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安娜貝爾:造孽》:可怕的不是安娜貝爾

黃兩津
電影不插電
Published in
5 min readApr 7, 2018

--

《安娜貝爾:造孽》算是一部優於前作的第二部作品,還記得當時因為溫子仁的《厲陰宅》,抱著高度期待去看衍伸作品《安娜貝爾》,但最終卻不如預期,恐怖程度可能僅有《厲陰宅》的十分之一。而這次狹帶著「為厲陰宅電影宇宙打頭陣」聲勢而來的《安娜貝爾:造孽》(以下簡稱《造孽》),可以算有拉回觀眾對此系列一點點的信心,同時也成功為「厲陰宅電影宇宙」掀起恐怖新篇章。

「厲陰宅電影宇宙」時間軸:《鬼修女》→《安娜貝爾:造孽》→《安娜貝爾》→《厲陰宅》→《厲陰宅2》→《厲陰宅3》

作為《安娜貝爾》前傳的《安娜貝爾:造孽》,英譯《Annabelle:Creation》表明地告訴大家這集的重點將放在安娜貝爾(以下簡稱 小貝)的身世起源,無論是失去小貝的父母或六位年紀正直好奇心最盛的女孩們,各個皆違反了所謂的「規則」,而引發接下來不可收拾的局面。有趣的是,《造孽》故事相當簡單且公式化,電影開始不到 20 分鐘便交代完小貝生前故事,不拖台錢迅速走近小貝(惡靈)的遊戲世界。

與現在恐怖片稍有不同的,是偏遠的舊式,老建築、古老的大水井、耳熟能詳的老歌等等,原始的恐怖片元素,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那古老的樓梯升降椅,雖然在預告時就得知會有事情發生,但結合行動不便的珍妮絲,觀眾根本無從得知何時會發生我們「已知」的嚇人橋段,大大提升了觀影時的緊張感,老實說,當時會以為珍妮絲會隨著椅子往樓下摔,但竟然像大怒神一樣往上方飛去,難掩情緒的激動而笑了出來……。

《安娜貝爾:造孽》這次改由《鬼關燈》導演大衛桑德伯格執導,很明顯可以看出導演沿用了他最擅長的「光影」敘事手法來製造出獨又嚇人時刻,這樣的詮釋方式也就是「早期表現主義」的恐怖電影。但大家會如此愛一部恐怖片,其實是希望透過視聽結構和表層故事來產生一種讓自己感到害怕但又嚮往的矛盾心理,揭示自己深層的文化心理結構。若從觀眾的角度看,就是透過觀影追求快感與愉悅,進而消除現實生活中所累積的負面壓力。

而一部成功的恐怖片,最重要的就是抓住人心,在觀眾觀看的當下也能感同身受,甚至會讓觀眾自己聯想到以往的經歷。事實上,人對於所有害怕的、碰不到(禁忌)的人事物之間,無形中會萌生一種讓人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黑暗、未知無疑就是人最原始的恐懼。

導演透過「光影」像是大家共進晚餐、兩個女孩躲在棉被裡講鬼故事時手電筒的斷電、穀倉裡稻草人登場時忽暗忽亮的燈泡,加上畫面的設計,讓角色的四周留下未知的黑畫面、觀眾如同角色般地窺視漆黑的房間,基於這樣的「逆反心理」特點,觀眾對於恐懼的事物所產生的矛盾心理,也有所解釋。同時,其中包含的好奇心和未知而引發探索慾望,都是推動觀眾心中恐懼的原因。

可惜的是,儘管大衛試圖結合溫子仁讓《厲陰宅》系列成功的關鍵因素 — 情感,以琳達和珍妮絲兩人的友情作為出發,卻因為要作個承先啟後的作品,需較多解釋與交代,導致人物的情感刻劃較不深厚,無法讓觀眾能完全走進情緒,甚至流於機械化,雖然該被嚇的地方都會被嚇到,但嚇完了然後呢?最後仍是靠著大量的「jump scare」(突如其來的音效)撐起整部片,相當可惜。

整體來說,《安娜貝爾:造孽》除了將清楚解釋了「安娜貝爾」的起源外,也在電影最後出現第一集畫面,自然連結起兩集的故事;此外,現實版的「安娜貝爾」亦現身在畫面之中,除了致敬,也算是連結《厲陰宅》裡的華倫夫婦地下室所關的真實娃娃,更確定「厲陰宅宇宙」的形成。

「電影宇宙系列」必有的彩蛋如:

夏綠蒂修女手中相片與結尾所出現的修女,是曾出現在《厲陰宅2》的鬼修女「瓦拉克」,預告了下一部將登場的是發生在 1952 年羅馬尼亞卡爾塔修道院中的《鬼修女》(The Nun)獨立電影。

最後是差點殺死凱蘿的稻草人,不禁讓人懷疑是改編自經典童謠〈There was a crooked man〉且曾出現在《厲陰宅2》的「歪頭男」,畢竟前陣子也放出「歪頭男」也將會推出獨立電影,因此可能性很大。

不過大家也別害怕從《厲陰宅》所延伸出來的獨立電影風格會很接近,像是《安娜貝爾》是典型的鬼娃類型,「歪頭男」則是黑暗風格的童話,必定能看見更多怪異的故事。

另外,不得不提到這首小貝生前最常聽的一首歌〈You are my Sunshine〉,輕快、陽光的旋律與緊繃、黑暗的畫面結合,所營造出的整體氣氛讓人感到相當詭異,但比起前陣子《驗屍官》中聽到令人頭皮發麻的〈Let The sun Shine in〉,還算小菜一碟呢!

電力強度:3.5/5

《安娜貝爾:造孽》Annabelle:Creation 2017 movie

--

--