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肉食星球:人造鮮肉與席捲而來的飲食文化》描寫未來科技的民族誌

Tetsuo
隨筆手札
Published in
Mar 10, 2022
  • 作者: 班哲明・阿爾德斯・烏爾加夫特
  • 原文作者: Benjamin Aldes Wurgaft
  • 譯者: 林潔盈
  • 出版社:積木文化
  • 出版日期:2021/01/02

在一個城市之中,每個街區都有一個後院,裡面飼養了一頭豬。這隻豬他過的算愜意,每天都有客人,當地的小孩也會去找他玩,也會餵他。每周,都會有人從豬身上取下一小塊細胞檢體,培養成數百公斤的培養豬肉,成為社區的的肉類來源,這頭豬也就這樣活到他自然死亡。

「後院的豬」此幻想來自於荷蘭生物倫理學機,也是基於一個真實的計畫。我想這種對未來人與動物美好的想像,一種對於未來食物的烏托邦幻想。在這幻想情境之中,我們用科技延伸了豬身體,同時也沒有因此與豬本身變得更為遙遠。然而,當我們想像這美好的未來前,是否真的有可能達成這美好願景?即便真的能發生,那這樣的生物技術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生活,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甚至改變對於「人」和「生命」的定義?「後院的豬」是一個倫理未來的實驗,豬用鼻子指著我們,問我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肉食星球》這本書,開始於2013年配養肉漢堡的發表會,作者用人類學的方式,以培養肉為主題做了各種田野與訪談,集結成冊成這本書。本書探討的主題之多,以培養肉作為主幹,樹狀延伸的方式伸向各種不同的議題。如「肉的歷史」、「培養肉實驗室」、「新創公司與投資」、「倫理和哲學」……,等各種不同的議題,合起來一部關於未來的民族誌。

培養肉的議題絕對並不止於科技,也不止於動物和環境。如作者在本書末段所言,培養肉運動實際上不是對未來普遍樂觀發起的,而是出現一個擔憂與悲傷的環境。現代化的肉品工業技術,讓人將「動物」納為所有。不斷擴增人口造成不斷增加的飲食需求,畜牧工業擴增侵害了動物的權力同時,也加劇對環境的汙染。彼時,人們開始尋求其他方法來解決問題,培養肉便是在這樣的擔憂下因運而生。然而,除了科技上的障礙外,社會、政治、經濟上,培養肉是否真的如他所期望能達到他的功用,或其實他只是加劇我們與自然的疏離與異化,甚至只是改用另外一種科技控制自然,這些都是當討論培養肉時必須考量到的。

究竟什麼是肉?肉的歷史與現代肉食工業

在本書的一開始,作者便開宗明義與我們討論:究竟什麼是肉?從字句來看,英文Meat一詞的用法不斷地改變。在古英語之中,他指稱相對於drink的固體食物,而代14世紀開始指稱為動物的肉。此外,古英語的ceap有cattle的意思,現代英語的Cheap也是源自與此,而ceap也有財產的意思。

從這些詞語的改變,能看出在現代用法之中,肉沒有透露出「固體食品」的術語所具有的不確定性與彈性,但在一些詞語中,可以感受到古老意義的回響。過去代表堅實可食,現在意旨被屠宰動物的肌肉跟脂肪,這些詞彙過去意義不會因為不再使用而消失。而細胞培養食品的出現,也可能意味著回歸到肉這個字的早期意涵:任何固體食物。我們能看出這種語言的變化跟隨著人們的飲食文化改變,肉品消耗改變了肉的一切,從誰吃肉到吃多草,再到甚麼是肉。

此外,「肉」本身也有著許多社會性的隱喻,他能象徵父權、現代化、富裕、英雄。也與經濟、政治、階級、文化有關。有關於肉與人類的關係,在回顧歷史的過程中,作者發現常常被化約為與「人性」有關的事物。然而,即便肉類或許作為多樣化的飲食生存策略,幫助我們成為「人」,但並不意味著渴求肉類就是人的本性。如我們不會說火或農耕等技術是人的天性,將肉食技術說明為人類狀態的明確定義,超過生物學範疇。尤其在古代,如果捕獵效率更低,那肉食有超出單純營養供給的目的。部落中,肉類常常被視為財富與富足的衡量標準,很少維持人類生命。肉常常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由此可見:肉類象徵最重要的不是飲食,而是對自然的控制。

然而,當代人類食用的肉品,與過去差異顯著。都市化的飲食並不單純因為工業化所致,他同樣也建立在動物身體與技術相互協調的一系列冗長過程。現代肉食有以下的特色:便宜(多虧大量豢養)、種類少(基本上就那幾種肉)、與動物本身異化(在超市買豬肉時不會看到豬本人)。這也使的肉品在我們生活中越來越廉價,並且越來越不會意識到「食肉」這件事本身對自然、對動物所表示的意義。

爬梳肉類的歷史,我們能發現。人類現代肉食的形式與數量,是在最近一百年得以實現。到了當代社會,已開發國家肉品正逐年減少,人們對於肉類的定義也不斷改變。那這時,有關於培養肉的問題便浮現出來:如果培養肉確實出現改變了食物系統,是否會在一個新穎、更合乎道德與永續的基礎,努力複製我們熟悉的工業化肉品?從歷史角度來看,它到底想滿足人類對肉的哪種慾望。肉不僅僅是食物,他能成就人類也能使人死亡。培養肉最奇怪的地方是,實驗室培養的細胞被稱為肉,那這又表現了什麼意義?

實驗室培養的肉品:技術障礙與展望

然而,當談論未來肉時,雖然說很多事物並非技術性的,但技術在這之中舉足輕重,畢竟如果技術上無法達成,那其實其他東西都沒什麼談的必要。培養肉實際上是幹細胞再生運用中的一部分,他運用幹細胞分裂的特質,在培養基,藉由分解動物組織,讓幹細胞活躍。在實驗中常常使用骨骼肌肉的衛星細胞,經由增值後會形成肌肉束,最後形成肉。這種骨骼肌肉對生物來說也有重要角色,幫助肌肉修復。

整個過程聽起來似乎非常簡單,但實際上實驗上常常遇到種種障礙,尤其如果要成功工業生產的話。書中便有提到其中兩個大障礙:1.是否能找到一種無血清的培養基2.如果要做成像牛排或漢堡肉那種厚實的感覺,是否有辦法製造出那種三維立體有厚實感的培養肉?

第一個障礙所需求的培養基與組織,雖然是有,但成本常常過於昂貴,如果要工業化大量生產難以使用。第二個則是如果要重現組織複雜的分層肌肉需要,如果只是表層皮膚細胞或肉片可能還好,但假如要複製那種在餐廳可見的大塊肉,在技術上則是困難重重。

這些技術上的問題,實際上也牽涉到我們科技的想像。首先,當我們談論「培養肉」作為未來的肉品時,我們實際上對其的想像為何?當我們「未來肉品」時,是否還需要用目前既有的「肉」的形式作為依據,做出有厚實感的肉排,而不是直接製造出一種專屬於「培養肉」的肉品形式,當我們希望培養肉能幫助我們脫離目前肉品工業的生產模式時,是否仍舊需要以目前的生產模式作為依歸?。再者,培養肉的生產,實際上也擴展了細胞與肌肉發展的自然過程,這種過程實際上是超出自然能提供範疇。那們他是否也提供一個機會,讓肉能以不同型態出現?

這樣的生產模式,也牽涉到「自然生產」與「工業生產」的分別。生產模式與自然模型的「種類不同」。前者往往忽視外部性,忽視生產所產生的影響遠超過「一種工作環境、一條生產線」之外。透過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的技術,往往會將成本轉嫁到自然界。那當培養肉成功擴大生產時,又會有什麼樣的外部成本?當我們展望著這種新興科技可能帶來的美好未來時,這些問題我想都是必須去思考的。

道德與文化:動物、飲食、人

如前面有提到,有關於為何要發展培養肉,最常見的論述通常都是有關於動物以及環保。前者實際上牽涉到了道德的問題:人類肆意剝削動物,是否有正當性?在這部分,也許可以從哲學開始討論。Peter Singer的《動物解放》,可以被視為動物權利的聖經。《動物解放》的核心便是動物痛苦的問題,目標為「擴大道德圈」,這個道德圈圍繞著那些我們認為值得考慮的生命。在書中,Singer並沒有將人與動物的生命視為等值,但並沒有主張人類道德上有需求有優先。他以一種功能論的論證方式,論證出基於功利主義我們應該避免讓動物受苦。

包括Singer,後續也有許多哲學家辯論此議題。然而,作者也指出,他目前還沒有看過任何能為目前現代工業的廉價肉品提出辯護的哲學觀點。那如果這樣的話,吃肉是否可以被視為一種道德瑕疵?那如果用科技能幫助我們免於道德困境,那似乎和樂而不為。但培養肉本身也有道德問題,他可能也會影響我們本身對動物產生的影響。假設培養肉成功使畜牧業廢除,將改變我們對生物、非人類生物存在意義的設定。完全解放動物是甚麼情況?動物可能將會以不同的樣貌出現在人類視野中,到那個時候,一個生物個體經驗,如動物可能有的情緒與感受能力等等,到底還種不重要?此外,假設有一種生物複製機可以複製任何動物的細胞,那也就包含了人體的器官?彼時,這種技術的誕生,又會對我們生命產生什麼的影響?這些我想都是討論培養肉技術時,需要考量的道德難題。

接著,有關於第二個問題,環保的議題可以說是近三十年最被重視的話題之一。的確,現代畜牧工業帶來的廉價正在危害地球的環境,無論是氣候問題還是糧食危機,我想這應該很少人會反對。然而,培養用的技術給予我們承諾說這種新的技術可以解決此危機,即便技術上終有一天能辦到,那是否就表示人們願意如預測般選擇這種肉品?也許大家都可以問一下自己,願意嘗試這種實驗室培養出來的肉嗎?

培養肉究竟是否是環境議題的最佳解,本身就是個可被質疑的事情。如同樣的議題,可能有些人提倡應該大規模吃素,這也可以從先進已開發國家肉品消耗實際上正逐漸減少看出來。或者說應該開時提倡吃蟲,因為蟲內涵豐富蛋白質,培養成本也比雞牛豬羊都還容易的多。有關於食品的文化,實際上並不關於科學技術,而是關於社會中的人們的選擇與共識。然而,無論如何培養肉的確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讓我們對於未來可能有更多想像的空間

結論:對未來的展望

我簡略整理的這本書的內容,但實際上這本書談的內容更多,且含有豐富的田野。只是從我的筆記便能看出,在讀完這本書之後,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我們,可能都反而對培養肉有了更多的疑問。但對我來說,這其實牽涉到了對於未來的選擇。培養肉的道德訴求,反映了現代畜牧工業帶來的擔憂與惡劣的環境。食品的產生由技術和社會科學共構,我們可能難以訴求透過集體行動如大規模吃素來解球,那轉向技術與市場尋求,的確給了整個產業另一種可能。

依照我個人的看法,雖然我本人也吃素,不過其實也認同要透過這種無法立即見效的道德訴求,要求社會集體行動來減少肉類需求,實際上有點太理想主義。我也同意這種透過技術發展,配合社會經濟文化來解決現代化的問題是種值得思考的方式。畢竟對於活在當代的我們,可能想像肉從生物反應器生長,比想像活到過去狩獵得到肉品的生活還有簡單的多。但這個問題,最主要還是牽涉到,我們如何展望我們的未來,以及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類?這問題我想不會有固定答案,但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相信能將我們帶往更有趣的未來,這應該作者書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

--

--

Tetsuo
隨筆手札

為了練習論述能力和文筆偶爾傳些東西上來,這裡主要放些長篇的閱讀心得或讀書筆記。基本上就是仗著匿名寫自己想寫的東西XD 短篇隨筆跟心得放在 https://www.instagram.com/tetsuo_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