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筆記3】《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天上天下,中華文化的唯我獨尊

Tetsuo
隨筆手札
Published in
4 min readApr 10, 2020
新疆教育營的畫面 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7%96%86%E5%86%8D%E6%95%99%E8%82%B2%E7%87%9F
  • 作者: 王柯
  •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7/04/01

這一次的讀書會,所選的書為《從「天下」到民族國家》。具挑選這本書的人的說法,選這本書是為了希望大家可以突破同溫層,去了解不同的觀點再想什麼,去看一下中國的學者如何看「中國」,這個自許為民族國家的多民族國家,以及何謂所謂的漢人文化,及中國人這個國族認同的轉變。

本書摘要

首先要先說一下,這本書有很濃厚的漢文化至上的色彩,但這似乎也是撰寫這本書的主要立場就是。接著先暫時撇開讓人很想吐槽的價值,這一本書的主要內容便是講述,從夏朝已降到現在的中共,中國對於整個「漢」民族的認同與發展。在夏商周時,所謂的蠻夷與否是以有沒有所謂的「德」來判斷的,也就是說所謂的漢人與蠻夷的差異,在於有沒有認同這種漢文化的道德。而在之後,隨著中國境內民族越來越多元,「漢文化」也逐漸受到了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漸漸地變成了多重型天下形象,可以想像成一個同心圓,中心為「漢人」,中間為雖在中國境內但授權給異民族自治的「內臣國」,和最外圍完全外於中國的「外臣國」。對於被納入天下體系中的異民族,都是藉由指派當地首領的民族自治的方式來統治,屬於間接的統治。而所謂的民族國家的概念,其實是在中華民國時期,也就是國民黨所開始建構的。這種概念除了受當時西方的民族國家影響外,有部分是為了激起革命的集體意識,所以將清朝化為異族,我族身為漢民族的簡單二分法,提出「驅除韃虜」的口號冀望創造一個民族國家,也就是中華民國,並強迫一些不同文化族群強制漢化,而忽略了民族的意願,希望建立一個理想的國族思想(其實國民黨來台灣後也對台灣原住民做一樣的事)。而到了中共時代,依然是利用類似國民黨的方式對待異族,工人無祖國的概念似乎不適用於中國這個自詡的共產國家。不過對於民族國家而言,主體應為民族,也就是國民。但無論是國民黨還共產黨,也依舊保持著天下思想的「天子治國」的概念,所以即使到了現代,中國依然在天下思想與民族國家的之間擺盪,無法視為一個真正的民族國家。

「漢」文化的反思

讀完這本書,說到底,所謂的漢文化的概念究竟是什麼呢?也許有人說是所謂的儒家思想,恪守儒家的經典所闡述的道德,便等於認同中華文化。不過如果我們按照歷史來看,這本書雖然不斷地說所為的蠻夷與漢人的判別是文化認同,可是我們會發現其實就跟西方的聖經一樣,每個時代對於相同的儒家經典都會有有不同的詮釋。而且在長久的歷史中,中國的文化其實也早以混入了許多不同民族的文化,所謂的文化融合不可能只是單純一個文化蠶食一個文化,而是相互影響後成為一個集體完成的事實。

那說到底民族國家到底是什麼?在讀書會中,最後我們認為:所謂的民族國家其的追求,其實主要是為了政治目的。是為了凝聚人們的集體情感而建構出來的產物,這種集體意識可以幫助國家的治理,某方面也可以幫助穩定秩序。所以如果以功利面來說,它勢必也有其功能,只是當我們把這意識定義為「民族」時,裡面就隱含了對沒有被劃分進去之人的巨大的排他性,這種排他性也是歷史上許多悲劇的濫觴。不過無奈的是,一個國家要發展,常常需要有一種集體的認同,一種對於集體未來的追求,像民族國家的認同可能是民族,美國的認同可能就是所謂的「美國夢」,才能快速的發展。

人類是否有辦法在削去此種認同的同時還維持一定的秩序?我的想法並不是太樂觀,這也代表了,一種凝聚人的力量常常是很難避免的。不過我們是否可能去創造一種認同,可以在維持秩序的同時又不會造成劇烈的排他呢?而如果把這問題帶回到我們生活的土地,那所謂的台灣認同又是什麼呢?是認同這片土地、認同漢人身分還是認同台灣的文化?

結論

最後回到這本書上,綜觀而言,雖然這本書的意識形態我不是太認同,但它對中國的歷史文獻做了詳細的整理。無論是「天下」還是「民族國家」,背後始終隱含著一種唯我獨尊的自傲,這種自傲也可以從中國的民族政策或國民黨剛來初期的原住民政策中看出。本書想解釋的是現代中國的華夏民族觀如何產生,但由這種文化產生的組織、秩序以及觀念,可能更是生為中國的鄰居的我們需要去思考的。

--

--

Tetsuo
隨筆手札

為了練習論述能力和文筆偶爾傳些東西上來,這裡主要放些長篇的閱讀心得或讀書筆記。基本上就是仗著匿名寫自己想寫的東西XD 短篇隨筆跟心得放在 https://www.instagram.com/tetsuo_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