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而言,無限可能

Ian Yu
雅客書坊
Published in
6 min readNov 20, 2019

我的國高中生活,決定了我的學習人生。在進入國中時,我還在台灣讀書,那時候我是班上唯一沒有上補習班的,但成績還是在前段班,所以我對自己的讀書能力很有自信。身邊有朋友總是會說:「我好羨慕你,不需要補習也可以成績比我好。」當時的我則沾沾自喜,相信著自己是有天份的人,不需要經過太多努力。

好景不長,我開始在數學上面臨挑戰,我實在是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老師相信是因為我太愛混、又受壞同學影響而不努力,所以我決定自暴自棄,故意考零分。隔年,我來到了加拿大,數學又變得簡單,成績依然在前段班,直到高二時唸了IB數學,又面臨挑戰,很難理解數學原理又跟不上進度,加上老師鄙視的眼神,而沒有繼續下去。

我認定了自己沒有數學腦袋。我開始更專心做我會做的事情,直到現在能做的研究與分析很多,要討論政治、金融、科技、社會等廣泛話題都可以,但就是沒有一個強悍的數學底子。我一直以為這會是我一輩子的枷鎖,但這本書《Limitless Mind》卻告訴我,數學腦袋是迷思。

Limitless Mind 是由美國教育家Jo Boaler 寫的書,說明神經可塑性這個1992年才提出來的發現以及教育系統需要改變的傳統觀念。
原來,所謂的數學腦袋、藝術腦袋、文學腦袋都只是一個我們硬加上去的標籤。原來,就算是莫札特和愛因斯坦這些「天才」背後都有著大量的努力。
原來,就算是數學諾貝爾獎得主,算術都可以比一般人慢。
原來,人直到老年都可以學習新的事物。
原來,我們是有無限的可能。

神經可塑性

每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其實我們的腦袋都會加強腦神經的連結強度,透過不斷加強這些腦神經線路,我們的腦袋是會持續改變與強化的。Jo Boaler 提出,我們必須拋棄「學習能力是固定的」這種觀念,並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成長空間的。

就像我前面所述,所謂的數學腦袋、藝術腦袋、XX腦袋,又或像在台灣高中教育系統就是就是理科跟文科,其實都是標籤。書中有眾多例子,很多被認為沒有數學天份的人,在經過正確的指導後,其實都有能力學數學。甚至被醫學認定有腦袋受傷的人,在經過特別針對性的指導後,也是有學習能力的。

雖然我們每個人的腦袋和腦神經連結方式不同,但我們的腦神經是有可塑性的。其中一個研究是發現同一班裡有學習障礙的小孩,跟一般小孩在閱讀的時候的差別。他們發現,一般小孩在閱讀的時候腦中特定區域會活躍,但有學習障礙的小孩是整個腦袋都在活躍。換句話說,這些孩子的問題並不在於腦神經不活躍,而是太過活躍! 透過特定的教導方式,讓他們能夠重塑腦中連結方式,他們反倒能正常學習了。

神經可塑性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超能力,雖然對小孩正在成長中的腦袋來說,可塑性是比較高的,但我們直到老年都還是有可塑性存在。

標籤與迷思會固化我們的自我限制

其實我們都聽過「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但現在神經可塑性正告訴我們,當我們感到困難的時候,其實正是學習最關鍵的時候,因為當我們突破學習上的困難後,神經連結會更加強化。

這其實非常重要。我小時候因為常常被稱讚為有天份,所以當我實際面對困難的時候,我其實第一個直覺反應是「或許我並不是真的那麼有天份」。書中提到,很多從小到大被周遭稱讚為有天份的人,其實在有問題或是不理解的時候,也不敢提出來,正是因為不想要被視為「沒有天份的人」。有無天份的標籤,不僅是讓被標籤無天份的人不敢學習,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被標籤為有天份的人。

我們會變得更願意去接近對自己來說比較沒有困難的領域,更不願意去嘗試探索其他事物,因為我們沒有天份,因為我們面對困難時會想先看答案而非思考,因為我們其實很害怕困難與失敗。但其實,長期待在困難與失誤臨界點的人,並且一直去克服,正是我們腦袋成長的最好時機。

打破迷思不僅是導正觀念,更是影響長期發展的關鍵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超過六萬人的研究,在21年間,那些認為自己做比較多運動的人其實比那些認為自己做比較少運動的人還要健康,即使兩組人運動量是一樣的。正面與負面的心態,對我們的實際影響是非常大的。

在學習上,相信腦袋是有固化學習能力的人,以及相信腦袋是有成長能力的人,後者在成績上是有明顯進步的。書中提到很多人沒意識到所謂的「有天賦」通常是一些學生在比較早期時就已經強化過神經路徑,就好像莫札特雖然被認為是神童,但他幾乎是從出生之後就隨著父親耳濡目染,若少了這個過程,又何來的莫札特?

書中有一例子,一個女孩在數學功課做不來的時候,母親鼓勵說:「沒關係,我小時候數學也很差。」雖然母親是好意,但卻讓女孩在之後也相信自己沒有數學天分而限制自己,直到自己長到後發現成長型思維,才開始轉變。

在數學中,另一個常有的迷思是算術快的人數學比較好,但事實上連諾貝爾獎數學家在算術上都未必比一般人快。對於一個領域的理解程度,其本質與速度其實沒有太大關係,反倒速度只是一項任務練習多次後的自然反應。

可惜的是,很多學校中把重點都放在速度而非對於題目本身的理解,這不僅只讓學生以單一方面去理解科目,更會固化思維,造成許多自我限制。書中有提出透過不同感官與多維思考去理解同一件事情,可以強化神經網絡,即使整體速度較慢,反而會比單單專注在做題上的人還要有更深的理解。

結論

書中最後提到與外界人們和想法多進行交流,也會為強化經網絡之間的連結。所謂的多維思考,可以是簡單的從書面、圖像、或其他方式去理解同一件事情,也可以是透過與同儕之間的交流而有更深的理解。

透過更多的交流,我們可以重新以他人的角度去拓展自己的視界,也可能激起自己的靈感。

若是回看歷史,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促進進步的要點。美國的科技業是建立在吸取全世界移民上,現下中美兩方的人工智能關鍵論文有將近一半也都是透過國際合作才得以完成。

以人而言,無限可能,Limitless Mind 這本書我不確定有沒有中文翻譯,但卻讓我學到很多我們認為「自己無法」學成的事情,其實只是單純的自我限制。在努力過之前,不需要因為各種標籤而不嘗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