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分享「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

Chang Adelina
雜食系少女
Published in
Aug 8, 2021

本書是另外一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職場實戰篇,也是史丹佛大學的一個經典課程內容。老實說我自己看完之後真的非常喜歡這本書的內容,簡單而深刻的提出一種面對工作的觀點,以及要怎麼好好規劃自己的職涯。現在的你可能有一份還算穩定也喜愛的工作,但你不一定一直都會喜歡這個工作崗位。因為同事會流動、工作環境會變遷、主管會換人、喜好會改變,這世界永遠都在前進,但你想過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和方式應對嗎?或是說,你其實已經厭倦這個工作了,甚至是討厭這個工作,但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人的一生往往會花費將近七成的時間在工作,但調查顯示全世界有超過七成的人表示自己並不喜歡目前的工作,只是為了要滿足生活所需所以接受這個現實。但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將就了,你可以好好想想自己夢想的工作模樣是什麼樣子,以及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

《做自己的工作設計師》購買連結:here

我想請你開始用設計師的腦袋思考,而成為工作設計師的準則包含:

當個好奇寶寶、試一試的行動導向、重擬問題、階段式發想、請別人幫忙、說出你的故事

「相信我,說出你的故事,你會變得性感,而且越來越會說故事。」

到底抵達了沒

找出要去哪裡之前,你得先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建立「目前已經夠好」的心態才能讓我們不會一直處在「還沒抵達」的狀態。心理學家用「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形容這種永遠想要更多的現象

告訴你!決策的品質和結果的品質完全是兩碼子事,看葛斯的故事就知道。葛斯是一個謹慎的人,他在接受一份新工作之前已經做好了萬全的調查與準備,包含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等等,看起來應該都沒問題他就答應了獵頭的邀請。但令他意外的是,上工第一天他就收到了一則來自 LinkedIn 的陌生訊息。之前坐在這個職位上的人告訴他,這個工作非常可怕,當初就是因為主管難以溝通、辦公室政治問題相當嚴重,他想盡辦法轉調到其他單位。他之所以沒有在葛斯上工之前告訴他,是因為他收到了公司的警告訊息。一開始,他感到恐慌,後來他選擇接受自己身處的情境,接著把「從工作與上司那裡獲得的滿足感」重擬成「在有才華的新同事身旁,學習新事物」,從中找出能給老闆和自己帶來重要價值的事,把注意力集中在這裡。

找出工作中行得通的事情,從小目標開始做起。

你無從控制他人,如果別人對你態度不好或是做事方法很糟糕,你是很難改變這層現實的。但你可以小幅度地掌控自己的情境,把門檻放低,重擬成「目前還過得去」的心態。重擬的意思是在於徹底改造你對某個情境的認知,從根本改變你投入注意力的方式。總之,你需要設計前方的道路(building your way forward),而不是一直負面的去抱怨你的同事、主管和工作內容。透過好工作日誌協助你紀錄哪些事能讓你投入工作,獲得活力,進入心流狀態。你可以列出「我學到什麼?我發起什麼事?我幫助了誰?」

生命設計的反思有兩種,回味(Savoring)和洞見(insight),你可以一週內找一個非工作天花個10分鐘反思過去一個星期中做了哪些有價值的事,回味可以深化你的體驗,而洞見可以幫你想出更好的解決方式或新見解。

原來我搞錯問題了

向錢看還是要意義,這其實是個錯誤的假兩難(false dichotomy)問題,重點是按照你重視的價值活出一致性的人生。人生需要具備一致性,可以清楚回答「你是誰」「你的信念是什麼」「你目前在做的事」。現在我們來看看工作觀,工作觀指的是你如何判斷一份工作的好壞,你可以試著回答看看以下問題,找出自己在工作場域的羅盤:

1. 為什麼要工作?工作是為了什麼?工作的意義何在?
2. 工作和個人、他人、社會有什麼關聯?
3. 什麼叫做好工作和值得做的工作?
4. 金錢、經歷、成長、成就感和工作的關聯是什麼?

我們一不小心就會活成別人的人生,所以需要拿著自己的羅盤去探索。

想像你的人生是一首歌曲,在錄音室裡你要替自己想好最適合你的混音法,透過調配金錢、影響、自我表達三個維度的佔比打造你自己的 Maker Mix(自造者混音),不斷的調整滑桿直到「感覺對了」的狀態。例如說不快樂的藝術家會混淆表達的價值和金錢的價值,他可能會說「因為我的話都賣不出去或是賣不到好價錢,所以我不開心。」

痛苦源自用錯誤的指標衡量你的成功。

認為自己如果成為藝術家就可能餓死是無效的想法,透過重擬問題(reframe)你應該想的是我可以創造什麼,我可以決定自己需要多少份量的金錢、影響力與自我表達,最後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然後出發。透過「影響圖」工具(impact map)你可以檢視自己的角色,了解這個角色如何帶來影響。這裡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只有適合和不適合。這些角色包含更新與修復(重建或更新系統)、維持與支持(推動系統營運)、創造嶄新的東西(打造全新系統),你可以從中找出最能給你滿足感的角色。

問題出在哪裡

你常常會覺得自己卡住了,但其實如果仔細一想,就會知道沒有卡住這種事。所有事都可以重擬成最小可行動問題(Minimum Actionable Problem)。想要有效找出問題需要在定義問題時給一個框架(framing),在框架中把發揮創意解決它,但絕對不要無限擴展問題,那樣你只會越想越多、越想越複雜,最後把問題越滾越大。

大多數人在講述問題時都會有兩個層面,「表面上的問題」與「實際上發生什麼事」,在重擬時你需要先鏡頭拉近把無意義的部分去掉(eg. 情緒字眼、預設立場、絕對性字眼),接著把鏡頭拉遠找出真正發生的事。

#1 發生什麼事:「反正我主管就是個爛人,我在公司永遠得不到賞識。」

#2 聚焦,去掉不必要的情緒:反正、爛人、永遠都是誇大的情緒元素

#3 實際發生什麼問題:以不鎖定方向的正面方式開始敘述。

Map 1 主管很少給予正面回饋,「我如何能」從其他人那裡得到明確讚賞。 Map 2 我主管有很多優點但不懂感激別人,「我如何從」其他我敬重的人那裡獲得肯定,並且重擬工作的滿足感。

重點是以上幾種最小可行動問題的重擬都是可以立即嘗試的原型。

接著,我們把鏡頭拉遠。你可以抱持好奇心(不預設立場)想一下,也許我不爽主管還有其他原因,為什麼主管那麼容易踩到我地雷,這些負能量的來源可能來自於過去的經驗、舊有的情緒。主管不給回饋,但你可以主動跟主管約一對一的晤談,回顧上一個月的目標是否達成,從中得到反饋。

找出最佳可做選項(Best Doable Option)

別把時間浪費在無解的問題上,又或是在有解的問題上花太多時間思考。例如說室友問你晚餐要怎麼解決,基本上你只有四個 BDO,包含在家煮、出去吃、叫外賣、餓肚子,把選項刪到最後答案就呼之欲出。但切記不要把 BDO和 BTO搞混,詳情請看書中實例。

戰勝過勞的工作倦怠

你之所以會感到倦怠可能包含以下幾種原因:

1/缺乏掌控:無法決定自己的工作量,例如你的行程表。
2/模糊不清的工作期待:不清楚上司對你的期待
3/工作環境互動氣氛不佳:辦公室政治
4/價值觀不合:做生意和處理事情的方式不一樣
5/不適任:學非所有,或是不符合你的興趣和技能
6/工作量過大:做不完的事情
7/缺乏社會支持:感到被孤立
8/工作和生活不平衡:工作佔去過多時間無法陪家人朋友

反正絕對不要忽視工作倦怠,後果很嚴重。

常見的疲憊通常分為幾種類型,包含九頭蛇過勞(Hydra overwhelm)、快樂過勞(happy overwhelm)和特殊情況。第一種常常發生在公司高速成長或高度精簡人力的狀況,表示一個人要同時處理兩三人份的工作。第二種通常發生在你不小心自願全包了許多具有挑戰性、很酷的好專案,每一項都很值得嘗試,但是你已經無法負荷。

不管是哪一種,你都需要記住「少即是多」。

想要改變九頭蛇過勞的情境,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出你所能做的小型漸進式改善,提出一個改變的原型來減輕工作量。舉例來說,你原本每週都要交一份評估報告,但這個報告其實根本沒有人在看,你可以先問問主管這個報告是不是可以改成每月做一次,如果還是都沒有人看的話就不再做這個報告,拿去做其他更有生產力的事。其實,你會發現你能作主的程度超乎想像。

快樂過勞有點不一樣,因為壓垮你的工作是你自己選擇的。我有些朋友同時有正職工作但又有兩三份 side project 或接案工作要處理,結果根本沒有時間好好休息,只要拿起筆電工作就感到心累。這時候你必須要學習願意放手,拒絕掉一些不必要的工作內容,或是把一些工作交給別人處理,藉此拿回更多自己的時間處理其他事,交給別人有時候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喔!

最後一種是所謂的三頭六臂也不夠(Hyper-Overwhelm),通常發生在高速成長的新創公司,一週可能要工作超過八十個小時。如果你選擇了這條路,就必須要把日常工作想成是長期賽跑。這時以上方法可能都不適合你,你必須要執行某種特殊的說故事方法來讓自己堅持下去。

我們一定有可能都會遇到三頭六臂也不夠的狀態,當每次冒出不好的念頭時,不必糾結於這些念頭,你要用好的故事來取代這種念頭

具備成長心態很重要

雖然每個人的天賦不一樣,但才智絕對可以後天培養,可以透過學習與掌握新事物來蛻變。最簡單直覺的方式是學習辨識自己掉進定型心態的時刻,例如說我常常覺得自己很笨,覺得自己拖拖拉拉很懶惰,這些都是一種負面說故事的心態。與其說這樣的故事,不如改成「這個問題真的很困擾我,我需要新點子,找出新的問題解決策略(好奇心),尋求協助,給自己更多時間,更加努力。

打造你的職涯內在系統 ARC

我知道自己的內在動力,清楚如何提升自身的自主性(Autonomy)、歸屬感(Relatedness)、能力(Competence)。自主性是控制自己生活的需求,即使你的工作看似固定嚴謹,也還是有自主空間,可以持續優化和改善。歸屬感是人與社區的連結,增加歸屬感會增加你快樂的感覺。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只要透過恆毅力不斷堅持就會進步。

如果某件事沒有激發你的工作熱情,有幾個關鍵跡象:

1/工作內容讓你感到無聊
2/你不願意替手中任何專案熬夜
3/你沒有想盡辦法精進成為一流工作者所需的技能
4/你沒有留意相關產業趨勢
5/你不好奇其他同行在做什麼

先不急著辭職,重新設計後再說

真正的影響力來自於不斷帶來價值,並且因此而獲得賞識,缺一不可。在辭職之前,你應該想一下辭職就可以解決我的問題嗎?然後重擬問題後再度投入你目前的工作,想想看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改造你的工作,本書提供兩種方式包含轉換職務和砍掉重練(You 2.0 program)。詳細舉例請看書中內容,這邊我就不多解釋。

除了方法以外,你可以試著做做看《CliftonStrengths克利夫頓優勢評估測評》,這是目前市場上可見維度最細、信效度得到權威和市場認可、基於優勢心理學大量社會研究結果而成的科學測評體系,也是可以解密我們天賦的好工具。也許做完之後你會發現,從以前到現在你根本就是在做不適合自己的工作,知道之後就可以開始準備改變。

離職前可以做哪些準備

如果你已經真的決定要辭職了,一定要記得好好的轉身落幕。你可以在辭職之前好好交接你的工作,或是說把這份工作需要的一些訣竅以及事項和辭職信一起交給主管。例如說寫一份關於這份工作的快速參考手冊,會讓接下你工作的人以及主管印象深刻。

此外,為了維繫重要人脈,你會需要在離開之前鞏固一下在公司的同事情誼,可以請他們喝喝咖啡、寫個感謝信、或是吃個午餐。聯繫越多人越好,但是我即將離開的資訊只要讓需要知道的人知道就好,不必多談。

應徵工作的前期準備

為什麼我明明學歷很好,也投了很多公司,但是都得不到什麼回音。告訴你,標準模式的求職法通常失敗率很高,原因是因為大公司大多使用所謂的人才管理軟體,透過關鍵字直接掃描。如果你的履歷沒有提到關鍵字,就會直接沈沒於求職市場。另外,你會發現有八成的工作機會,根本連看都看不到,原因是因為它存在於隱性的工作市場(內行人的圈子)。要想打進這個圈子,你就應該要拿出好奇心與人交談,與自己真心想見的人士進行「原型對話」,從聽故事到得到工作機會。有時候,你甚至無需開口要職缺,只是請訪談對象提供故事,就可能有些人會主動開口。

我很喜歡不時逛逛 LinkedIn,因為大家都會把自己的產業觀察、產業新聞、最近考了什麼新的證照放上來,可以找到很多很棒的學習資源。此外,我也喜歡去加別人好友,運氣好的話也許還可以成為好友,對方可能也會願意幫你內推(我自己就曾經遇過)。

用戶體驗設計網站:http://uxmastery.com (偶爾可以逛逛的好去處)

不斷地累積,並且修改自己的故事絕對是好的

我的筆記只是分享一些重點心法,但一定要自己好好看過書裡的內容和其他人的舉例,並且把牛刀小試的題目好好做完才行喔!

最後,想跟大家說工作體驗絕對是可以設計的,看完這本書之後我就立刻又下單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這套書,想要好好釐清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自己想要打造什麼樣的生活體驗。想送給大家本書的最後一句話:「人生太過寶貴,一定要用心生活。」你應該也跟我一樣迫不及待想開始好好整頓工作生活了吧!

Instagram/ @dot_tree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