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D. 捷運草圖修正整合包

Gambulus
電信看交通
Published in
32 min readFeb 24, 2021
畫面出處:外科医・大門未知子 第4期 ope. VI

對於研究軌道路線的人來說,核心本質是解拓樸謎題,就像在玩馬蹄鎖這種益智玩具一樣。第一眼看不懂,可在絞盡腦汁亂拆亂試之後,某天竟然就不小心解開了!別說旁人拍案叫絕,就連自己都瞠目結舌:明明那麼簡單的東西,先前幹嘛一直耍笨

但不幸的是,軌道建設以百億台幣為單位,每次愚蠢失誤的代價至少 10 個零,所以路線非得千錘百鍊不可;就算已經覺得很完美,也得繼續不斷推翻自己,再換個刁鑽角度試試;直到再也想不出更好的解法,任人尖酸批評很長一段時間後,才可能比較接近最佳解。例如三鶯線就是典型沒換個角度再思考的結果,剪刀手好大喜功,10 個零救不回來!

這篇附錄,正是要挑戰本部落格先前正文的盲點,自己先酸為敬!就像 PC 作業系統在推出多年後,不管哪個世代都會釋出 Service Pack 修正整合包。網路鄉民們常說 XP 再戰 10 年,如果少了 Service Pack,是哪來的底氣呢?軌道可是不折不扣再戰百年的東西啊!

摘要

原理思索:
.國道/城鐵/捷運 設計哲學
.高鐵/機捷/北捷/南捷 哲學衝突
.幹道規劃與城市最適規模
.假想都市計畫骨幹

假想路線修正:
.桃園高鐵站
.台北捷運
.高雄捷運
.屏東支線
.台中捷運

盲點:
.少子化
.國際競爭力

修正路線圖

國道/城鐵/捷運,在地圖上面同樣都畫一條線,但思考哲學卻大不相同,弄混必然設計失敗!在開始修正路線之前,得先把三者哲學本質弄清楚,才不會踩到陷阱卻不自知。

https://goo.gl/maps/6RnoexQtuzmfWPtw9

國道的路線選法,通常是從兩個聚落中間穿過,所以匝道指標路牌多數分左右兩邊,靠左往一個聚落,靠右往另一個。

左圖右上黃色指示牌可看出位在台南新營,內側指示牌掛著嘉義水上,所以是北向車道;外側匝道大塊指示牌切兩邊,進匝道靠左行駛往鹽水、靠右往新營,在縣172 出匝道。

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1985

國道蓋好之後最早的地圖是經建第一版,新營交流道剛好位在新營跟鹽水兩個聚落正中間。路線之所以從中穿過,最主要的考量有兩個:首先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一個交流道同時覆蓋兩個聚落;其次是中間通常只有農田,不大需要拆遷、徵收也容易。

國道上面跑的是汽車,交流道與聚落有些距離無所謂,因為即使交流道偏一邊、離目的聚落較遠,長途幾小時車程也就再多個 5~10 分鐘罷了,整體影響並不明顯

高雄市舊航照影像(1970年代)1973

之所以要看最早的地圖,是因為聚落會長大,新地圖常常看不出路線原始意圖。

因為市區會成長,長途的高架快速道路,一般都會想辦法離市區遠一點。像台北的國1 就蓋在基隆河岸邊、新竹台68 在頭前溪旁、台中國1 把筏子溪當路廊用;蓋在陸地邊緣,可以保留最多土地給城市!現在看國道在高雄三民區路段,會誤以為當初路線是穿過住宅區,怎不往東邊再多移一點?

實際則是左圖情況,因為當年已經有縣政府 (小圈) 跟衛武營 (大圈),加上不想拆遷從中剖開,才選了現在這條看似較笨的路線。

城際鐵路更是如此。設站當時一開始都是放在聚落邊緣,從來就是只有前站沒有後站;後來因為市區慢慢長大,車站後方才越來越多房子,甚至選票多到各路政客都會怕,連忙拿鐵路立體化說是縫合市區,好爭取選票。像高雄站就越縫越沒落,真有趣!

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1921

城際鐵路的做法,就明顯與國道不同。同樣是新營鹽水兩個聚落,新營邊緣設一個城鐵車站,鹽水則設糖鐵車站。

車站之所以放在聚落邊緣,是因為火車上面載人,走路行動力差,要是放交流道位置,出站至少得走半小時以上才能到目的地;所以車站至少緊靠聚落邊緣,不增加徵收成本前提下離聚落越近越好。同樣是覆蓋新營鹽水兩個聚落,交流道只需做一個,但火車站就得做兩個,並多拉一段糖鐵。

日治時代的行政區劃,街比較熱鬧、庄比較冷清,近似鎮與鄉的差別,從當年地圖可看出當時日本人刻意扶植新營冷落鹽水。因為嘉義在東北邊,縱貫線經新營往台南的路線比較短,經鹽水會繞比較遠,而鹽水聚落面積並沒有大新營多少。算盤打一打繞遠路大概不划算,所以縱貫線選擇略過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鹽水;曾是歷史上重要商港的鹽水,自此就邊緣化了!

城際鐵路的目的,是精簡串起沿途最多人口,行駛路線儘量短、聚落規模儘量大。高鐵為城際鐵路進化版,途經聚落規模的要求理應更嚴格才對

大台北公車路網全覽圖

至於捷運,說穿了就是幹線公車:只要公車班次爆量、甚至道路闢成公車專用道,肯定有資格再升級成軌道。

捷運路線思考邏輯,明顯又與 國道/城鐵 不同:國道離聚落相對遠,交流道建設省錢;城鐵緊靠聚落旁,火車站離乘客近、兼顧建設省錢;公車進一步切蛋糕,將聚落大卸八塊,並延伸到周邊地區 (葵花架構),捷運站求深入市場需求、求業外賺錢補貼本業虧損,不刻意強求建設省錢!

有了以上清楚的基本觀念之後,已經可以輕易解開數道馬蹄鎖。

現在的高鐵路線,當年錯在什麼地方?答案是頭尾北高以外的車站,為了炒地皮拼自償率,全當成交流道在設站,只有南港台北板橋左營是城際鐵路車站。

哪天異想天開,把左圖高速公路匝道指示牌,掛在各對應車站,月台往大廳的廣告燈箱,大概也毫無違和感

台北三個站都在原址,對城市發展衝擊小;高雄站設在新左營,加上城市鐵鏽化、缺乏就業機會人口緩慢外流,於是造成商圈轉移此消彼漲,犧牲站前跟五福,換來巨蛋商圈,重演早年新崛江取代鹽埕埔崛江商場的歷史。

六家/烏日/青埔/沙崙/太保 空拍圖 (2005福衛二號影像【NSPO】/ google maps 2021)

青埔六家烏日太保沙崙,全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交流道概念,要嘛靠接駁搶台鐵乘客,要嘛只能就地發展聚落客群;但接駁運作得有效率就已經很不簡單 (沙崙線失敗,不然幹嘛打算再拉一條捷運),缺乏產業進駐還妄想聚落發展更談何容易。六家一旁就有經濟龍頭半導體產業,高鐵特定區才雞犬升天;其他地方靠城市原本的經濟動力自然溢出,因此開發進度才會 六家>烏日>青埔>沙崙>太保。

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1945

回頭看 1945 年美軍攻台城市地圖,現在的台鐵特等一等大站,當年多數位在小小的聚落邊緣,趁著戰後嬰兒潮,各聚落花幾十年才漸漸長成現在的規模。高鐵平地一聲雷強行造鎮,不就代表著就算車站特定區真能發展起來,同樣得先沒生意個幾十年!要嘛高鐵虧錢乘客少,要嘛乘客浪費時間大老遠轉乘、又貴又慢

所以高鐵理想覆蓋圖才會長成那個樣子:要炒地拼自償沒關係,因為事前並不曉得 TOD 能不能成;要台鐵高鐵兩邊獨立相互競爭也沒關係,畢竟當初想省錢 BOT;但設站地點卻幾乎沒有選擇,小縣市 (竹苗投雲嘉) 盡量放在快速道路與縱貫鐵路交叉處、當成有糖鐵接駁,大縣市 (桃中南) 比照高雄放邊緣或比照台北進城、不然全程慢生意差。

一開始花小錢最佳化的機會錯過了,現在剩下退而求其次,花大錢一步到位讓台鐵高鐵緊密合體,才可能發揮高鐵原本應有的速度優勢;或者花一甲子時間,期待高鐵特定區順利長出來之後,舊市區慢慢邊緣化空城化,就像犧牲鹽水成就新營那樣。

台灣人口已步入衰退,期待新舊站兩邊一起繁榮發展,只是癡人說夢!

亂灌自償率,這樣搞真划得來嗎?明明豐富田中廉使新三站,都已經有前例可循,結果卻還是照樣亂徵收大搞特定區;宜蘭高鐵站也即將選址了,會不會在同一個陷阱以同一個蠢姿勢再摔第三次呢

捷運的 TOD 之所以能成,是因為在已經發展完成的市區裡面,找地主做車站聯合開發,需求已經存在供給才開出;高鐵的 TOD 之所以只剩六家烏日較成功,也是因為當地產業發達,需求強勁,與供給一拍即合,其他車站多是需求微弱供給過剩。

JR 東日本開發車站商機,其實是把捷運聯開 “借屍還魂” 概念,套用成 “借在來線屍還新幹線魂”,因為少子化社會已沒有本錢趁機開發新市鎮。宜蘭如果真的要搞 TOD 降成本,應該做的是比照 JR 東日本,完整開發宜蘭羅東兩個車站與後站周邊,搭配高鐵停靠。

2013–2018高雄地區百貨商場業績

不這麼做那就只能找塊素地練功一甲子了,但在少子化人口萎縮前提下,三個站最後總會犧牲至少其中一個。如果商圈數量已經確定不可能增加,甚至還會反向減少,高鐵新市鎮開發的目的何在?邊緣化羅東宜蘭兩個舊城,萎縮成頭城老街等級,先製造社會問題再焦頭爛額收拾嗎?

左圖高雄人口緩慢外流商圈轉移,大統和平店終於也關門大吉!不只人口萎縮的高雄,即使人口成長的台中都照樣殷鑑不遠:

現在的機場捷運,當年錯在什麼地方?答案是用 城鐵/國道 的邏輯蓋捷運,再企圖用慢速的捷運做機場長途高速接駁!於是豬八戒照鏡子,市場兩面都不討好,註定失敗。

最近實測臺北全圖1903

城鐵的發展是,先在足夠規模聚落邊緣設站,待城區開發自然溢出後,車站後方也會跟著繁榮起來。即便是上圖台北站,也是循著相同的軌跡!

捷運則是相反,利用主要幹道直接切過城區最熱鬧的地方,因為是已經開發過的地方,所以 TOD 還做得特別用力,旅館百貨聯開樣樣來,完全不放過任何商機。

上圖是機場捷運各站衛星空拍圖。扣掉台北站體育大學站跟機場站的地下化以外,每個站要嘛在河邊、要嘛寄生外環道、再不就是荒郊野外。前半是城際鐵路的閃邊哲學,後半重複高鐵的造鎮野望

埔里不適合拉鐵路,因為糖鐵路廊往南經日月潭車埕往二水,時間競爭力輸給國6 好幾條街,拉鐵路要省行程時間只能與國6 平行,但這樣必須花大錢一路打隧道,得等到國6 跟現在的國5 一樣塞,才有機會為了分流而蓋。

三重新莊泰山超商分布

機捷 A2~A6 跟埔里糖鐵路廊同樣毛病。三重到泰山必須下重本潛盾,穿過鬧區才會有足夠乘客;將車站設在聚落邊緣,時間競爭力會輸給現有運輸系統。不幸的是聚落發展已經成熟,超商已全部就定位,現在載不到乘客表示以後同樣載不到;除非新莊泰山車站旁的工廠全部拆遷都更,三重公車路網以機捷三重站為中心重新規劃,也就是把區域聚落核心地點全給改了,不然乘客不會來。什麼?聚落不能改,那只剩改路線能翻身了!

A7~A20 扣掉機場、長庚與高鐵特定區,幾乎是一片素地從頭開始,跟高鐵一樣妄圖造鎮。那就只好練功一甲子,做好先賠卅年的打算吧!

至於機場,因為捷運列車本來就開不快,就算假裝成城際鐵路也搞待避追越,車程時間還是沒辦法輾壓國道客運,終究吸引不了多數乘客,又回到埔里蓋鐵路同樣困境。機場要做軌道接駁,只剩高鐵比國道客運快,沒別的選項了。

高鐵機捷兩次建設,都踩中市場需求考量中最大顆的地雷:缺乏時間競爭力。而且明明都可以事先算出數字太離譜,可卻沒人為失算負責。真不愧是高速鐵路工程局,兩次各 11 個零!

現在的板南線,當年錯在什麼地方?答案就在圖片中,用城鐵思惟畫捷運路線

http://cis.pixnet.net/album/photo/95144259

捷運是切蛋糕,只管綿密覆蓋不留死角,眼中沒有聚落大小之分,所以盡量沿幹道走直線;但城際鐵路是精簡串起沿途最多人口,聚落規模儘量選大的。為了追著稠密區跑,路線難免彎來彎去

所以左圖浮現的是 “松板線”、“淡新線”、“機場木柵線”、“中和支線”。不但路線頭尾都是交通要地大型聚落,途中為了經過人口稠密熱點還刻意彎來彎去,為的是用最短路線長度載到最多人

捷運套用城鐵邏輯的前提是,市區已經不會成長,已開發區域也不會商圈轉移此起彼落,這時彎來彎去精簡一筆劃還說得過去;但如果城市發生商圈轉移,就像高雄巨蛋商圈取代五福商圈,彎來彎去難免浪費許多邊角料,使得捷運新路線變得很不好蓋。例如現在信義商圈,捷運只有東西向缺乏南北向,東環段走線也明顯強求硬湊。

反之捷運邏輯就很機械化,直接線距一公里撒網下去,公車票箱收入過門檻就升級,還沒過的維持公車繼續練功。當路網完成之後,管你商圈怎麼轉移,甚至所有城內車站全部變成西門町商圈 100% 長到滿,都不會影響整個捷運系統的運轉平衡,縱橫交叉相互備援,系統穩得很

如果當年北捷路網用的是幹線公車概念,初期路網規劃就不會出現板橋西門町台北松山四個大站,雞蛋全放同一個籃子。即使現在板南線扣掉松山站,才一個供電異常,就能讓整條板南線大動脈倒骨牌;當系統出意外時,捷運系統自身備援只剩環狀線,外頭繞啊繞的好大一圈,還不如改搭公車。

用 “板南線 異常” 關鍵字搜尋,新聞隨便查都一大把,每年好幾次;異常並不是問題,問題是風險過度集中,才會每次一出狀況就上新聞!

2021.3.3 更新

最新出爐的台南捷運規劃,現在應該要能一眼看出核心哲學的毛病了。

https://traffic.tainan.gov.tw/ActivitiesDetailC004110.aspx?Cond=a3964af3-0637-4d6e-82b8-faaa42bfb388
https://www.google.com/maps/d/viewer?mid=1AKmAlXaVgHwyT8V2hdPeQ8hL1xXoQJai

老症頭,把城鐵邏輯套在捷運路線上,心中想的永遠是聚落熱點,一筆畫連起來,台北捷運踩過的陷阱全套重踩一遍!

為了一筆畫,路線被迫弓字蛇行彎彎曲曲,覆蓋效率不到一半;多處路線共用是一大隱憂,很可能會跟台鐵台北路段一樣超載;一堆邊角料對城市未來百年的發展更設下天花板,如同信義計畫區的路線註定半殘。

台中高雄是因為幹道脈絡天生繞圈,不得已才轉彎;結果台北台南都故意有直線不走,自廢武功!尤其綠色線在安平來一下大迴轉,走法簡直跟松山新店線沒兩樣,加上安南轉彎往仁德,更像淡水信義線;西南角落明明垂直交叉就結束的事情,幹嘛各折 90 度?該不會想東施效顰,也來平行轉乘原汁原味移植吧!

台南最大的問題在高鐵。當初貪多嚼不爛,車站不進市區不設南科故意放沙崙,現在不管怎麼利用捷運打補釘,就只是會通而已,已經不可能兼顧時間效率,除非願意認錯停損,把黑鍋丟回給當年拍板的郝內閣:雙鐵交叉點設高鐵新市站,造價比捷運南科線至少便宜一個 0;要是採用 TOD 開發,不只免費甚至還能倒賺。對各大小企業主而言,全國那麼多高鐵城市,哪些運輸效率好開店較容易獲利呢?花錢建設不是問題,問題在 ROE 會不會太差;打補釘無助於提升城市競爭力,錢都白花的。

如果真有把葵花架構的思惟參透,重點都已講完,看到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走法,也就只能默默獻上祝福了。

站在台中人立場,其實是內心暗爽了一下:競爭對手城市, 40 年前就因都市計畫格局狹小而落敗,40 年後運輸骨幹升級又即將自爆,就算也找來台積電助陣,實際連反超都沒機會了。再回頭看一中之爭,就顯得完全不重要。小弟對台南並無敵意,甚至上回市長選舉還找上主要候選人、西瓜蔡頭豆漿冬瓜,為軌道毛遂自薦,但最後都吃閉門羹,愛你袂着祝你幸福。現在只好一旁當觀眾看搞笑劇囉哈哈!

將 國道/城鐵/捷運 設計哲學摸透,就已經可以逮到既有路線核心考量的自相矛盾;但要把本部落格假想路線的缺陷揪出,光憑以上招數還火候不足。

臺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1932

左圖是日本人當年留下的台北市都市計畫,透明處理後套疊到現代的地圖上。各位讀者有發現到什麼特徵嗎?

答案是現在的市區捷運路線,大部份剛好走在老地圖標示為紅色的市區主要幹道上

這故事告訴我們,捷運路線是找出來的,從來就不是設計出來的。設計路線這件事情,早在都市計畫時就已經定案!都市計畫主要幹道只用一種顏色,升級成捷運變得五顏六色;捷運路線只不過是把都市計畫當成考卷,作答找出最巧妙的顏色組合罷了。因此想抓出假想路線的缺陷,得提早從都市計畫意圖源頭切入,才比較容易逮到思考盲點。

城市會因磁吸效應而成長,不斷自我強化。長到什麼境界是最佳值?這問題可從通勤時間看出答案:

美日中的一級城市,只要平均單趟通勤時間落在 40 分鐘以上,上下班就會變得痛苦難忍。因此一座城市的最適規模,天花板上限大約就是平均通勤半小時;城區範圍能長到多大,完全由運輸系統的效能決定。

捷運因為站距一公里,走走停停,平均車速大約時速 30 km/h,這種車速半小時只能跑 15 公里遠 (前進 15 站)。一座城市以中央車站為圓心,通勤半小時大概會呈現方圓 30 公里的城區;市區想長得更大,通勤就辛苦了。

以捷運為運輸主幹的城市,可以長成什麼樣子?

左上圖工業城配置十字型,搭配簡單的捷運拓樸,城內比如採 10 x 10 架構,縱向黑色橫向白色。中間紅色 商業區/住商混合,相鄰黃色純住宅區;四個角落沒有捷運覆蓋的地方,可以拿來蓋工廠。

右上圖商業城配置向日葵,搭配捷運末端開叉,城內例如採 7 x 7 架構,中間紅色商業區,外圍黃色住宅區;通勤城市極限塞到滿,大概只能長成這副模樣。

台北是商業城,標準向日葵架構;核心路網受山脈河川限制,城內路線塞到滿 5 x 6。套疊到 1932 年的都市計畫之後,不只紅色主要幹道全部拿來用,不夠的還自己加。由於東南角是四獸山,最南跟最東兩條幹道,只能在北醫門口接起來,再直走下去就都得挖隧道了。

色碼的選用,明白烙印著本部落格的電信 DNA,因為是電話線在用的 25 對色碼

日治時代的台北城,初期只有西邊艋舺北邊大稻埕與中間城牆圍起來的部分;以當時的眼光做都市計畫,南北向道路往東規劃到復興南北路,已是相當有遠見,東西向五條都畫出來,更是可圈可點!

可惜的是後繼無人,國民政府來到台北城,卻沒能把 5 x 6 架構做完整,敦化光復三民沒拉直,線距也不對;如果當年有順利畫出來,台北捷運核心骨幹想故意挖錯都沒那麼容易。題目出得不夠防呆,是遺憾了些。

高雄市市區擴張計畫圖1936

高雄這題出得較困難,一方面道路並不符合捷運的線距一公里原則,另一方面脈絡摺得跟八卦鏡一樣,城內已經不可能簡單拉直線,找出脈絡肯定不像台北那麼無腦。

考慮地形限制,並遵守生活圈 30 公里原則,高雄的簡潔路網大概會呈現上圖的樣子;路線色碼按照重要性,依序選用紅橙黃綠藍靛紫。高雄是重工業城,總要留空地蓋工廠,所以就不強求利用開叉把所有平地覆蓋完整,只剩一心二聖的放射扇型用淺色支線填滿:放射是為了聚焦中心商圈,所以保留這個設計邏輯。

高雄因為城市蓋在港口旁,海面沒辦法住人,加上地形限制,選用十字型的工業城配置時,只能拆掉西邊住宅區,並把南邊往東折彎。

工業城市非得找地蓋工廠,加上捷運通常也不經工業區,所以工業城市的捷運信號覆蓋圖,一定會保留很多覆蓋死角給工業區。除了集中式的十字型以外,分散式的魚骨型也是有效的方案!

左圖一對一對的魚刺如同糖鐵往外散出,中間脊椎可用城際鐵路擔綱主動脈。住宅區往返各商業區,轉乘同樣最多一次,效能並沒有比較差;但骨幹把雞蛋放同一個籃子,會跟板南線一樣眾目睽睽,得小心保護好。

桃園表面上升格為都,但各聚落之間其實不過是一盤散沙,中壢桃園一邊一國;如果能套用魚骨路網,將聚落群全部串聯起來,就會變得相當有競爭力。下圖很明顯就是魚骨造型,鐵路捷運化的每個車站,都利用捷運交叉放射出去。捷運線距超過一公里無所謂,反正覆蓋死角拿來蓋工廠:從住宅區出發,往前門走、軌道運輸進城裡逛街;往後門去、機動車輛到工廠上班。

至此工具齊備,終於可以吐槽過去的自己!

第一個修正是高鐵站。

表面上桃園中壢一邊一國,桃園鐵路立體化視同台鐵高鐵半半施工,高鐵設兩站的建造成本並不會增加多少,也能交錯停靠;但既然已經有了魚骨路網的脊椎,只停一站可以降低管理複雜度,消除高鐵營運的重複浪費。

路線架構如同台鐵的山線海線,海線停靠機場三航廈,山線最佳點卻只剩中路站,因為最靠近國道。此外需配套國2 匝道與平面道路拓寬,高鐵乘客經公路接送,可直上國道往返目前還沒有軌道的各聚落:山線走國道,中路往返大溪龍潭復興等地;海線利用西濱快,從三航廈往返觀音新屋。

中路附近還有些空地,可 TOD 降成本。

新營鹽水雖只有一個交流道,日治時期卻有兩個火車站;同理桃園市的高鐵應設兩站,該花的錢不能盲目亂省,否則市場不買帳終究票箱見真章。從機場進出人次都猜得出來,三航廈車站的流量,甚至會比現在的青埔站還大;更別說台鐵桃園站中壢站,也都比青埔站大;如果把青埔站流量當成 1,大園站+中路站,就是很標準的1+1>5

為了省錢買爛貨,頭殼壞去!

下個修正是台北捷運,城內與城外都還有些小毛病:

台北核心路網修正

城內首先是右下角 Y1 跟 X6,對接起來就好 (右下紅圈),跟都市計畫假想的北醫角落同樣做法;Y1 往木柵方向是無謂浪費,城外交叉並非必要。

其次是預留 Y6 沒有意義,因為就算機場搬家全部變成大樓,Y6 從酒泉街拉過來,離高速公路不到 200 公尺,等於浪費掉至少 1/3 的覆蓋。設站可以,南北向 X3~X6 往北延伸就夠,並不須東西向交叉。既然確定沒有 Y6,城外對應的分子尾就得改接 (左上紅圈)。

城外主要的考量在於通勤時間,也就是林三淡;拉軌道只是基本,還得符合時間限制才行,超過 15 公里的城外路線,都要額外考慮時間效率。

首先是林口。表面上這條城外路線的長度超過 15 公里,但其實左上圖有兩段不停靠的區域 (紅圈標示),時速 90 跑 6 公里跟時速 30 跑 2 公里耗時相同,所以長度極限大約可以延長到 19 公里。

右上圖則是路線選擇,文化三路走線比較順,但外圈會比文化二路大約增加 1 公里。回到電信角度思考,走外圈的覆蓋效率比較好,雖然多 1 公里但價值卻比較高。

三峽不適合捷運,因為會超過 15 公里捷運通勤極限。加速的方法是改為鐵路捷運化,直接從山佳鶯歌之間拉一條台鐵支線,在學勤路與黃昏市場旁三叉路口各設一站。

其實用紙筆簡單算一算也知道,“三峽支線+公車轉乘” 速度比 “板南線+三鶯線” 還快;更別說三峽支線就算地下化進城,造價也只需一百多億,比三鶯線五百億便宜太多了!

當三峽改用鐵路支線處理後,捷運紅色樹林路段就失去存在價值,因為樹林火車站跟捷運高度重疊;不再往三峽,這條路線也就沒有意義,連帶綠色土城樹林迴龍路段、橄欖綠板橋新莊路段的走線,都會隨之調整。

淡水線有兩個毛病,一個是長度大於 15 公里,另一個是城鐵改成捷運用,卻沒改完整。

路線長度可透過調整走線加以縮短,加上關渡自然公園肯定不用停靠,可讓淡水線符合通勤時間要求。

捷運淡水線本來是鐵路淡水支線,車站放在聚落邊緣是標準城鐵概念;改成捷運使用後,應該再度潛盾進城掃乾淨超商芝麻粒才對。開頭的 國道/城鐵/捷運 哲學,如果真有把差異摸透,應該要能一眼認出此處的設計盲點,才真的融會貫通。

八里跟淡水屬於同一個生活圈,因此才會有渡船頭。既然淡水自己一國,淡水線終點可以做輕軌延伸,一頭穿過淡水河往返八里,另一頭往返三芝,要是初期需求量不夠就公車頂著先。

假想台北捷運長度加上鐵路立體化,一共 322.9 公里;雙北超商 (2021.1.1) 扣除 萬里金山深坑石碇瑞芳平溪雙溪貢寮坪林烏來三芝石門,一共 3906 家。如果人人平等票票等值,雙北每家超商對應 82.67 公尺立體軌道建設,其他縣市應該至少比照辦理才對

高雄超商數 1107,市區立體軌道至少應有 91.5 公里。

高雄路網修正

高雄的修正源自 1936 年市區擴張計畫圖。圖中很明顯市區包含旗津;火車站到愛河之間,東西向最寬的馬路是十全路。所以這兩處都要做對應的調整。路線依重要性採用彩虹色碼。

捷運座位沒有方向性,倒車無妨。楠梓站改為列車進站後倒車,就不需要為了硬湊路線開潛盾:仁武經楠梓之後,倒車往返大社;後勁站倒車,也可以把右昌死角覆蓋完整;中正五福同一招,抵達衛武營之後,右線前進往五甲,左線倒車往左營。

原本成功路取消,改從中央公園紅線分叉,與一心路分叉成對。因為成功路海邊路河東路,跟台北預留的機場 Y6 線同樣毛病,信號覆蓋浪費掉快一半!

去年的假想圖只注重信號完整覆蓋,所以出現橙線開三叉這種潦草的畫法;修正做法是改成左圖啞鈴狀變形,左邊中正五福,右邊左營五甲,中間手柄凱旋公園到衛武營;左右兩邊支線流量要匹配,大的配大的小的配小的,兩邊支線發車密度可以不同。

屏東超商數 294,立體軌道至少應有 24.3 公里。

很不幸子彈被光頭佬亂打,屏潮計畫討好選票耗掉 19.0 公里,剩 5.3 k;但幸運的是,亂拆亂玩馬蹄鎖,小弟不小心看到兩條 5.3 k 的路線;但再度不幸的是,因為市區已經高架化,只能蓋比較差的那一條。

1934年臺灣旅行案內地圖

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收錄上面昭和九年 (1934) 的台灣旅行計畫地圖。台東到屏東的計畫路線不走南迴,而是直接穿過南大武山,因為繞一圈太慢了。目前南迴已完成電氣化,最快的普悠瑪303 班次屏東到台東,也要花上 89 分鐘;但台東到屏東直線不到 70 公里,距離稍長的板橋新竹普悠瑪127 也不過 41 分鐘的事情 (打對折還有找),高鐵不只旅程時間再折半,票價更比現行繞路普悠瑪還便宜!宜蘭可以有高鐵台東卻不行,豈有此理。

如再考慮軍事用途,台東高鐵恐怕更是非蓋不可!例如 M1A2T 直送台東,跟澎湖一樣。

高鐵要到台東,屏東停靠地點只剩經屏北機場路線最順,選六塊厝缺乏遠見!光頭佬每次在家鄉一出手就放槍,欲利之而反害之,真奇怪。

屏東市區規模小到並不值得蓋捷運。但如果要做高鐵接駁,全屏東市住最多人的一條街是廣東路,地下化穿過廣東路到屏北機場剛剛好 5.3 公里。機場高鐵台鐵三合一,拿來做 廉航基地/屏東航空城 會相當有競爭力!

不幸的是屏東市區搞了盲目討好選票的鐵路高架化,從高架橋到地下隧道落差 10 公尺,位能轉動能會變成車速 50 km/h,或者反過來在隧道必須開到 50 km/h 以上才有辦法滑行上坡進站。由於舊酒廠仁愛路到自由路只剩 200 公尺可以做坡道,坡度高達 5%,真蓋成地下化捷運會變得跟遊樂園雲霄飛車沒兩樣,比柵湖線的松山機場銳角彎還歡樂!

如果路線改為高架化穿過市區,自由路寬度是還夠,但台27 交叉處的車站就很擠了。

區間車從 屏北機場/高鐵 出發後先到屏東站,同樣利用倒車技巧,經潮州往返 枋寮/東港。

台中超商數 1492,市區立體軌道至少應有 123.3 公里。

考量通勤時間,城市最適規模方圓 30 公里,台中市區範圍完全受到地形限制,南北邊界各是大肚溪大甲溪,東西邊界豐原丘陵大肚台地。左圖比例尺端點拉在大甲溪與大肚溪畔,剛剛好 30 公里整。

從超商分布可以看得出來,已開發市區剛好位在比例尺 10~20 公里位置,東西向已到底,剩下南北向可以發展,再不就要把房子種在成功嶺上。海線平地都已超出 15 公里半徑,不只不適合捷運通勤進城,連台鐵區間車從大慶行駛到沙鹿,也已耗去至少 30 分鐘。

也就是山線一國、海線一國、彰化一國、南投一國,捷運建設硬湊成單一生活圈會通勤到天昏地暗。交會點烏日高鐵地點雖好,但大肚山八卦山隘口腹地狹小,甚至還溪流切穿,開發終究還是有天花板:很適合做為長途人流物流中轉點,導入百貨公司卻顯得眼光短淺。原因文末說明。

台中路網修正

本次修正首先色碼重編,依路線重要性採用彩虹編碼。

為了路網未來延伸發展,紫線不走北屯路改走興安路,才不會跟鐵路相互蓋台;嶺東與精科都位在城外,覆蓋降級為只用一路紫線分叉。

橘線往彰化改黎明路走線較順,先前走復興路顯得跌跌撞撞。

和平國小角落改綠線分叉,忠明南路才不會走成死路一條。

此次修正最大的變動,是延伸線試圖完整覆蓋周邊 (概念僅供參考),東南西北四面都不放過!既然城市發展的物理限制是方圓 30 公里,得在地圖上先把路線畫滿,就像在戴牙套,否則將重演台北市 “敦化” “光復” “三民” 三條馬路,線距不符歪七扭八的歷史!

台中山線本質是工業城十字型,但城內路網長得相當抽象,且東西兩面受地形限制,南北才有機會長滿。城外路線編號從大坑東山路開始,順時針依序是 東1~6、南1~6、西1~8、北1~4。

東面較早開發,所以太原路以外的馬路都很窄;尤其位於大里的 東5 東6 還特別窄,除非馬路拓寬甚至都更重劃,不然延伸線就怕只能畫在地圖上,蓋不出來。

東2 以外如果不拓寬馬路,延伸段可考慮採單軌列車減少路幅需求,抵達城內路網再平行轉乘換大車;另一種可能則是路線末端班次減少,可只蓋單股,單線雙向通車,路幅只佔用 5 公尺。

南面路線延伸,原則只到大肚溪,最多大概到芬園,草屯就太遠了。南6 到彰化並不推薦,因為與台鐵部分蓋台,就如同樹林站周邊的重複浪費。

海線觀點捷運路網

西面海線自己一國,西2 西3 西4 西8 山線觀點城外延伸,把海線當殖民地。如果是左圖海線觀點,鐵路跟中棲路捷運呈現十字路網,應進一步長出城內網狀 M×N 才對;最簡單的分布如同桃園,鐵路捷運化之後長出魚刺!

北面雖畫了 4 條,但需要都市計畫先行開道,連北屯也需要小修整;往北原則只到大甲溪,苗栗三堡這區域是多畫的。

早在 1977 年,曾文坡市長就著手將五權路以外的新市區,做成椰子葉一對一對的分叉,雖得罪民意,卻奠定城市半世紀的發展基礎;現在椰子葉估計再十年左右就會全部塞滿,該是時候務實規畫下世紀的展翅高飛!“戴牙套” 雖短短三字,實際執行卻免不了拆房子;但放射延伸線適切長出,更將決定台中這座城市未來百年的競爭力。孰輕孰重,下兩任市長要有承擔歷史的覺悟,追隨老市長的腳步,為後代種下希望的種子!

在阪中年男孩-阪哥 臺中山手線相簿

台中山手線苗栗三堡區域的環狀規劃,並不見得有錯;但南面的烏日霧峰芬園、北面的潭雅神都還沒開發完,城區開發就要跨過北面,跳關到不利通勤的區域,甲后彩虹線的想法,恐怕是早了 100 年。大甲經后里往返七期,並沒有比經沙鹿轉捷運快,營運更將賠到無怨無悔

而往沒多少人的地方大舉建設投資,同時也是各地軌道建設的共同盲點:

淡海輕軌該往有超商的地方設站,還是該在沒人的地方動土?
桃園捷運該往有超商的地方設站,還是該在沒人的地方動土?
新竹軌道該往有超商的地方設站,還是該在沒人的地方動土?
台中捷運該往有超商的地方設站,還是該在沒人的地方動土?
彰化軌道該往有超商的地方設站,還是該在沒人的地方動土?
台南捷運該往有超商的地方設站,還是該在沒人的地方動土?
高雄捷運該往有超商的地方設站,還是該在沒人的地方動土?
最後的問題是,高鐵該往有超商的地方設站,還是該在沒人的地方動土

問題的答案很簡單,票箱收入是最後的裁判!如果該地區人口會成長,有人沒人可以各半;如果該地區人口成長停滯甚至萎縮,往沒人的地方大舉開發只是在吹牛皮、債留子孫。

各地的產業有強有弱,無法一概而論;但全國性的票箱總收入,卻可從左圖人口金字塔看出端倪。早從 1985 年開始,就已經可以看出少子化的趨勢,高鐵在 1990 年核定,當時早已知道人口會先增後減。在沒人的地方大搞特定區過度炒地,只不過是場利用時間差變魔術的龐氏騙局罷了!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高鐵經驗指出,全台唯一還有資格,矇眼直接往沒人的地方大舉蓋軌道設站,也就只剩經濟火車頭所在地新竹,往竹北馬麟厝做環狀線開發;至於其他地方,年輕城市可以先往有超商的地方大膽蓋滿、再小心延伸;衰老城市甚至住不少人都不大能蓋,因為路線落成後剛好趕上大批 65 歲敬老收不到車資,客群逐年萎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從過往建設失誤經驗可知,就算設計單位實力夠強,也禁不起反對力量胡鬧;萬一設計單位實力已不足,再配上左圖非理工出身的首長亂下指導棋,最後也就只能落得勞民傷財。

台中哪邊能蓋軌道哪邊是陷阱?各路政客們就自己看著辦吧!滿手數學依據的理組,雖永遠吵不贏滿嘴空口道理的文組但贏的那方不管立場是什麼顏色,在數學面前永遠都只剩那副自以為聰明的蠢樣,並留給子孫一屁股債

軌道建設搞了個半天,為的是什麼?答案是為了城市競爭力!一座城市之所以有競爭力,是因為大型公共設施不只自家人方便近用像在走灶腳,外地人也能快速往返!比如三大男高音就有兩位曾到台中開演唱會,許多外地人也來捧場!

所以凡是名字掛有 “國際” 之類的大型活動場館,例如 “國際會展中心”、“洲際棒球場”、“巨蛋體育館”、“OO娛樂XX理財”,不只為了讓市民國民近用必須放在捷運旁,為了讓外國人近用更得放在高鐵旁,不然城市就將失去國際競爭力!

台中的素地雖然還有剩,但離市區近且交通方便、能給國際性場館使用的地點卻已經很少,依競爭力排序僅存左圖 ABCDE 五處。烏日高鐵特定區往來人多可惜腹地太小,蓋成百貨公司跟七期廝殺只能屈居下風,但蓋成國際性場館的競爭對手卻是台北首爾上海東京;只要再完成高鐵進機場,桃園/屏東 下飛機之後就能高鐵直達:

比如 Lady Gaga 等級國際巨星,邀請到台中開演唱會,別說市民國民捧場,連周邊國家歌迷,都會搭飛機轉高鐵來台中,至少住一晚再回家;又例如 CeBIT 收攤了,哪天搬到台中重起爐灶也不是不行,夏天 Computex Taipei 冬天 CeBIT Taichung;台中強項是精密機械,不只車用組件有戲,電動車門檻降低,更是打入底盤車產業鏈的好機會,如同聯發科的 turnkey 概念。電動車是繞過內燃機門檻,打進氫能源整車產業的一條捷徑!有東京車展上海車展首爾車展,何不思考一下台中國際電動車展

既然烏日是長途人流物流中轉點,台灣西部散布各產業供應鏈,展場上生意初步談成,要前往工廠參訪評估下單數量,全台也就只剩烏日的時間效率最好,國道高鐵直上!國際會展不辦在烏日要辦在哪

再例如一遇落山風就無法起降的恆春機場,不如改為賽車場,搭配高鐵設站,爭取承辦 Grand Prix / Formula 1 各種國際賽事,可為墾丁觀光產業注入龐大綜效!左圖是上海 F1 賽道與恆春機場的比較,左下比例尺相近,可知土地面積相去不遠。連彈丸大的澳門新加坡都能辦 F1 街道賽,沒道理台灣辦不成。

這年頭廉航班次根本當成國道客運在開,城鐵 TOD 應多多充實國際觀產業觀,才不會只剩 1001 招的百貨公司,滿腦子炒地皮。

以上所有假想路線修正,都在下面的地圖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