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流行時代是自媒體的沃土

Neil
集知會所
Published in
4 min readSep 17, 2019
蘋果發表會展示用 I PHONE 拍片

自媒體一詞在近年日益興盛,當然伴隨而來的還有各式各樣的網紅、KOL。受到社群平台的興起,每個人都開始有自己發聲的管道,而過去發聲的單位叫做媒體,掌控在某些特定人士的手中,而自媒體 Self Media or We Media 是每個人自己可以決定發聲,因此才成為自媒體。

過去有想法、見的人士如作家、社交名人、網路紅人、名嘴等,仍須藉由媒體傳播訊息、造成擴散與影響力,現在只要利用自己的社群平台就可以了 。

當代的世界,全球正共同面臨「無流行」時代的到來,無流行並不是完全沒有流行,而是流行的文化太過破碎分散,除了漫威電影宇宙之類門檻超高的作品,很難再有能稱作「主流」的事物。

這點對於行銷或媒體從業人員自然是相當頭痛的話題,因為過去那種「TA 是30歲的上班族女性,喜歡的東西有…」之類刻板的客群描述已經不再管用。 大眾嚴然分割為更多的小眾,而每個人可能都踏在不同的小眾圈中。

但對於有心創作,希望被看見,創造影響力的人來說,當前的市場前所未有的肥沃。無論是內部或外部都是。

製作成本大幅降低

就像前天才發布的 iPhone 11,即使不買到 PRO ,一般的 iPhone 11 或更前代的二手機種,都是存錢幾個月還能買得起的價格。只要搭配外接的麥克風或穩定架,一人拍片、攝影、管理社群、編採素材基本都能在手機上完成。用手機寫文、錄音的也大有人在。除了手機,iPad、隨身小相機或筆電價格也都比以往親民好入手。

iPhone 11 Pro 電影拍攝展示

當手機、相機的畫質都推到4K,修圖軟體方便簡單,且多數人都是在手機上瀏覽內容時,一般觀眾其實很難分辨專業錄影器材與手機拍攝的差異,只要影像穩定、收音清晰,基本上就能入眼,重要的反而是創作者個人的演出魅力。

以上都還是創作者「必須入鏡」的內容,更別提單純的照片、文字或剪接素材搭配口白的創作形式,自媒體的內容形式其實很多元,也有很多可能,像是許多手寫字、詩詞語錄專頁,或是地圖上地標點串以的咖啡地圖與評論,都不是不需要高階設備即可完成內容創作。

大型媒體影響力式微

過去大型媒體最大的價值在於「一手消息」、「獨特觀點」,媒體作為資訊的中間人受到青睞。比如時裝週的資訊,過去只能靠時尚編輯到場專文報導,或是新聞上的畫面。然而現在無論是受邀的名人,或是自行買票進場的民眾,都能透過直播或社群第一時間分享消息。

Vice 自由編輯把混入時裝週當成作品

少數領域媒體仍保有「一手消息」的決定權(比如政黨的記者會、企業採訪等等),但「獨特觀點」這件事已經不再稀奇。任何一個人,以任何形式產出的內容,只要夠打動人心,就有機會被瘋傳甚至左右輿論,許多人也不在意發聲的人是否為該領域的「專家」,大家都只能靠內容的說服力見真章。

面對各式各樣說話有獨到方式的「自媒體」,比起傳統大媒體更沒有包袱的方式在創作內容,傳遞資訊,展現更多更新奇的觀點,更前所未見的內容,勢必搶走觀看者的觀看時間以及眼球吸睛度。個人出版比之過去傳統媒體獨大的時代,已經不是居於劣勢,而是能與之平起平坐。

自媒體的價值

隨著隨身裝置效能提升與價格親民,也創造了一個隨時可娛樂的時代。人們比過去更黏著於資訊與娛樂的社群,而主流媒體中間人的勢力式微,自媒體更有機會展露頭角,在觀眾的生活中取得關注。

撇開大型 YouTuber 或社群名人等極端案例,許多小店家也會積極成為自媒體,盡可能直接地接觸消費者,創造在消費者生活中的角色,建立與他們的關係,讓品牌得以存在消費者的生活中不被遺忘。

過去那些不被主流出版或業界認同的創作者,可能在社群上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甚至獲得一定人氣,能成為品牌合作對象或是受到創作出版企業注目,進而拉攏簽約。

自媒體因為以上原因蓬勃發展,也吸引許多人嚮往,像是許多高中生、大學生未來夢想的職業都是YouTuber。

但其中也有許多開始創作成為自媒體的人在嘗試過後,告訴我們,自媒體低門檻並不代表高成功與高回收。

站在趨勢的浪頭上,經營自己的自媒體「品牌」,就像創意一樣,必須要從對自己有深厚理性的理解、並能為自己的自媒體品牌訂立發展策略、經營方針與生意機制,產出一個自媒體roadmap,並能堅持走下去,才有可能在浪頭不斷的自媒體中,走出自己的路。

你想過要經營自媒體嗎? 讓你躊躇不前,或阻礙你成功的因素是什麼呢?

如果你喜歡這篇分析,除了在 Medium 追蹤我們,也歡迎你加入集知社團,一起交流討論創意的觀點。臉書搜尋「集知會所」或是直接透過以下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knowledgehubT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