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參政 VS 政治人物網紅化

集知
集知會所
Published in
6 min readOct 17, 2018

--

隨著社群佔據人們多數時間,網路上的話題開始成為流行話題的起頭,傳統媒體們如同一般民眾,每天守著 FB、IG、PTT 等著新聞發生。 政治議題也從過往的「不好公開談」,成為網路談論、轉貼的熱門話題之一。

政治人物們不再是被動的受訪者,而是主動的新聞製造機,帳號上的互動遠比灌水的民調更有意義,直播的反應遠快過記者會上的媒體。

當傳統選舉手腕陸續失效,社群媒體所有人的時間,尋求曝光與支持度的政客們自然得轉戰網路,甚至成為網紅。與其說這是一種流行,不如說是必然的趨勢。

在位者的新課題:政治人物網紅化

自從柯文哲一日幕僚爆紅後,網紅行銷成為一股潮流,傳統政客們從不屑一顧紛紛轉為主投動入。近期侯友宜、韓國瑜分別找人氣網紅館長直播,吸引年輕選民的關注。此外,除了跟網紅合作,政治人物自己也開始嘗試當網紅,用心經營 IG 、LINE 群組已經成為許多政客們重要的選舉策略。

成為網紅有幾個好處

1.建立具體形象,使之成為應對議題的武器.

2.自帶流量,不再需依靠傳統媒體宣傳,甚至能第一時間闢謠

3.能夠直接動員死忠粉絲

第一項需要時間培養。我們曾在數位溝通一文(可以加連結)中約略提到,一般政治人物講錯話會被罵成蜂窩,但川普的支持者會認為「川普就是敢說」;柯文哲的支持者笑笑說「阿伯又失言了」。這種形象的防禦,必須靠社群媒體上不斷的認知強化。

除了柯文哲,另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是童仲彥。

傳統上家暴、找小三應該是扼殺政治生命的醜聞,但童仲彥出糗後索性將這些負面消息當成自己的特色,甚至在社群上以「反女權」先鋒自居。童仲彥以爭議獲得極大的社群聲量,吸引了一票聲援者,認為他是真男人敢說真話,劍走偏鋒的形象反而讓討厭他的人很難再攻擊,因為攻擊了他也沒差。

當候選人已經攤牌到沒有底線,反而很難再被攻擊

不過有趣的是,靠仇女形象武裝自己的童仲彥,卻因為酒駕新聞馬上退選。顯示出敢說敢嗆的網路形象雖然能夠免去一些輿論之災,但民眾對道德事件的要求仍有底限,酒駕剛好就踩到了紅線。

後兩項的影響則比較直觀,代表人物如柯文哲的臉書成為重要新聞來源,並透過動員粉絲募得了驚人的款項。 除此之外,其他候選人如侯友宜、韓國瑜、蘇貞昌,也正在朝這方面努力,投注許多心力在 經營 LINE、FB、IG 等平台,逐漸將訊息主導權從傳統媒體手中收回。

以之前的葉克膜事件為例,柯文哲自己的臉書傳播度就遠高於其他媒體

新晉者的機會:從網紅政治化,到網紅參政

此類別不同於傳統政治人物,他們原生於網路世代,大致可分成兩種

①一開始就是政治意見領袖,從評論到實際參政 EX:黃國昌、苗博雅、洪慈庸、早期的柯文哲

太陽花運動以及其他社會運動催生了許多類似的新秀,比如苗博雅關注性別、同志議題;黃國昌則是從反媒體壟斷、服貿等議題發跡;洪慈庸則主打改善軍中人權參政。他們從社會關注議題出發,引起關注,獲取粉絲後,慢慢走上參政之途。

②本來就是網紅或知名人物,但開始涉入政治議題,最終透過既有影響力投入政治 EX:呱吉

呱吉本身即為 YouTuber,是最典型的網紅出身,擅長利用直播等方式討論時政。

呱吉擅長運用自己的影響力談論政治看法

由於原生於網路,這些年輕新秀擅長用較少的預算,創造極高的傳播效果。在聯署推動、議題傳播、募資等領域,這些數位原生候選人的影響力,也明顯高過傳統政治人物。例如本次大選出現許多無背景的年輕人,正是靠網路小額募資籌措經費,打破過去政治世襲的常態。

當然也有不少人會質疑,網路上的支持是否能真能轉換成選票。以上次大選的結果而言,確實有這樣的現象,但落選的背後,其實有幾個因素,並不單純跟聲量轉換率有關:

網路世界與實際地域的斷裂

受限於戶籍,許多支持者或當地居民可能都不是該選區投票人,這點在區域性高的議員、立委候選人身上尤其明顯。

選區人口組成

支持議題新興候選人者多為年輕選民,如果競選區域青年人口較低,通常也較難得到足夠的票數。當然這點可能在近年長輩們高速數位化後有所改變。

選區當選比例

即使參選人拿到一定比例的票數,如果選區當選率極低,仍有可能落選

傳統勢力政治考量

綜合上述理由,即使網路影響力真能轉換成選票,也可能敗選。傳統政黨勢力仍然影響重大,例如2016 時代力量三位候選人的勝選,就是來自於民進黨在區域立委的禮讓。

舉苗博雅為例,從太陽花學運後,在各種社會議題上都擁有極高的聲量,更成為廢死、婚姻平權等議題的代表人物,也積極拓展「阿苗帶風向」、「桌遊合作」等企劃。首次參選時 12.48% 第三名的得票率其實並不低,但仍未能在只取一,競爭激烈的區域立委出線,可見網路聲量確實有其影響力,但並未達到勝選門檻。也因此本屆再度參選當選率較高的議員,被視為第三勢力中較有可能勝選的熱門人選。

苗博雅 2016 的得票率,其實已經相當不錯,然而並未達立委只取一的門檻

最後,本次大選另一個潛在因素在於新世代的選舉態度。

網路原生世代選民已經習慣分眾化的資訊,多數時候同溫層是以議題為權衡標準,而非傳統的政黨派系。

比如一位支持國民黨「以核養綠」能源主張的民眾,可能因為選區候選人在性別、統獨議題上的態度而轉投其他政黨候選人,一反過去看黨投票的方式。

換句話說,無論是政治意見領袖,或是想參與政治的網紅,只要找到網路上最大公約數的議題,並善用自身的影響力,仍有機會逆勢勝出。但缺點是較難以政黨色彩當作靠山,在選情膠著的選區,新興小黨可能會因此更容易分散票數。

延伸閱讀: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為我們拍手不只一下吧
除了在 Medium 追蹤我們,也歡迎你加入集知社團,一起交流討論創意的觀點。
臉書搜尋「集知會所」或是直接透過以下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830918583789303/

--

--

集知
集知會所

創意交流社團《集知會所》精華站,在此匯集了跨領域的觀點,更多當期討論臉書請搜尋《集知會所》或是直接點選 http://pcse.pw/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