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Finale. 唯有摸透技術,才知安排市場秩序

Gambulus
電信看交通
Published in
22 min readAug 7, 2022

台鐵公司化,總算可以擺脫政治干擾,讓票價回歸市場機制。但是等等,為什麼合理報酬率的票價卻比高鐵還貴?其實答案非常簡單,江湖一點訣罷了;偏偏上自主管機關、顧問機構,下到業者決策核心,全都缺乏專業素養,才會放任市場失靈,捅到馬蜂窩卻不自知。

台鐵合理利潤的票價搞到比高鐵貴,問題出在自然壟斷公用事業,尤其是資本密集類型,難以透過市場自由競爭方式演化出效率最佳解,必須從一開始就人為做好完整規劃,不然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比如當年電信自由化開放固網競爭,可最後新業者卻不積極建設;因為電信局為了埋銅線開挖馬路,已經投入許多成本並阻礙交通多年,同樣的事情三家新業者還要再搞三趟嗎?埋設成本反映在裝機費上,電信局早已攤提完畢,新業者裝機成本每一門多一萬塊又要怎麼拉生意?

還記得本部落格一開始,就指出電信業的不效率嗎?銅線 last mile 的坑不敢踩,但無線電 last mile 錢坑卻踩好踩滿,國民每人每月多付 200 元,300 個月累積下來,六萬塊少說都相當於申請六次固網,馬路挖六遍了,結果只爽到生產基地台的外國廠商!

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希望這篇解析,可以讓軌道業界少走點冤枉路,畢竟市場搞砸沒效率,最後倒楣的終究還是老百姓,沒人可以倖免。

回歸問題本質 first principle,該如何在一片區域建立一套運輸系統?

不論是自然界大到河川的流域小到樹葉的葉脈,又或者人為的水利灌溉系統電網系統,共同特色是依據流量做了等級區別,從骨幹到末梢至少都有三種以上的等級;即便如下圖,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動/靜 脈分三級,微血管也有兩級。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1%80%E7%AE%A1

運輸系統的構造之所以有不同的等級,是因為考量成本與效益,透過多種等級相互搭配,才可以用最精簡的成本達成最好的效益。如果各等級的配置比重發生失衡,要嘛效益平平但成本暴增,要嘛省下小錢但效益低落;規劃能力的好壞,功夫差別就展現在這個地方!

比如從自家門口開車,前往另一座城市拜訪友人,像是高雄到台北,沿途路幅同樣有各種等級:胡同巷弄(單線雙向) / 市區道路(雙線雙向) / 市區幹道(有安全島) / 快速道路(有交流道) / 高速公路(里程收費)。有沒有可能將架構扁平化,只用一種或少數幾種,覆蓋全部區域?

一種肯定是不可能了:家家戶戶門口比照高公局國道直通,政府根本蓋不起,更何況也沒那麼多土地空間可供揮霍;全部都只用市區幹道,比如高雄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台北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雖說建設成本低於國道,但省道沿途一大堆紅綠燈,高雄到台北總旅程時間少說也要增為 3 倍。

廿多年前的新竹,因為道路規劃沒跟上車流成長,上下班時間科學園區周邊塞到天昏地暗;此時因為缺乏快速道路,南北向車流拿高速公路代打,結果市區塞車沿交流道回堵,害國道南北車流都被卡住;後來增闢東西向公道五,加上南北向慈雲高架橋分流,中山高車道拓寬並增設兩個交流道,才緩解國道回堵現象,但上下班還是塞。

十大建設時期黃信介主張,國道只是蓋給有錢人用的馬路,不如省道拓寬;但現在看來,砍掉最頂層國道根本不可行。再從新竹的案例可以觀察到,補一條快速道路才能稍微緩解城市塞車,加上市區道路也不可能廢除,明顯五種道路等級少一種都不行。或許拆光城市中的平房透天公寓華廈,只保留大樓,才有可能取消巷弄。

於是運輸系統規畫,最終核心抽象層都會收斂成同一個問題:該準備多少種通道等級,以什麼方式佈放,才能得到兼顧低成本與高效能的最佳解。

軌道運輸系統要怎麼找出鋪設的最佳解?

如果能看透車站並非旅途終點,而是轉乘次級運具的中繼節點,就該發現做某種運具規劃時,必須納入其他次級運具一併整合考量才行:不同等級的運具,應該專注各自市場區塊相互合作,而非混在同一個市場相互競爭

為什麼台鐵合理票價比高鐵貴?因為主管機關對各種列車的市場定位毫無概念,所以全部混為一談,把不同量級的運具全放在同一個市場裡頭瞎攪和,墊高成本低效運行。混為一談最經典的搞法,是民代與官員胡亂施壓,要自強號增停小站,最後對號快車竟然跑得比區間車還慢:查詢新竹往返彰化的台鐵時刻表,再按照行駛時間排序,不論山線海線,都出現下圖這種惡意扭曲市場的蠢樣子!

https://tip.railway.gov.tw/tra-tip-web/tip/tip001/tip112/gobytime

鋪設最佳解的第一步,當然是學會將對的規格放在對的位置上,先戒掉竹篙鬥菜刀的壞毛病再說。

鋪設最佳解說穿了,只需使用梯形面積公式即可,連小學生都會算:

高鐵 700T 列車的性能,加速度 2.0 km/h/s、營運速度 300 km/h,請問最短合理站距應該是多少?答案正是計算下圖,小學程度的梯形面積公式!

把車速與時間關係畫成二維座標系表示的時候,曲線與零軸圍起來的黃色面積就是行駛距離;只要加減速與極速都很穩定,從發車到抵達目的地的圖形就會呈現梯形。現在假設有一列高鐵,呈現下圖的行駛動態;想像自己是車上的乘客,心裡當然希望列車跑越快越好,最好是 (E) 的情況,極速狀態一路奔馳到底;如果要停一堆密集站像 (A) 那樣,這種爛班次不搭也罷!

於是問題來了,乘客可以忍受的極限,也就是最短站距,會選 ABCDE 哪種類型?

多數人會這麼想:(A) 才加速到一半就熄火,肯定是不能接受了;(B) 一碰到極速馬上反轉,都還沒開始嗨就結束,怎麼搞得跟便祕一樣?(C) 的加減速各花一單位時間,極速一單位時間,三個時段一樣長可勉強接受但是票價要打折!(D)(E) 以上才像話嘛。這下終於可以套入梯形公式,算出高鐵的最短合理站距 (C):

極速 300 加速度 2,加減速各用掉 300/2=150 秒,極速同樣行駛 150 秒;上底+下底= 600 秒,相當於 1/6 小時,極速 300 公里/小時,梯形面積公式 1/6 x 300 / 2 = 25 公里#

目前台灣高鐵全長 350 公里,12 個停靠站,平均站距 350/11 = 31.8 公里,算是可以接受的數字,事實上還藏有增站的餘裕;但另一方面,直達跳蛙與站站停,三種班次齊頭使用相同的票價費率,卻也明顯存在著檢討空間!

700T 列車是從新幹線 700 系改造而來,性能參數除了剎車比較利以外大致相同。東海道新幹線 515.4 公里,初開業 14 站,24 年後增為 17 個站,站距 32.2 公里。對比日本設站密度,台灣的 31.8 公里倒也顯得中規中矩。

L0 系磁浮列車營業車速 500 km/h,加速度雖然未揭露,但猜測只能比照 700 系的 2 km/h/s,否則杯子裏頭的水就會灑出來了;長途對號列車的賣點是舒適性,可沒條件比照捷運急加速急減速,晃頭晃腦。

同樣套用梯形公式做計算,最短合理站距應該是 1000/3600 x 500 / 2 = 69.4 公里,難怪當初發生選線爭議時 JR 官方不肯退讓,因為繼續陪長野政客耗下去,磁浮都不磁浮了!

事實上現在中央新幹線全長 438 km,438/69.4 + 1 = 7.3,合理車站數僅能容納 7 個;奈良站離大阪、中津川離飯田都只有 29 公里,難怪岐阜県駅、三重県駅、奈良市付近駅全標示未定,猜測 JR 東海還在跟地方政客周旋中。從一個沒有利害關係的路人角度來看,拿掉中津川、龜山、奈良三個強求站之後,最佳配置應該補回位在龜山奈良中間的伊賀站,7 個站剛剛好!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4%B8%AD%E5%A4%AE%E6%96%B0%E5%B9%B9%E7%B7%9A

從中央新幹線的案例,可以學到什麼呢?

首先是地方政客見縫插針無孔不入,技術人員要有骨氣,可別被搞到失去專業;要是連小學程度的數學題都不會,只會讓人瞧不起。

南港站到平溪支線十分車站,直線距離才 17 公里,也不是負有特殊任務,政客為什麼喊著要設蚊子站呢?還不就為了選票。這種強求的蚊子站直接打回票,沒得商量!

第二件可以反思的事情是,台灣值不值得引進磁浮列車?甚至是速度更快的 Hyperloop?

北高 350 公里,350/69.4 +1 = 6.04,車站塞滿滿剛好 6 個站,台北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桃園市長大概會跳起來。就假設路線很完美不用減速過彎,站站停移動時間 3750 秒中途停靠時間 540 秒,理想北高行駛時間為 71.5 分;把車速升級到 750 km/h 只停北中高,北中高移動時間 2430 秒中途停靠 180 秒,北高直達 2055 秒,行駛時間分別為 43.5/34.25 分。

只可惜因為花蓮是板塊交界處,地震太多;如果磁浮車要延伸,恐怕最多只到宜蘭台東,而且為了安全可能還得降速行駛。

Hyperloop 營業車速 1000 km/h 以上,先假設加速度沒變,否則就得綁上安全帶玩命了。帶入梯形公式可以算出最短合理站距:(1000/2) x 4 / 3600 x 1000 / 2 = 277.8 公里,台北站出發都已經開到岡山,全程車大概只能把車站設在高雄市旗津區的太平島,1800 公里遠才能完整發揮 Hyperloop 的速度優勢 (咦?)。

兩個點只能成為線段,三個點以上才能成環;同時離 台北/高雄 278 公里以上,成環的第三個點只剩下金門。於是可以得知咱們的寶貝部長,要嘛連小學程度的梯形面積都不會算,要嘛可能是物理系跑來臥底,真正目的是,想蓋一座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做研究!

Hyperloop 是磁浮兩倍快,站距變為四倍,很明顯最短合理站距與車速平方成正比。那麼車速慢很多但重油門急煞車的捷運,會是什麼數字?

捷運站距考量有上下兩股力量拔河,一個是距離越短車速越慢,另一個是乘客對於站距,也就是步行距離有忍受極限:出門搭一趟回家搭一趟、進站走一段出站再走一段,一天四段步行不超過 30 分,最壞情況四段全滿,總不能超過一小時吧!成人正常步行速度大約 4 km/h,表示每一段最大步行距離不超過 1 公里。假設捷運路網與巷弄分布都做成棋盤狀,正方形四個角都是捷運站,極端條件的目的地剛好落在正方形中心點,正方形邊長 1 公里才能滿足最大步行時間不超過 15 分的要求;於是捷運站距通常會盡量規劃為 1 公里,只放棄少數邊際乘客,甚至為了追求完整覆蓋,鬧區還進一步將站距打七折。

台北捷運不論是中運量膠輪,或者高運量鋼輪,車輛營運性能都是加速度 3.6 km/h/s、極速 80 km/h。帶入梯形公式計算:(80/3.6) x 4 / 3600 x 80 / 2 = 0.98765 (公里),數字怎麼那麼剛好!

鋼輪系統在隧道內採無道碴道床,平整度遠高於地面有碴軌道,英法海底隧道都能開上 160,可為何台北捷運只減半開 80?因為速度加快,合理站距就得拉長,反之安裝高性能馬達卻不開快,也只是白白浪費。加速度 3.6 km/h/s 極速 80 km/h,捷運列車性能參數,顯然是精心挑選過的最佳設定

高鐵的設站距離顯得中規中矩,捷運列車的性能參數逼近完美設定,那台鐵呢?

以新買的 EMU900 / EMU3000,與常見的 EMU500 / PP 自強號為例,最短合理站距理論值,分別為 7.203 / 7.988 / 2.334 / 6.520 / 公里。EMU500 性能最像捷運,加速快極速低;新車跟舊 PP 都是加速和緩但 130 跑到滿,合理站距介於 6~8 公里。題外話,EMU900 如果規格沒有寫錯,暗示這種車當初採購目的是為了取代莒光號,根本不是對外號稱的最美區間車,因為動力規格並不適合當成每站皆停的通勤列車使用。

回頭檢查台鐵營業里程,之前提到的惡意扭曲市場,要指控就有證據了:

自強191 開得比多停一站的區間2033 還慢,不只因為加速性能差,清水沙鹿相距 3.2 公里甚至遠低於合理站距,開不慢才奇怪;自強177 也是同一個毛病,豐原潭子才 5 公里,這也好意思多停

然而最獵奇的,當屬新烏日站:800 公尺走路都到了,像汐科站兩邊出口就相距 680 公尺,為什麼不是烏日站月台搬家並增設出口連接高鐵,而是多設一站?便祕的感覺真差!

新烏日-烏日路程景, 影片時間 1:40:00 ~ 1:42:00

回到運輸系統規畫問題。核心抽象層在思考該準備多少種通道等級,才能得到相對低成本兼具高效能的最佳解;有了以上預備知識,這個問題現在可以試著找答案了!

捷運路線一般長度 (服務半徑) 15 公里,兩頭端點相距大約 30 公里,例如以前淡水新店線合併時,全程剛好一小時走完,平均車速 30km/h,旅客平均移動距離 8 公里;高鐵最短合理站距 25 公里,實際鋪設平均 31.8 公里。當捷運覆蓋範圍 (服務直徑) 上限,跟高鐵站距下限,兩個數字發生重疊的時候,表示市場可以配套整合:軌道運輸系統只靠這兩層,就足以覆蓋全部的城市區域;再搭配公共自行車補縫隙,全台大眾運輸採用三層架構已經可以兼顧成本與效能,達到完整覆蓋,比五層的道路系統還精簡。

為什麼捷運服務半徑不宜超出 15 公里太多?假設任意起訖兩點相距 30 公里,可以一路搭捷運也可以轉乘搭高鐵,哪種方法快?捷運乘車時間一小時,進出站與候車耗掉 4+2 分鐘;高鐵乘車時間 510 秒,進出站與候車耗掉 15 分鐘,捷運往返高鐵站又用掉 20+20 分鐘。答案是兩者的旅程時間幾乎不相上下!但如果兩點距離大於 30 公里,高鐵方案就會逐漸浮現速度優勢;反之低於 30 公里,捷運又快又省錢。於是捷運服務半徑 15 公里是臨界帶,過度延伸只會拉低乘客平均移動速率

舉例來說,上圖橘色圓圈表示高鐵站與捷運系統覆蓋區域 (半徑 15 公里),假設基隆也有高鐵與捷運,但台鐵不存在。萬華到八堵,轉乘高鐵與一路捷運,時間上或許沒明顯差別,但萬華到金山甚至萬華到中壢,轉乘高鐵顯然比捷運一路到底要快多了!回到現實就浮現兩個問題:
(1) 機場捷運恐怕是蓋錯了,因為路線過長效率很差,連帶生意也不好。
(2) 台鐵廢線蓋基隆捷運,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嗎?當路廊困難只能二選一的時候,高鐵進基隆的平均旅程時間,明明比基隆捷運更短!

簡單的說,捷運系統覆蓋範圍=高鐵站目標客群;高鐵站是軀幹捷運是手腳,整個軌道運輸系統呈現蜈蚣造型。要是拿低速捷運做無限延伸,整體系統運轉效率會往下掉,就如同國道無用省道拓寬論。這正是機場捷運與三鶯線,在數學核心本質失敗的原因,高捷紅線與基隆捷運也即將步入後塵!

如果能用高鐵跟捷運覆蓋全台所有城市,平均狀況下,起訖點走路到捷運站 10 分鐘,捷運站到高鐵站 20 分,高鐵站之間不超過 1.5 小時,候車空檔半小時可以伺機買零食上洗手間;一套理想的大眾運輸系統,台灣西部任意兩點之間的移動,當前技術最慢都可以在 3 小時以內抵達。如果實際走一趟達不到 KPI,暗示系統架構恐怕並不完整!

全程大眾運輸方案, 耗時超過 3 小時顯然不完備

台灣西部城市之間 3 小時以內抵達,是最佳解嗎?

十大建設之後的台灣長這個樣子,短程到長途完整覆蓋:

火車細分區間慢車與對號快車,火車準時但客運飄忽不定。然而走到現代,技術百花齊放市場變得擁擠;有沒有可能將下圖架構簡化,以提升效率?

因為飛機短途起降效率非常差,於是在高鐵出現後,兩邊市場一重疊,短途效率差的航線全遭到淘汰,只剩高鐵沒覆蓋到的地方還留著,像是花東離島。然而自然壟斷事業,市場機制的力量終究有限,想追求扁平化將效率推到頂點,只能事先算準利弊得失實施計劃經濟,單靠自然演化很容易出現相互牽制動彈不得的死結。

由於各種運具的性能,範圍重疊交錯排列,於是同時出現兩套精簡組合:

因為台灣頭尾距離短,富貴角鵝鑾鼻雙塔相距不到 400 公里,Hyperloop 就算發展出來也無用武之地;磁浮還在等待技術突破,如果能消除損耗比如用上常溫超導體,成本下降連帶速度進一步提升後,將會是軌道運輸金字塔頂層,相當犀利的選項。

這兩種技術路徑,台灣應該選哪個陣營比較恰當?

『高鐵+捷運+UBike』是現行技術下最精簡的高效方案,西部主要城市可在 3 小時以內抵達。對岸的『八纵八横』用高鐵硬幹完全展開,事實上顯得效率不佳,跟黃信介的省道打天下哲學沒有兩樣;就算現在沒有 Hyperloop / 超音速客機,拿次音速客機代打也都堪用。

『磁浮+鐵路+公車』這組卻是較具彈性的方案,因為捷運必須搭配高度都市化,人口規模不夠的鄉鎮市挖不了捷運。只可惜磁浮尚未成熟,或許還要等 30 年技術才到位,屆時頂層只設 6 站,北高 34 分鐘直達,可以挑戰西部主要鄉鎮市大眾運輸全程不超過 2 小時

於是在這個青黃不接的時代,台鐵這下就尷尬了:上個世紀曾經身為全台交通主動脈,進入 21 世紀卻被高鐵跟捷運夾殺,最後難以擺脫虧損。這家百年老店,就像曾經的手機王者 Nokia,往後該何去何從?

抄作業是制定政策最穩健的方式,複製全套國外成功經驗,最多對細節修改優化,政策保證不會失敗

國外有高速鐵路的國家當中,全資也好合資也罷,舊有傳統鐵路全部都是與高鐵合併經營,還沒看到有傳統鐵路獨立經營,與高速鐵路在同一個市場打對台的。因為傳統鐵路處於市場劣勢必然虧損,兩個技術世代的財報合併,才有辦法將虧損在公司內部沖銷掉。

道理就像電信三雄都是跨世代提供信號,因為 2G/3G/4G/5G 裏頭有明日之星世代金牛世代與落水狗世代,單押金牛總會有老去的一天,但明日之星跟落水狗現在都賠錢。穩健的做法是剛開始先痛一陣子不追逐獲利,養出金牛 (2G) 之後接著用獲利培養明日之星 (3G),隨時間推移來到狗牛星三代同堂 (2G/3G/4G),然後世代更迭 (3G/4G/5G)。

騰雲號時代如果是 1G,鐵路電氣化就是 2G,高鐵 3G、磁浮 4G、Hyperloop 5G。JR 東海正是狗牛星三代同堂,保留在來線經營新幹線建設磁浮線;台鐵落水狗單挑高鐵金牛,2G 打 3G 怎可能會有贏面?

傳統鐵路為什麼會虧?因為車速不快缺乏市場訂價權,總不可能票價開得比高鐵還貴吧!然而傳統鐵路為了讓各級列車混線行駛,成本卻又居高不下:例如單位里程的車站數比高鐵多了快一個 0,相關人員配置例如售票窗口就是將近 10 倍人力成本;另一個比較對象捷運,甚至售票完全使用自動販賣機,分母為零根本無從計算售票窗口人力成本的倍數。

https://corp.thsrc.com.tw/corp/e12c0774-d30f-49bd-8541-f1d70a6a161f

目前高鐵費率 4.134 元,疫情前 2019 年本業毛利率高達 44.12%,相當於成本的費率僅 2.310 元。台鐵自強號費率 2.27 元已經虧一屁股,新聞報導說要漲一倍才能賺;意思是高鐵公司如果想不開,發動價格戰只賣成本價 2.31,沒有訂價權的台鐵就只能眼睜睜失血,想活命還得拜託高鐵有多貴漲多貴,政府管制價格下限,最後跟寬頻上網的市場失靈同一個劇本。

反觀兼營高鐵的德國國鐵與韓國國鐵,並不以賺錢為目的,刻意壓低票價只追求財務損益兩平,因為平易近人的票價可讓經濟加速運轉,促進國家繁榮。

https://ir.deutschebahn.com/en/reports/db-group-and-db-ag/
https://info.korail.com/infoeng/selectBbsNttList.do?bbsNo=507&key=1287

如果不抄作業,台鐵硬要走自己的路探索未知,不管怎麼做都得改變現狀:因為漲價有高鐵天花板,還沒漲回成本價乘客卻早已跑掉一大塊;必須搭配改善經營效率才有活路,而且還不保證成功。改善經營效率等於改變商業模式,除了車種簡化,裁撤虧損小站甚至廢線也終將難以迴避

日治時代的台鐵又叫「縱貫線」,同一時期的「縱貫道」則是現今的省道台1線;縱貫線該如何轉型,縱貫道已經給了先例。之所以都前綴「縱貫」二字,原因是開通當時都用來貫通南北;現在的台1線雖然仍可連接北高,但拿來「縱貫」的用路人卻只剩下 徒步/單車/機車 環島的玩樂性質,正規商用的北高客貨運早已不走「縱貫道」,要嘛改走國道要嘛繞去西濱。被國道輾壓的「縱貫道」,降級為鄰近鄉鎮縣市聯繫用,被高鐵輾壓的「縱貫線」還能有不同的出路嗎?

從平均站距也可以猜出來,捷運 1 公里、高鐵 30 公里,台鐵的市場只剩介於中間的 2~15 公里,也就是目前鐵路捷運化 (2 km) 到莒光號 (14 km) 的站距。

如果台鐵經營階層心中思考的,是為將來磁浮列車上路打好轉乘基礎,現在該做的轉型,應該是仿效縱貫道的用法,拿環島鐵路做「降階」規劃,才能貼近市場需求。想像公司手上已經有北高 35 分鐘直達的磁浮列車,哪還會安排行駛路線重疊的北高自強號?就連各家 JR 分公司也都是這麼做,與新幹線路線重疊的在來線,對號快車收掉一大堆。

從 1 張環島路網, 分裂成 9 張子路網

路線規畫思維如上圖,應該以生活圈中心車站為各自轉乘中心,分裂成 9 張小型路網,把乘客送往轄下各鄉鎮縣市才對。簡單的說,台北高雄自強號,該是時候逐步退場了

打開台鐵高鐵的時刻表,北高平日各有 21/74 班,加上台鐵座位數又只有高鐵的 5~6 折,兩邊的座位供給量,已經差到 6 倍以上;如果票價一次漲到位,價格敏感乘客全改搭國道客運,相差 10 倍指日可待,到時就真的跟縱貫道一樣,只剩玩樂性質的旅客在縱貫!

回到抽象思考。台鐵原本處在運輸供應鏈最上層,環島鐵路圍一圈就精簡搞定;現在遇到強力競爭對手,已經被打到奄奄一息了,該怎麼提升運轉效率翻身?

台鐵兩層路網示意圖

上圖是台鐵兩層路網示意圖:宜花東的聚落帶狀分布,加上地震又多,東部幹線馬照跑舞照跳暫不更動;西部幹線台北到高雄升級磁浮列車,並延伸宜蘭台東,看起來也應該可行;桃園機場多一站,既滿足市長的要求也兼顧實用性。問題是路網升級之後,乘客跨生活圈該怎麼移動?其次是台灣西部的六大生活圈,圈內的路網細節又該如何強化?

首先西部跨生活圈的對號列車,主要由磁浮列車擔綱,蓋好之前市場暫且讓給高鐵經營;捷運每站都停所以路段上限只到一個高鐵站覆蓋直徑,但台鐵有跳蛙設定的 EMU900,區間快車可以延伸為跨兩個生活圈,比如 高雄-嘉義;花蓮蓋磁浮列車窒礙難行,所以保留 花蓮-台北 與 花蓮-高雄 自強號,如果兩邊時間配合可對接上時,仍舊會出現東部幹線的 台北-高雄 班次;縱貫道還是有環島遊客,當然縱貫線也可能存在少量班次自強號環島,從花蓮發車。

一言以蔽之,除非是經過花蓮 (或海線),否則不會再看到跨三個生活圈以上的自強號,西部幹線只剩下跨兩個生活圈的區間快車,或者班表剛好對準串起來才會大於 2。

生活圈內的區間車路網就大有文章了,計畫細節足以研究個幾年,完整蓋出來剛好趕上卅年後磁浮車開通。簡單形容四個字,降維打擊

高鐵奪去台鐵的市場,台鐵想活命也只能跟著往下擠壓,搶走熱門省道客運的市場:例如台北往返金山平日 242 個客運班次,採用單節車廂區間車加以取代,相當於 16 分鐘一班。

其次是高鐵到台鐵西部幹線要串起來,台鐵與高鐵此時是競合關係,只要能獲利就合作:與其用自強號硬碰硬,速度拚不過持續失血,不如用區間車將轉乘需求一網打盡,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

最後重頭戲是安排磁浮車站預定地與台鐵路網相連,不見得只能走鐵路立體化空出來的路廊,甚至在支線上交會也行。舉例來說,如果台鐵能順利蓋出新竹環狀線,磁浮車站就可放在馬麟厝,做成平行轉乘,三個城際車站全部串起來。

新竹環狀線, 串聯各級城鐵車站

另一個例子是高雄站,磁浮進市區不好蓋可以擺在後庄,一來不再忽視屏東,其次也有利於延伸台東;反觀六塊厝根本是袋地死角,進得去出不來,路線無從延伸。

以上台鐵路網效率頂點的 Business model,能不能通過市場的試煉?答案是錢砸下去才知道是賺是賠!因為市場競爭對手是省道客運與私人運具,如果跑起來沒明顯比較快,乘客肯定不會上門,如同機捷;但就算路線效率好跑很快,上門的乘客數沒過門檻,仍舊要賠錢。

JR 東海用 3G 新幹線金牛,掩護 2G 在來線落水狗並壓注 4G 磁浮新星,道理說穿也就規避市場未知風險罷了。台鐵 2G 區間車如果沒有 3G 高鐵掩護財務,前途凶險!

台鐵工會為了加薪,揚言從不加班升級成罷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加薪先決條件是公司要賺錢;更明確的說,是交通部想不想讓百年老店台鐵,,在市場上繼續活下去。江湖一點訣講破冇價值,生存的利基已完全公開毫無保留;主管機關再無裝笨的空間,還能經營不善也就確定只能是壞。祝工會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