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紀錄|新活水復刊三週年系列—讓台灣IP撐起漫畫與電影產業

去年八月時參加了新活水復刊三週年的系列講座,總想著要寫反饋,拖著拖著就是半年,以下憑當時的筆記與印象把內容整理出來,望喜歡臺灣漫畫、電影的人,都有機會一窺在這些產業內長期耕耘的工作者們的心得,並一起為臺灣的好故事盡一分心力。

《新活水》復刊三週年系列講座@臺灣漫畫基地 Taiwan Comic Base

「談 IP,好故事是關鍵。」

關於 IP,兩位講者均先後地給出了這個答覆。

「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需要有娛樂性,臺灣長期把漫畫當成是小孩子看的東西。」怡靜表示。根據他的觀察,臺灣的漫畫市場受主流日漫宰制,長期豢養下來,臺灣讀者開始慣於追逐高娛樂性、將漫畫視為消磨時間的娛樂工具。「為什麼我們小時候看不到《東京愛情故事》之類的作品?因為臺灣人沒有習慣去接觸多元的東西啊。」

此外,怡靜也強調臺灣也沒有足夠好的故事,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是「製作人看不懂」跟「大家對漫畫有種既定的樣子」。

電影方面,硯拓則提到,臺灣不少影視作品是從文學作品改編而來。IP 變成電影在品質方面不一定加分,在知名度跟行銷度上卻呈絕對的正向效果。

然而,作品的決勝點仍然是好故事,而不是 IP 夠不夠強。以《復仇者聯盟》來說,本來就有這麼多觀眾愛看電影,進電影院看到一部好片,而它恰巧是漫畫改編的,進而讓觀眾對這些產生興趣,這些能量集合起來,才能成為賣到影史冠軍的《復仇者聯盟》。

「改編的過程,需要一個同時熟悉兩種敘事媒介的人來執行,這是一個專業的過程。觀眾喜不喜歡真人版不一定,但它一定是個完整的故事。」

原創與二創的距離:知名 IP 改編,觀眾買不買單?

談到改編過程,怡靜則舉了自己親身參與製作的《漫畫植劇場》為例。

「植劇場」為 2016 年,由多位知名影視圈導演、編劇一同成立的戲劇品牌,當年共打造了四系列、8 部台劇,而這 8 部作品也攜手了「蓋亞文化」及「原動力文化」兩間出版社,展開《漫畫植劇場》跨界企劃,將 8 部劇全數改編為漫畫。

怡靜大方地表示,該次改編的結果是「失敗的」,主因是「沒有一部漫畫可以追上影視作品的時程」。漫畫家畫完一本單行本可能需要 8 個月、劇組卻僅用 3 個月就能(或者說非得要)完成。時程上的誤判,導致漫影視作品無法播出的同時拉抬漫畫的人氣,甚至帶給了漫畫家作畫上極大的壓力(註1)。

硯拓提到,改編永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會因為原作的人氣讓改編作品較為賣座,但改編的過程總會有許多不同的力量來拉扯。

以《返校》為例,不同客群對改編成品的期待不同,玩過遊戲與沒玩過遊戲的人想法差異極大;對某些人來說,《哈利波特》把想像具現化成電影後,就沒有神采可言;甚至連知名大作《魔戒》,都存在原作與改編之間的巨大落差。

「我覺得《魔戒》小說很難看。」硯拓笑說,「後來才覺得,是因為先看了電影,對小說有娛樂性的想像,才覺得難看。這是我主觀上讓電影把小說吃掉的經驗。」

至於改編做得極佳的例子,硯拓則秒答:「李安!他真的可以被當作神去拜!」他表示,電影跟小說之間永遠有某種距離,既不是忠實的改編、也不是背離的東西,明明知道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卻又會被李安說服。

「看他的作品時,總覺得他是讀通了小說,最後提取精髓變成劇本的核心,這才是我們真正要追求的改編。這是二創,但不是只是沾你(原作)的光、不是只是借用你的知名度,而是我理解你身為創作者的想法。」

漫畫部分,怡靜則提及曾創造《月薪嬌妻》、《重版出來!》、《法醫女王》等多部口碑作品的日本劇作家——野木雅紀子。

怡靜也進一步說明野木的原則「絕對不在影視劇本裡面使用漫畫獨白,把重要的獨白換成對白,但是無論如何去閱讀這個文本,核心價值都是不變的。」

「日本漫畫產業為何為何如此成功?因為他們有完整的產業鏈,是一組人在做漫畫。」

怡靜更強調,日本漫畫市場因競爭激烈、不好看就會淡出,很清楚知道影視是下一步,他們有這樣的自覺。相比臺灣,就沒有如此強韌的產業鍊。「臺灣的漫畫沒有產業。」怡靜說,「臺灣影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翻拍日本漫畫,像《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這些日漫改編的作品,當年都帶出影視產業,為臺灣偶像劇鋪墊。」

註1:臺劇《花甲男孩》漫畫結局與影視截然不同。

技術成熟、故事貧弱,癥結點在哪?

硯拓表示,總觀全球,目前足以構成生態系的作品都是 ACG 的延伸,因為 它們原本就有巨大的產值,有足夠的創作者粉絲資本在滾。反觀臺灣,無論是動畫(Anime)、漫畫(Comic),還是遊戲(Game)都相對匱乏。

不過,也不能因此就回過頭來責怪臺灣的 ACG 產業不健全,作為一位影評人,臺灣的電影也沒有什麼產業可言,大家都在掙扎。因此,回歸到對臺灣市場的觀察,癥結點仍然出在「劇本不行」。

「歸納出這個結論其實令人十分無力,當我們發現臺灣的其他需要資金培養的面向都很成熟,如:導演、美術⋯⋯等,最後反而是故事不夠好,跟不上技術的腳步,導致產業鏈出現斷層。」

「但這樣的結果難道表示編劇不認真嗎?臺灣的劇本獎每年都會看到好劇本啊?」對此,硯拓回應,這可能就是產業面的問題:「臺灣不夠尊重編劇,也普遍地不了解好劇本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完整的產業,所以大家不知道做出一個好劇本有多難、需要多少時間去灌溉。」

「當編劇提出一個劇本大綱,那同時代表著故事的骨幹已經完成,只差填上血肉而已,而骨幹是需要大量的田野調查來支撐的。」

「臺灣的業主總是習慣叫編劇在短時間內生出大綱,才決定要不要投資,對編劇來說是相當灰心且容易交差了事的。」硯拓說。

這樣的劇本提案過程,也直接導致了影視作品劇情上拼拼湊湊的結果。「一個劇本總感覺這裡缺了一點、那裡缺了一點,最後就是整個團隊坐下來開會,A 出一個主意、B 出一個主意,湊合湊合著就上了,怎麼可能會有好的故事。」

提及近年最常拿來跟臺灣內容產製比較的競爭對手——韓國,硯拓也提到:「韓國當年(約 20 年前)由財團直接砸錢養編劇,接受財團資助的編劇就是寫到寫出好劇本為止。有人問,這樣編劇難道不會領錢不做事嗎?當然不會,想當編劇不就是想在這個領域闖出一些成就嗎?」

漫畫方面,怡靜則舉了《CCC 創作集》為例。

《CCC 創作集》是中研院發起的計畫,由創作者們結合國家典藏資料素材,以發掘臺灣的歷史、民俗、社會與生態等議題,創造出具有在地精神的漫畫。後來因為經費不足於 2015 年停刊,經立委質詢後死而復生,在 2018 年返回臺漫市場,並於 2020 年由文策院接手營運,並正式轉型線上化。

怡靜提到,《CCC 創作集》是由編輯彙整素材後,舉行媒合會與創作者媒合,在編輯的協助之下進行田調與故事繪製。此外,文化部也於 2019 年宣佈推出可直接以創作者個人名義申請的漫畫輔導金,整體來說,環境或許比電影好一些。

然而,這樣的模式也並非沒有缺點。怡靜分析道,臺灣漫畫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連載平台,讀者看漫畫都習慣使用盜版網站或 APP,沒有讀者知道臺灣漫畫去哪裡看,沒有讀者,就沒有活血。

另一方面,政府領軍帶產業前進,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狀況。因為未受市場檢驗,漫畫家、編輯與出版社不需承受讀者與成本壓力,或許就不會認真對待作品。

要做 IP,先讓台漫、台劇成為一種指標

講座後半也談及串流媒體服務對臺灣 IP 的影響。硯拓回應,台劇顯然有因此往上,但距離發展 IP 或許還有一段距離。

以韓劇為例,觀察現在的臺灣觀眾,不難發現有一批人是「只要聽到韓劇就想看」,臺灣的內容作品或許也應往這個目的發展。

不是追求「找到自己特色」,而是追求「講到臺漫/臺劇,就想到一種品質」。

結語

基於對漫畫與原創內容的熱愛(同時身為釀電影的忠實粉絲),能在這場講座中得知臺灣內容產製仍能有這樣的討論深度,是一次非常寶貴的體驗。也因此將講座內容整理成文章,供各位關心臺灣內容產製的同好參考。至於個人的觀點,則將留待未來的文章發表。最後要再次感謝主辦單位新活水雜誌、感謝講者《釀電影》主編張硯拓、《睡前看漫畫》陳怡靜!

--

--

Chih-Yuan Lin
雪山社 Xueshan Publishing

有時寫劇本、有時做漫畫編輯、有時攝影。什麼都做。|喜歡漫畫、攝影與電影。|Editor of Xueshan Publishing|instagram: @chyl__|contact: chylboo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