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與「生活」作為一種消費

Neil
集知會所
Published in
6 min readAug 27, 2019
友愛街旅館

近年來選物、選品或是小吃文青化在台灣各縣市的巷弄裡興起。這些店家裝潢大部分讓人不禁想打卡拍照的裝潢,或從招牌到商品包裝,都有舒適完整的設計。此外,相比一般店家,這些店面可能品項較少,以商品本身作為主軸,有的商家提供複合式消費體驗,如「住宿x選品」、「餐飲x選品」。

這樣的店家不只台北有,各縣市也正興起中。

「選擇」的價值,品味的顧問

這波風潮最早大致可追溯到10多年前開始的「文創」熱。雖然「文創」兩字今日已經貶義多於稱讚,但從當時開始,越來越多店主有「設計」與「打造品牌」的觀念。當所有人都在賣類似的商品,這些店主開始思考做出更高的價值以及與眾不同的特色。

於是巷弄裡開始出現風格小店,傳統小吃與伴手禮開始重新設計包裝。其中很重要的觀念,就是店家與消費者開始跳脫價格思考,轉換成價值思考。

過去台灣消費者普遍將「俗又大碗」以及 CP 值當作衡量店家的指標。然而當消費升級,人們從單純滿足基本需求,轉換成重視獨特性(買別人買不到的來展現我的自我),開始追求符合「理想生活」的消費選擇,甚至願意付出更多金錢。風格包括食衣住行育樂,每一次的消費都是自我的展現,而社群媒體的興起,也多少一起加乘了自我風格上的宣示與炫耀心理。

過去大家習慣消費的場域如百貨公司,很少能提供讓人驚豔的特色,服飾店內充斥著多餘且難以搭配的商品,某些高級餐廳可能料理好吃,但裝潢或餐具卻透露出一種草率感。讓人訝異的是,傳統百貨即使商品眾多,也很難找到一間店,能投射完整的生活想像。表面上看起來甚麼都有,卻讓人感到無所適從或混亂。

於是特色選品、風格餐飲店開始出現,品項不多,但每個都是精挑細選,甚至有典故讓人留下鮮明的印象。並在裝潢與商品包裝呈現完整的規劃,投射出某種「理想生活型態」的想像。

在重視「價值」的消費者眼中,「選擇」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事情

店主對品味的把關,開啟了對品味世界與知識的認知,滿足對生活的嚮往。消費者光顧的理由不只是商品,也是「體驗」:店主營造的整體氛圍,刺激拼湊理想生活,此外還能透過社群媒體炫耀自己在品味世界的「先覺」,獲得對自己「懂生活」形象的加分。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一支霜淇淋,小攤販賣30,便利商店45,但風格小店叫價150甚至200仍有消費者買單。哥吃的不是冰,是氛圍與品味。而這股風氣也從特色小店家逐漸吹回更大的商場或品牌。

體驗經濟的崛起

在電商通路與外送平台興起,要滿足「基本需求」的購物簡單到不行,消費者只要在家下單就能完成 ; 「出門購物」反而變成一件高門檻的事。也因此實體空間,無論是服飾、餐飲、旅宿、娛樂場所、獨立書店,都祈求仰賴「只有到現場能享受的體驗」來吸引消費者前來。

體驗是消費旅程中的每個細節:踏進店內的氣味、動線、商品陳設、店員的服務態度與打扮、商品的吊牌與包裝,甚至是完成消費後的貼心提醒。細節安排得越完整細緻,消費者對店家的心價也越高。

此外,有別於過去買車買房等高價物質的追求,來證明自己的成就,今日 20– 40 歲的世代更願意為「體驗」買單。選擇將金錢投注在享受生活,創造獨特的記憶。也因此近年有不少結合設計與深度旅遊的旅宿,建立會員制與緊密社群的酒吧,或從食衣住各方面都貫穿風格的設計品牌,甚至會員之夜的派對。

精緻的體驗和品味,不代表一定只是小眾市場,小型店家。把握住品牌的特色,也可以將「品味生活」規模化,從小眾多角化擴大商機,成為一門好生意。 例如蜷尾家從台南正興街的小店,一路走到各種異業合作,甚至插旗日本; 小器不只賣餐具,也進軍日本酒、並開始經營餐廳; 。詹記麻辣火鍋從員工制服到裝潢、動線都重新設計,用清爽的台味,成為每天都訂位爆滿的熱門店。

蜷尾家的冰淇淋宇宙

此外,關於品牌創建以及「讓好生活成為一門好生意」的奧妙, 9月我們邀請了「初日美學製造所」主理人 Leo 來分享。 Leo 過去在 Shopping Design 專欄中,探訪過許多台灣重點深耕品味與體驗的品牌。透過案例拆解,分析如何從美好生活的嚮往出發,創造出迷人的生意。

如果你也對「將生活放入品牌」有興趣,或是正在孕育自己的品牌,不訪來聽聽 Leo 的分享吧。

購票連結
一個人讓生活變生意|https://bremen.tw/Sundial1
兩人一起讓品味變品牌|https://bremen.tw/Sundial2

如果你喜歡這篇分析,除了在 Medium 追蹤我們,也歡迎你加入集知社團,一起交流討論創意的觀點。臉書搜尋「集知會所」或是直接透過以下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knowledgehub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