喆、張惠妹在此年代仍具有一定影響力。至於整體而言,周杰倫可以說是這時代的代表人物,其曲風橫跨抒情、爵士、搖滾、說唱、古風,對於該世代的音樂造就極為深遠的影響力。同時,也有唱跳歌手的出現,例如蔡依林、羅志祥。以下列舉幾個代表歌手及其作品:

周杰倫自導自演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封面照。(圖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x1HyGO57XM&list=PLisxXgt7O4ZAYIw-nUHtw-Y9vxQRQ1IRz&index=71&t=0s

由上述可見,周杰倫、蔡依林可謂2000年代的天王、天后,其曲風對於近年來Rap、古風等新興曲風的崛起有深遠的影響力。同時,星、馬歌手也相繼來台發展,諸如:

其中這些歌曲時至今日依然傳唱不衰,林俊傑在近幾年更是突破自我、成為萬眾矚目的歌唱巨星。除此之外,尚有戴愛玲、戴佩妮、陳綺貞、潘瑋柏、Tank等歌手,傳唱度至今依舊不減。

演出《流星花園》而一炮而紅的F4。(圖源:https://www.twoeggz.com/news/14213614.html

2000年代可以說是天團的爆發期,自從2001年因出演《流星花園》而火紅的「F4」(言承旭、吳建豪、朱孝天、周渝民)之後,台灣便邁向偶像崇拜的新一代高峰。至於流行樂團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有:

其中,五月天的詞、曲多半緊扣青春題材,深得年輕聽眾喜愛,可以說是2000年代天團代表;蘇打綠曲風清新、詞風優美,也極具代表性;而S.H.E成員雖已單飛,但並未解散,其中田馥甄在近年來更是成功發展、唱了諸多膾炙人口的曲目。除了這三大天團之外,5566、信樂團、飛輪海、F.I.R飛兒樂團、南拳媽媽也是2000年代頗具代表性的。

五月天《後青春期的詩》專輯封面。(圖源:http://www.ifuun.com/a201711136821551/

最後一項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超級星光大道》節目開啟了歌唱選秀的風潮,眾多歌手 — — 諸如:林宥嘉、楊宗緯、蕭敬騰(踢館選手)、梁文音、曾沛慈、李千娜、徐佳瑩、林芯儀、胡夏、閻奕格、李家薇 — — 皆是透過該節目出道,更主宰了往後的華語歌曲發展。而此時大陸有孫楠、韓紅、汪峰等歌手,香港則以陳奕迅最具象徵性,但上述台灣歌手(例如王力宏、羅志祥、周杰倫、蔡依林等等)幾乎都火紅兩岸三地、足見該年代華語歌壇的昌盛勢力。

超級星光大道,催生了諸多歌星誕生。(圖源:http://j.17qq.com/article/pqgpmsky.html

因此,繼90年代後期的轉型、以及歌曲的數位化與普及化,2000年代可以視為華語歌壇的精華期,也催生出眾多天王、天后、天團,更影響了日後說唱、電音、古風等多元曲調的發軔。

2010年代至今:多元融合期

隨著網際網路發達,歌曲逐漸邁向海外擴張的階段,特別是兩岸之間樂壇互動往來頻亟。許多2000年代後期出道的歌手,在這時代便具有影響力,例如:丁噹、A-Lin、陳勢安、畢書盡、韋禮安、盧廣仲等等。另一方面,大陸、香港等地的諸多歌手也開始造就華語圈新一代的影響,例如:李榮浩、鄧紫棋、張靚穎等等。其中,李榮浩、鄧紫棋皆算是代表性的創作型歌手;而鄧紫棋似乎在近年來影響華語歌壇格外深遠,曲風跨越抒情、說唱,彷彿再造當年周杰倫的轟動熱潮。

2018年,大陸歌唱節目《夢想的聲音》舞台上的林俊傑。(圖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49442842

2010年代後期,中國大陸各種數位平台(諸如網易雲、抖音)崛起,再加上類似的歌唱節目(例如:《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的興起,搭配一些電影、電視劇的風潮,促進了大量流行歌曲的創生。同時,張宇、張惠妹等上世紀末出道的歌手在大陸發展事業第二春,諸如周杰倫、林俊傑、楊丞琳、羅志祥、張韶涵等2000年代台灣代表歌手也相繼赴陸發展。此一年代可以說是歌曲數位化、多元化的展現,華語流行音樂的重心也有逐漸往中國大陸轉移的趨勢。

--

--

辰風
隨筆天下

以創作喚醒世界,以文字灌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